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汤

目录
《删补名医方论》真武汤
《时方妙用》真武汤
《汤头歌诀》真武汤
《退思集类方歌注》真武汤
《医方考》真武汤
《医方论》真武汤
《时病论歌括新编》真武汤
《瘴疟指南》真武汤
《伤寒括要》真武汤
《伤寒论》真武汤
《伤寒明理论》真武汤
《伤寒寻源》真武汤
《伤寒杂病论》真武汤
《伤寒杂病论》真武汤
《目经大成》真武汤
《冯氏锦囊秘录》真武汤
《医述》真武汤
《医宗金鉴》真武汤
《医宗金鉴》真武汤
《医宗金鉴》真武汤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真武汤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真武汤
《医学心悟》真武汤
《奇效良方》真武汤
《伤寒论》真武汤
方剂功效分类

《删补名医方论》真武汤

《删补名医方论》

治少阴水气为患,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其人或咳或呕,或小便利而下利者,用此加减。

白术(二两) 茯苓(二两) 白芍(二两) 大附子(炮,一枚) 生姜(切,三两)

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去芍药加干二两。若呕,去附子加生姜,足成半斤。

【注】小青龙汤治表不解有水气,中外皆寒实之病也。真武汤治表已解有水气,中外皆寒虚之病也。真武者,北方司水之神也,以之名汤者,借以镇水之义也。夫人一身制水者脾也,主水者肾也,肾为胃关,聚水而从其类,倘肾中无阳,则脾之枢机虽运,而肾之关门不开,水即欲行,以无主制,故泛溢妄行而有是证也。用附子之辛热,壮肾之元阳,则水有所主矣。白之苦燥创建中土,则水有所制矣。生姜之辛散,佐附子以补阳,于主水中寓散水之意。茯苓之淡渗,佐白术以健土,于制水中寓利水之道焉。而尤妙在芍药之酸收,仲景之旨微矣。盖人之身阳于阴,若徒以辛热补阳,不少佐以酸收之品,恐真阳飞越矣。用芍药者,是亟收阳气归根于阴也。于此推之,则可知误服发汗亡阳者,所以于补阳药中之必需芍药也。然下利减芍药者,以其阳不外散也;加干姜者,以其温中胜寒也。水寒伤肺则咳,加细辛、干姜者,散水寒也;加五味子者,收肺气也。小便利者,去茯苓,以其虽寒而水不能停也。呕者,去附子倍生姜,以其病非下焦,水停于胃也。所以不须温肾以行水,只当温胃以散水,且生姜功能止呕也。

引用:《删补名医方论》真武汤

下载:《删补名医方论》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时方妙用》真武汤

《时方妙用》

茯苓 芍药 生姜(各二钱) 白术(二钱) 附子(一钱泡.) 水三钟.煎八分.

温服.

引用:《时方妙用》真武汤

下载:《时方妙用》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汤头歌诀》真武汤

《汤头歌诀》

(仲景)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附子一枚(炮),白术二两(炒),茯苓、白芍(炒)、生姜各三两。〕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 惕保安康。(中有水气,故心悸头眩汗多亡阳,故 筋惕。 ,音纯,动貌。苓、术补土利水,以疗悸眩;姜、附回阳益火,以逐虚寒;芍药敛阴和营,以止腹痛。真武,北方水神。肾中火足,水乃归元。此方补肾之阳,壮火而利水,故名。)

引用:《汤头歌诀》真武汤

下载:《汤头歌诀》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退思集类方歌注》真武汤

《退思集类方歌注》

治少阴伤寒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呕,此汤主之;又治太阳病汗,汗出不解,仍发热,心下悸,头眩,筋惕肉 ,振振欲擗地者。

茯苓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白术(二两) 附子(炮一枚) 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

引用:《退思集类方歌注》真武汤

下载:《退思集类方歌注》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医方考》真武汤

《医方考》

茯苓(去皮) 芍药(炒) 生姜(各三两) 白术(二两,炒) 附子(一枚,制)

