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干姜汤
- 目录
- 《退思集类方歌注》栀子干姜汤
- 《伤寒括要》栀子干姜汤
- 《伤寒论》栀子干姜汤
- 《伤寒寻源》栀子干姜汤
- 《伤寒杂病论》栀子干姜汤
- 《医宗金鉴》栀子干姜汤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栀子干姜汤
- 《伤寒论》栀子干姜汤
《退思集类方歌注》栀子干姜汤
《伤寒括要》栀子干姜汤

栀子 干姜
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病在上者.因而越之.其为吐一也.而所以吐则异.虚烦而兼少气.加甘草以和中.虚烦而兼呕恶.加生姜以散逆.腹满而虚烦.则中州之实也.入枳朴以宽中.大热而微烦.则中州之虚也.入干姜以理中.内经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症有中外.治有重轻.适其所以为治.根据而行之.所谓良矣.
引用:《伤寒括要》栀子干姜汤
《伤寒论》栀子干姜汤

栀子十四枚(掰,味苦寒) 干姜二两(味辛热)
右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闰 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痓。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目旬,不得眠。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太阳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主之。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引用:《伤寒论》栀子干姜汤方
《伤寒寻源》栀子干姜汤

栀子(十四枚擘)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三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喻嘉言谓此乃温中散邪之法.余谓不然.温中不宜用栀子.且中已宜温.何堪再吐.按误下多阳邪内陷.此则虽经误下.而身热不去.微烦.则阳邪犹未入里.故可引之上越.必以干姜断阳邪入里之路.而栀子乃得载邪上出.一寒一温.相反而实以相成.此之谓圣.
引用:《伤寒寻源》栀子干姜汤
《伤寒杂病论》栀子干姜汤
《医宗金鉴》栀子干姜汤

栀子(擘)十四枚干姜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按】
此方干姜当是香豉。余义详前经文下正误文内。
□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按】
【注】
伤寒五六日,邪气在里之时也。大下之后,若身热去,心胸和,是为欲解矣。今身热不去,邪仍在表也。心中结痛过下里寒也,故曰未欲解也。但此表热里寒之证,欲温其里,既碍表热,欲解其表,又碍里寒,故惟以栀子之寒,干姜之热,并举而涌之,则解表温里两得之矣。岂尚有身热结痛而不尽除者哉!此仲景立两难治法,其妙如此,余可类推矣。
【集注】
王肯堂曰:「身热不去」四字宜玩。结胸身不热,知热不在表也,今身热不去,惟宜越之而已。
程应旄曰:痛而云结,殊类结胸,但结胸身无大热,知热已尽归于里为实邪。此则身热不去,则所结者,因下而结,客邪仍在于表,故云未欲解也。
□
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注】
若汗、吐、下后,懊□少气,呕逆烦满,心中结痛者,皆宜以栀子等汤吐之。以其邪留连于胸胃之间,或与热、与虚、与饮、与气、与寒相结而不实,则病势向上,即经所谓在上者因而越之意也。若未经汗、吐、下,而有是证,则为实邪,非栀子汤轻剂所能治矣。又当以瓜蒂散重剂主之也。若病人旧微溏者,虽有是证,但里既久虚,不可与服,若与之,即使客邪尽去,亦必正困难支,盖病势向下,涌之必生他变也。本草不言栀子为吐剂,仲景用之以为吐者,何也?栀子本非吐药,以其味苦能吐,故用之以涌其热也。
【按】
吐药不止栀子也,诸药皆可为之,惟要确审胸胃之邪,是寒、是热、是食、是水、是痰、是气,因何阻滞,使胸胃阳气不伸,遂以当用之药而吐涌之,自可愈也。如欲吐寒则以干姜桂皮之类,吐热则以栀子苦茶之类,吐食平胃食盐之类,吐水五苓生姜之类,吐痰稀涎橘皮之类,吐气流气枳朴之类。但形气弱者,药宜少,仍当佐以补中益气等升药为妥;形气壮者药宜多,更佐以瓜蒂、藜芦等猛药更效。凡煎吐药汤及调散
,或用酸米汤,或用白汤,或用稀米粥,须备十余钟,令病者顿服一钟,即用指探吐药出,再服一钟,亦随用指探吐药出,再服再吐,以顺溜快吐为度,则头额身上自有微汗,所有病证轻减,即为中病,不必尽服余药。若过吐之,即使病尽除,恐损胸中阳气也,近世之医,以吐为古法不可用,久矣。皆因仲景之道不彰,其法失传,无怪乎其不敢用也。夫不知其妙,而不敢用,犹之可也,若竟委之曰古法不可用,则不可也。盖邪之在上者,非吐不愈。若如俗工所云,使病者畏不敢服,因循生变,致轻者重,重者死,夫谁之咎与抑、知汗、吐、下三法,用之诚当,其证无不立时取效,后之业医者,又安可只言汗下两法,而置吐法于不用,致使古法沦亡也耶!
