简便灵验“隔蒜灸”

  1974年,我和弟弟都是生产队的主劳力。就在这一年初夏的一天,气温突降,下到水田劳动时双脚顿生寒意。第二天,弟弟说感觉左侧腹股处隐隐发痛。从第三天起,就见痛处肿起,微红,步履受限。我因抽工余自学了中医,就去抓了些中药让弟弟内服兼外敷,但治疗两天后以无效告终。后又请公社卫生院医生肌注青霉素两日,却见肿势愈增,面积达半巴掌大,疼痛难忍使弟弟卧床呻吟

  束手无策之际,听说一村民刚好从20里外请来一位姓黄的老中医为家人诊病,我立即将其邀至家中。黄老诊毕,要我立即去取艾叶大蒜。邻居家存有艾叶,大蒜又正值成熟期,两物很快齐备。遵医嘱,我将艾叶反复揉搓成绒,将大蒜分瓣去皮,捣如泥状。只见黄老取出桑皮纸,将艾绒裹入其中,在桌上滚搓成长约1尺的圆柱形艾条。他搓毕,我如法搓制两根备用。他将蒜泥涂敷于弟弟的患处,厚约半厘米,将肿部覆盖无余,再点燃艾条,距蒜泥2~3寸外,以热力灸烤之。约1小时后,弟弟说已感觉好些,腿可慢慢伸展。黄老又嘱母亲熬些生姜紫苏汤加红糖,令弟弟喝一大碗后盖厚被出汗,并说“汗出则疮好”。就这样,先后灸治5次、调理3天后,弟弟即可出工劳动了,其肿处的疙瘩半月后便消散无迹。

  以后数十年,我曾以上法治愈20余例病情相似的患者。这种得之不易的偏方也因此让我难忘。

  北京天坛医院中医科主任樊永平点评:灸法是借助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刺激,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疗法。古书言,“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灸法的原料很多,但临床上多以艾叶为主。艾叶气味芳香,易燃,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及防病保健的作用。《名医别录》曰“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隔蒜灸是临床常用的艾柱灸中间接灸的一种,所谓间接灸就是灸时艾不直接接触皮肤。其他间接灸还有隔姜灸、隔盐灸等,临床可根据病症选择。同样,艾灸亦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的作用。同时,用蒜的目的有二:使传热均匀,防止局部皮肤灼伤。除此,蒜本身具有散寒解毒之功。

  文中患者因外感寒湿,阻滞经络,气血不通而发为疖肿,肢体活动功能受限。用隔蒜灸治疗有效。本法要点是因受寒湿且时间不长,但若系热毒所致或感受寒湿已久,早已化脓,则非本法所宜。文中还提及患者服生姜紫苏汤加红糖,也符合中医的原理,因疮痒初起,故服生姜、紫苏、红糖汤,具有散寒解表的功能,有助于疮痒的治疗。


缂傚倸鍟崹褰掓偟椤栨稑绶為柛銉厛閺€鎶芥煕濞嗗繐娈╃紒杈ㄥ閹秆嚶峰濠告繝銏n啇閹凤拷2025059165闂佸憡鐟遍幏锟�-1
闂佺ǹ绻愮粔鐑芥儗濡ゅ懏鍋ㄩ柧蹇e亝椤牠鏌ㄥ☉铏闂佸搫鐗滈崜娑㈡偟椤栫偛绠ラ柍褜鍓熷鍨緞婵犲倹鏆ラ柣搴$秺閳ь剚绋撻惌灞姐€掑顓犫槈鐎殿噮鍓熼幊鎾诲礃鐠恒劎顦繝纰樷偓鍐测偓褰掓倶婢舵劕绠栭柕濞炬櫆娴犳﹢鎮烽弴姘グ鐞氭瑩鏌涢幇顒€鏆遍柛娆愬閹峰懘骞樼紒姗堢椽婵☆偆澧楅敃顐ゆ濠靛棭鍤堝Δ锔筋儥閸炴挳鏌熼鍝勫闁圭硶鏅濋幏鐘诲閵忥紕銈查梺绋跨箲婵炲﹪銆傞锕€鏄ラ柣鏂垮閻熲晛鈽夐幘瀵哥叝婵懓顦扮粩鐔碱敃閻橆偄浜鹃柨鐕傛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