伤寒发汗过多,其人心下悸,头眩身 ,振振欲擗地者,此方主之。

汗多而心下悸,此心亡津液,肾气欲上而凌心也;头眩身 ,振振欲擗地者,此汗多亡阳,虚邪内动也。真武,北方之神,司水火者也。今肾气凌心,虚邪内动,有水火奔腾之,故名此汤以主之。茯苓、白术,补土利水之物也,可以伐肾而疗心悸;生姜、附子,益卫回阳之物也,可以壮火而祛虚邪;芍药之酸,收阴气也,可以和荣而生津液

引用:《医方考》真武汤

下载:《医方考》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医方论》真武汤

《医方论》

附子(炮)一枚 白术(炒)三两 茯苓 白芍(炒) 生姜三两

北方曰幽都,乃阴寒湿浊之地,赖真武之神,运用水火以镇摄之,浊阴方渐得解散。此方取名真武,乃专治肾脏之剂。坎之为象,一阳居二阴之中。水中之火,是为真火,此火一衰,则肾水泛滥。停于下焦,则腹痛自利;水气犯中焦,则作哕,欲吐不吐;水气犯上焦,则咳嗽、心悸、头眩。方中姜、附以助真阳,用苓、术以制二阴,水气一收,则上中下三焦俱无病矣。

引用:《医方论》真武汤

下载:《医方论》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时病论歌括新编》真武汤

《时病论歌括新编》

『主治』少阴伤寒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此为有水气,或咳、呕,小便利及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仍发热,心悸头眩,筋惕肉瞤、振振欲擗地,气虚恶寒等。

『药物』附子、白芍、白术、茯苓,加生姜。

『服法』煎服。

引用:《时病论歌括新编》真武汤

下载:《时病论歌括新编》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瘴疟指南》真武汤

《瘴疟指南》

治疗病数日后.发热腹痛头目昏沉四肢疼痛大便自利.小便或利或涩.或呕或咳.

大附子(炮) 白茯苓(去皮) 白术(炒) 白芍(炒黄色)

上药姜五片水煎.食前温服.小便利者.去茯苓.大便利者.去白芍.加干姜.呕者加生姜五片.易简方云.不下利而呕者去附子加生姜.然既去附子但存三味.似太平易更当临时消息之.治病之法.本当遥度也.活人书云.太阳病发其汗出不解.仍发热心悸头眩.身 筋惕.振振欲擗地.真武汤主之.意谓太阳经伤风.医者借用麻黄.既然不解.复成重虚.故宜术附.芍药.之类.又云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痛疼自利.或呕或咳.或小便利.此为有水气.真武汤主之.今并赘于此.以资用药者见闻庶不局于一偏也.瘴病头目昏沉.四肢沉重疼痛者.寒湿伤脾之外证也.腹痛自利小便不利者.寒湿伤脾之内证也.脾恶湿湿胜则濡泄.故用茯苓白术之甘以补脾去湿.寒淫所胜.治以辛热.附子生姜以补脾.益阳气而去寒.白芍收脾气除腹痛.又能停诸湿而益津液.使小便自行.然必须炒黄色以去寒性.名真武者真武乃北方之神.能镇北方寒水气使不为祸也.

引用:《瘴疟指南》真武汤

下载:《瘴疟指南》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伤寒括要》真武汤

《伤寒括要》

茯苓 芍药 生姜 白术 附子

太阳发汗不解.仍发热.心悸.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又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此为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

真武.北方水神也.水在心下.外带表而属阳.必应辛散.故治以真武汤.真武生少阴之水.亦治太阳之悸.夫脾恶湿.腹有水气则不治.脾欲缓.甘以缓之.则土调.故以茯苓甘平为君.白术甘温为臣.经曰.湿淫所胜.佐以酸辛.故以芍药生姜为佐.经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故以附子为使.然水气内清.则变动多端.故立加减之法.咳者.水寒射肺也.肺气逆.则以五味子酸收之.肺恶寒.则以细辛干姜辛润之.小便利.则去茯苓.以其渗泄也.小便不利.则去芍药.以其酸涩也.加干姜者.散其寒也.呕者.必因于气逆.附子益气.故去之.生姜散气.故加之.