【集注】
程知曰:此言服栀子亦有禁忌也。病人旧微溏,里虚也,又服苦寒,则不能上涌,而反下泄,故禁之。
张志聪曰:此言栀子而不言豉者,申明栀子之苦,能下泄,故病人旧微溏,不可与服之也。
□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
主之。
【按】
张兼善曰:「麻黄汤主之」五字,不当在阳气重之下,岂有□乃解之后,而用麻黄汤
之理乎?其说甚是。况服药已之上,并无所服何药之文,宣将此五字移于其上始合。
【注】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谓伤寒表证仍在,当以麻黄汤发其汗也。服药已,微除者,谓已发汗,邪虽微除,犹未尽除也,仍当汗之,若因循失汗,则阳邪久郁荣中,不得宣泄,致热并于阳而发烦,热郁于阴而目瞑。剧者,谓热极也。热极于荣,势必逼脉中之血妄行为□,□则热随血去而解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集注】
程知曰:脉见浮紧,表证仍在,虽八九日,仍当以麻黄汗解,服汤已其病微除,至于烦瞑剧□,乃热郁于荣,阳气重盛,表散之药,与之相搏而然。然至于逼血上□,则热随血解矣。此言发汗当主以麻黄汤,非□解之后,仍用麻黄汤也。
张璐曰:服药已微除,复发烦者,余邪未尽也。目瞑烦剧者,热盛于轻也,故迫血妄行而为□,□则余热随血而解也。以汗后复□,故为阳气重也。或言汗后复□,而热邪仍未尽,重以麻黄汤散其未尽之邪,非也。若果邪热不尽,则「□乃解」三字从何着落?
□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者愈。
【注】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无汗,此伤寒脉证也,当发其汗。若当汗不汗,则为失汗,失汗则寒闭于卫,热郁于荣,初若不从卫分汗出而解,久则必从荣分□血而愈也。故太阳病凡从外解者,惟汗与□二者而已。今既失汗于荣,则荣中血热妄行,自□,热随□
解,必自愈矣。
【集注】
方有执曰:此承上条复以其证之较轻者言,以见亦有不治而自愈者,所以晓人勿妄治,以致误之意。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与上条同,而无疼痛,则比之上条较轻可知矣。所以不待攻治,得□自愈也。汗本血之液,北人谓□为红汗,即此说耳。
程知曰:言得□虽无汗,必自愈也。人之伤于寒而为热者,得□发越故愈。
张璐曰:□血成流,则邪热随血而散,夺血则无汗也。设不自□,当以麻黄汤发之,发之而邪解,则不□矣。发之而余邪未尽,必仍□而解。
□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者,麻黄汤主之。
【注】
此承上条以出其治也。伤寒脉浮紧,法当发汗,若不发汗,是失汗也。失汗则热郁于荣,因而致□者,宜麻黄汤主之。若能于未□之先,早用麻黄汤汗之,汗出则解,必不致□,其或如上条之自□而解,亦无须乎药也。
【按】
凡伤寒初起,但不甚恶寒,便知夹热后多得□。其热多寒少者,则热随□去,继而汗出,表与热均解也。其热少寒多者,纵热随□去,继必不汗出,表仍不解。诚能用青龙、麻黄汤于未□之先发之,则汗□两解矣。若已经□后而汗不出,表不解,即用麻桂之药,以和荣卫,亦须少兼芩、连、犀、地清阴凉血之品佐之,以护及阴血可也。
然大□之后,麻黄、青龙不可轻用,若用之不当,则犯□家不可汗之戒矣。
【集注】
『活人书』云:□后脉浮者,宜麻黄汤,□后脉微者、不可行麻黄汤,宜黄芩芍药汤
。盖□后脉浮,表未解也;脉微,表已解也,于此见仲景用麻黄汤于□后之大旨。
方有执曰:伤寒脉浮紧者,寒多风少之谓也。上二条皆风多寒少,前条以服药已微除,汗发不透而致□,上条以较轻得自□,此以寒多不发汗而致□,三条之所以辨差分也。盖寒多,则于法当发汗,而不发汗,热郁血乱,所以□也。□则阳邪之风散,麻黄汤者,发其尚未散之寒也。
程知曰:此言寒邪不发之□,仍宜温散也。不发汗而致□,是入荣之寒,不得泄越而然也。寒不尽则□不止,故仍用麻黄,不必待其□也。此与上条有寒热之别。
程应旄曰:大抵伤寒见□者,由其荣分素热,一被寒闭,荣不受遏,从而上升矣。