引用:《伤寒括要》真武汤

下载:《伤寒括要》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伤寒论》真武汤

《伤寒论》

茯苓三两(甘平) 芍药三两(酸平) 生姜三两(切,辛温) 白术二两(甘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后加减法:

若咳者,加五味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

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

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少阴病,下利清,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引用:《伤寒论》真武汤方

下载:《伤寒论》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伤寒明理论》真武汤

《伤寒明理论》

真武北方水神也.而属肾.用以治水焉.水气在心下.外带表而属阳.必应发散.故治以真武汤.青龙汤主太阳病.真武汤主少阴病.少阴肾水也.此汤可以和之.真武之名得矣.茯苓味甘平.白术味甘温.脾脾恶.腹有水气.则脾不治.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渗水缓脾.必以甘为主.故以茯苓为君.白术为臣.芍药味酸微寒.生姜味辛温.内经曰.湿淫所胜.佐以酸辛.除湿正气.是用芍药生姜酸辛为佐也.附子味辛热.内经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温经散温.是以附子为使也.水气内渍.至于散则所行不一.故有加减之方焉.若咳者加五味子细辛干姜.咳者水寒射肺也.肺气逆者.以酸收之.五味子酸而收也.肺辛寒.以辛润之.细辛干姜辛而润也.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茯苓专渗泄者也.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酸之性泄.去芍药以酸泄也.辛之性散.加干姜以散寒也.呕者去附子.加生姜.气上逆则呕.附子补气.生姜散气.两不相损.气则顺矣.增损之功.非大智孰能贯之.

茯苓(君三两) 白术(臣二两) 芍药(佐三两) 生姜(佐二两切) 附子(使一枚泡去皮作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七合.日三服.

引用:《伤寒明理论》真武汤方

下载:《伤寒明理论》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伤寒寻源》真武汤

《伤寒寻源》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真武为北方司水之神.方名真武.主镇北方寒水之气.实与小青龙汤对峙.盖太阳膀胱.少阴肾.一脏一腑.同居北方寒水之位.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此水气属太阳府邪.太阳主表.宜小青龙发之.少阴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水气属少阴藏邪.少阴主里.宜真武汤镇之.方中茯苓白术.培土以制水也.生姜附子温中以散寒也.更加芍药敛少阴浮越之气.使水得坎止而归其故宅.此诚有合乎真武坐镇北方.摄伏龙蛇之神力矣.但水邪泛溢.其病体恒变动不居.若咳者加五味子半斤.细辛干姜各一两.以水邪射肺.法当兼散肺邪也.若小便利者去茯苓.以水道已通.无取再泄肾气也.若下利去芍药加干姜二两.以脾气下泄.用以醒脾也.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以胃气上逆.用以温胃也.随其逆而治之如法.其诸神之神者乎.

按真武主治少阴水气.固与小青龙对峙.而太阳病误服大青龙.致成厥逆筋惕肉 之变者亦用此以救逆.盖龙非得水不灵.当阳气郁蒸之时.但得龙升雨降.烦热顿除.若淫溢不止.则龙适滋害.摄伏龙蛇.舍真武更向何处乞灵哉.

再按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者.

亦主此汤救逆.按汗多亡阳.何以不用四逆辈而用真武.盖四逆功在以热却寒.真武功在以土制水.水气奔越.不宜火温而宜土制.用真武者.不宜混作回阳一例看.

引用:《伤寒寻源》真武汤

下载:《伤寒寻源》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伤寒杂病论》真武汤

《伤寒杂病论》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要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痓。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目旬,不得眠。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而振。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引用:《伤寒杂病论》真武汤方

下载:《伤寒杂病论》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伤寒杂病论》真武汤

《伤寒杂病论》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白术二两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若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一两;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引用:《伤寒杂病论》真武汤方

下载:《伤寒杂病论》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目经大成》真武汤

《目经大成》

附子 白术 茯苓 芍药 生姜

膀胱阳虚,不能营运水气,致寒湿内甚,骨节尽痛。或汗出而邪不散,仍发热,及湿胜水谷不别,则水上凌逼心肺,头眩目 ,真武汤主之。盖白术、茯苓,浓坤土而制坎邪,附子、生姜,壮实火而逐虚寒。芍药之用亦经湿淫所胜,佐以酸平尔。

诗曰∶真武汤,术苓附,芍药姜,暖水土。按真武,北方水神,以渠能治水怪,故名。此汉人佞佛结习,不必稽究,但义取乎斯。须地黄阿胶苁蓉天冬等,阴中阴药,类聚处方,顾以火土纯阳之物,相胜相敌,殊觉舛谬。且疑少阴病,肢体骨节疼痛,必当归肉桂和阴行血,其痛方除,岂可芍药酸平?太阳病,汗出不散,脉缓沉,自利,加人参、五味,收阳益卫,水湿自化,茯苓决难淡渗。王晋三谓此用崇土摄水法,则真武元是土神,非水也。又曰命名虽因崇土,全赖阳气出化,则又似火神矣。强解胡诌,可为喷饭。

引用:《目经大成》真武汤

下载:《目经大成》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冯氏锦囊秘录》真武汤

《冯氏锦囊秘录》

太阳病,发汗过多,心悸有水,或呕、或利,头眩筋惕,身重 动,振振欲擗地者,此方主之。

茯苓(三两) 白术(二两) 芍药 生姜(各三两) 附子(制,一枚) 水八升,煮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真武,北方水神也。凡肾之真阳盛,则水皆内附,而与肾气同其收藏矣。肾之阳虚,不能制水,则泛滥为病,故上凌心而为眩悸,中侮土而致呕泻也,方名真武,盖取固肾为义,肾阳足而水自安,医者畏附而不投,病者亦甘毙而不悟,于是夭折者多矣。

引用:《冯氏锦囊秘录》真武汤

下载:《冯氏锦囊秘录》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医述》真武汤

《医述》

要知真武加减,与小柴胡不同。小柴胡为少阳半表之剂,只不去柴胡一味,便可名柴胡汤;真武以五物成方,为少阴治本之剂,去一味便不成真武。故去姜加参,即名附子汤。于此见制方有阴阳动静之别也。(柯韵伯)

按∶误服大青龙汤,厥逆、筋惕肉 者,既有亡阳之逆矣。亡阳即当用四逆汤以回阳,乃置而不用,更推重真武一汤以救之者,其义何居?盖真武乃北方司水之神,龙惟藉水可能变化。而水者,真武之所司也。设真武不与之以水,青龙之不能奋然升天可知矣。故方中用茯苓、白术、芍药、附子,行水收阴,醒脾崇土之功,多于回阳。名之曰真武汤,乃收拾分驰离绝之阴阳,互镇于少阴北方之位。其所收拾者,全要收拾其水,使龙潜而不能见也。设有一毫水气上逆,龙即得遂其升腾变化,纵独用附子、干姜以回阳,其如魄汗不止何哉!厥后,晋旌阳祖师,以仙术斩蛟,捕至蛟龙遁迹之所,戒其家勿勺水,乃至从砚水中逸去。可见水怪原有尺水丈之能。向非真武坐镇北方,天壤间久为龙蛇之窟矣。即此推之,人身阳根于阴,其亡阳之证,乃少阴肾中之真阳飞越。真阳飞越,亟须镇摄归根,阳既归根,阴必翕然从之。阴从则水不逆矣,阴从则阳不孤矣,岂更能飞越乎?(《尚论篇》)