□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宜桂枝汤。
【按】
若头痛之「若」字,当是「苦」字,苦头痛,方为必□之证,若是「若」字,则凡头痛皆能致□矣。
【注】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里已实,似可下也。头痛热未已,表未罢,可汗也。然欲下则有头痛发热之表,欲汗则有不大便之里,值此两难之时,惟当以小便辨之。其小便浑赤,是热已在里,即有头痛发热之表,亦属里热,与承气汤下之可也;若小便清白,是热尚在表也,即有不大便之里,仍属表邪,宜以桂枝汤解之。然伤寒头痛不论表里,若苦头痛者,是热剧于荣,故必作□,□则荣热解矣。方其未□之时,无汗宜麻黄汤,有汗宜桂枝汤汗之,则不□而解矣。
【集注】
汪琥曰:头痛不已者,为风寒之邪上壅,热甚于经,势必致□,须乘其未□之时,酌用麻黄汤或桂枝汤以汗解之,而验小便,实为仲景妙法。
魏荔彤曰:此条之□,乃意料之辞,非已见之证也。
□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注】
太阳病不解,当传阳明,若不传阳明而邪热随经,瘀于膀胱荣分,则其人必如狂。如狂者、瘀热内结,心为所扰,有似于狂也。当此之时,血若自下,下者自愈,若不自下,或下而未尽,则热与瘀血,下蓄膀胱,必少腹急结也。设外证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以麻黄汤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痛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即调胃承气加桃核,所以攻热逐血也。盖邪随太阳经来,故又加桂枝以解外而通荣也。先食服者,谓空腹则药力下行捷也。
【按】
太阳病不解,不传阳明,邪热随经入里,谓之犯本,犯本者,谓犯膀胱之府也。膀胱府之卫为气分,膀胱府之荣为血分,热入而犯气分,气化不行,热与水结者,谓之犯卫分之里,五苓散证也;热入而犯血分,血蓄不行,热与血结者,谓之犯荣分之里,桃核承气汤证也。二者虽皆为犯本之证,二方虽皆治犯本之药,而一从前利,一从后攻,水与血,主治各不同也。
【集注】
喻昌曰:桃核承气汤用桂枝解外,与大柴胡汤解外相似,益见太阳随经之热,非桂枝不解也。
程知曰:太阳病不解,随经入府,故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者,瘀热内结,心不安宁,有似于狂也,若血自下,下则热随瘀解矣。然必外证已解,乃可直攻少腹急结之邪,于谓胃承气中加桃核者,欲其直达血所也;加桂枝以通血脉,兼以解太阳随经之邪耳!
汪琥曰:膀胱乃小腹中之物,膀胱热结,在卫则尿不利,在荣则血不流,故作急结之形,为下焦畜血之证谛也。所以用桃核承气汤,乃攻下焦畜血,治少腹急结之药,实非通膀胱热结之药也。
引用:《医宗金鉴》栀子干姜汤方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栀子干姜汤

干姜汤
干姜
- 干姜
- 干姜茶
- 干姜散
- 干姜丸
- 干姜粥
- 天竺干姜
- 半夏干姜散
- 干姜柴胡汤
- 干姜大黄茶
- 干姜附子汤
- 干姜甘草汤
- 干姜红糖茶
- 干姜苓术茶
- 干姜炙草汤
- 干姜车前子饮
- 干姜人参半夏丸
- 木香干姜枳术丸
- 白术枳实干姜白蜜汤
-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 黄芪五物加干姜半夏汤
- 苓桂五味甘草去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
姜
- 姜
- 黑姜
- 猴姜
- 姜蚕
- 姜黄
- 姜皮
- 姜石
- 姜汁
- 廉姜
- 良姜
- 炮姜
- 山姜
- 生姜
- 煨姜
- 艾姜茶
- 陈姜茶
- 二姜散
- 二姜汤
- 二姜丸
- 粉姜汤
- 附姜汤
- 高良姜
- 归姜汤
- 桂姜汤
- 姜半夏
- 姜茶散
- 姜茶汤
- 姜茶饮
- 姜粉散
- 姜附丹
- 姜附汤
- 姜合丸
- 姜黄散
- 姜黄鱼
- 姜胶膏
- 姜椒汤
- 姜橘汤
- 姜橘丸
- 姜蜜汤
- 姜苏饮
- 姜糖饮
- 姜味草
- 姜芷散
- 胶姜汤
- 橘姜茶
- 良姜汤
- 良姜粥
- 露姜饮
- 茅姜茶
- 母姜酒
- 芍姜茶
- 生姜汤
- 生姜粥
- 煨姜丸
- 香姜散
- 韵姜汤
- 枣姜汤
- 紫姜汤
- 白术姜茶
- 百部姜茶
- 半夏姜茶
- 陈枳姜茶
- 丁香姜糖
- 高良姜散
- 高良姜汤
- 厚朴姜茶
- 姜黄腱子
- 姜丝菠菜
- 胶汤姜方
- 桔红姜茶
- 龙眼姜茶
- 芒果姜茶
- 木瓜姜茶
- 青黛姜茶
- 郁细姜茶
- 猪头姜豉
- 竹沥姜茶
- 紫苏姜茶
- 阿魏良姜丸
- 八味生姜煎
- 白术老姜茶
- 百合冬姜茶
- 半夏生姜汤
- 柴胡桂姜汤
- 地黄生姜粥
- 茯苓夏姜茶
- 附姜白通汤
- 附姜归桂汤
- 附子姜甘茶
- 桂圆生姜汤
- 藿香良姜茶
- 姜参半夏丸
- 姜附烧狗肉
- 姜桂养荣汤
- 姜糖葱白饮
- 姜糖苏叶饮
- 桔枳生姜汤
- 橘皮生姜汤
- 良姜理中汤
- 肉桂良姜茶
- 神圣香姜散
- 生姜半夏汤
- 生姜甘草汤
- 生姜和中汤
- 生姜橘皮汤
- 生姜生附汤
- 生姜泄肠汤
- 生姜泻心汤
- 四须生姜汤
- 温中良姜丸
- 温中生姜汤
- 细辛萸姜茶
- 羊骨葱姜粥
- 竹沥姜星茶
- 蜜饯姜枣龙眼
- 吴茱萸生姜粥
- 当归生姜羊肉汤
- 附姜归桂参甘汤
- 桂枝生姜枳实汤
- 厚朴姜夏参甘汤
- 姜汁杏仁猪肺汤
- 橘皮枳实生姜汤
- 苓甘五味姜辛汤
- 人参茯苓生姜粥
- 桂甘姜枣麻附细辛
-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 半夏厚朴茯苓生姜汤
- 茯苓甘草五味姜辛汤
- 木香人参生姜枳术丸
- 四君子汤加竹沥姜汁
- 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 四物汤加芩连姜夏方
- 二陈加山栀黄连生姜汤
-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 茯苓甘草五味姜辛半夏汤
- 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
-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
- 苓甘五味姜辛半杏大黄汤
- 浓朴半夏生姜甘草人参汤
- 浓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 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 参附养荣汤去茯苓加炮姜方
-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
-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
- 十全大补汤去肉桂加炮姜方
- 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
-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
- 枳实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汤
- 桂枝甘草麻黄生姜大枣细辛附子汤
栀子
- 栀子
- 山栀子
- 栀子茶
- 栀子花
- 栀子煎
- 栀子汤
- 栀子丸
- 栀子粥
- 山栀子散
- 栀子豉汤
- 栀子鼓汤
- 栀子仁煎
- 栀子仁汤
- 栀子仁饮
- 茵陈栀子丸
- 栀子柏皮汤
- 栀子大黄汤
- 栀子大青汤
- 栀子厚朴汤
- 栀子浓朴汤
- 栀子香豉汤
- 枳实栀子汤
- 栀子甘草豉汤
- 栀子生姜豉汤
- 枳实栀子豉汤
- 枳实栀子鼓汤
- 茵陈栀子大黄汤
- 栀子厚朴枳实汤
- 栀子浓朴枳实汤
- 枳实栀子大黄汤
- 二陈加黄连栀子汤
- 枳实大黄栀子豉汤
- 大黄黄柏栀子芒硝汤
- 栀子连翘甘草栝蒌汤
- 枳实栀子豆豉大黄汤
- 黄连黄芩栀子牡丹芍药汤
- 栀子豉汤白虎加人参汤猪苓汤白虎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