引用:《医述》真武汤

下载:《医述》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医宗金鉴》真武汤

《医宗金鉴》

见少阴篇

太阳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小盒饭数而反不数,及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榖气下流故也。

【注】

太阳病中风、伤寒,二日不躁,今反躁者,是不得汗出而躁,大青龙汤证也。不以青龙汤发汗,反以火劫熨背,逼汗大出,火邪入胃,胃热水竭,则烦躁谵语所必发也。

十有余日,邪正相持,持久必争,争必振栗作解,然解非汗出及下利,邪无从解也。

若自下利,此为欲从里解也;若自汗出,此为欲从表解也。今十余日不自下利,而有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者,是里不解也;不自汗出,而下身无汗,足下恶风者,是表不解也。里不解者,大便必□,小盒饭数而反不数,则知水留胃中,久必肠润,其久积之大便自应多下而解也。及多大便已,虽小便不得,诸病不解,其头卓然而痛,是里解表未悉解也。表未悉解者,是因火逼汗出,而从腰以下不得汗,乃上解而下未解也。故有小便不得,诸在下之病。今虽里解,而其人头卓然而头者,是表之余邪上逆也。足心必热者,里之余热下流也。谷气者,即胃气也,言胃中热气随大便而下流也。此病皆由妄行火劫致变,难以拘定成规,当诊犯何逆,随证治之可也。

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注】

服桂枝汤,大汗出,病不解,脉洪大,若烦渴者,则为表邪已入阳明,是白虎汤证也。今脉虽洪大而不烦渴,则为表邪仍在太阳,当更与桂枝汤如前法也。服汤不解,若形如疟,日再发者,虽属轻邪,然终是为风寒所持,非汗出必不得解,故宜枝二麻黄一汤,小发荣卫之汗,其不用麻黄桂枝各半汤者,盖因大汗已出也。

【集注】

方有执曰:服桂枝汤,证转大汗出,脉转洪大者,乃风多寒少,风邪欲散而以微寒持之,两者皆不得解,而寒热如疟也。桂枝二麻黄一汤者,重解风而轻于散寒也。

引用:《医宗金鉴》真武汤方

下载:《医宗金鉴》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医宗金鉴》真武汤

《医宗金鉴》

治少阴水气为患,腹痛下痢,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其人或咳或呕,或小便利而下痢者,用此加减。

白术二两 茯苓二两 白芍二两 大附子(炮)一枚 生姜(切)三两,,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若下痢,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去附子加生姜,足成半斤。

【注】小青龙汤治表不解有水气,中外皆寒实之病也。真武汤治表已解有水气,中外皆寒虚之病也。真武者,北方司水之神也,以之名汤

者,借以镇水之义也。夫人一身制水者脾也,主水者肾也,肾为胃关,聚水而从其类,倘肾中无阳,则脾之枢机虽运,而肾之关门不开,水即欲行,以无主制,故泛溢妄行而有是证也。用附子之辛热,壮肾之元阳,则水有所主矣。白术之苦燥创建中土,则水有所制矣。生姜之辛散,佐附子以补阳,于主水中寓散水之意。茯苓之淡渗,佐白术以健土,于制水中寓利水之道焉。而尤妙在芍药之酸收,仲景之旨微矣。盖人之身阳根于阴,若徒以辛热补阳,不稍佐以酸收之品,恐真阳飞越矣。用芍药者,是亟收阳气归根于阴也。于此推之,则可知误服青龙致发汗亡阳者,所以于补阳药中必需芍药也。然下利减芍药者,以其阳不外散也;加干姜者,以其温中胜寒也。水寒伤肺则咳,加细辛,干姜者,散水寒也;加五味子者,收肺气也。小便利者,去茯苓,以其虽寒而水不能停也。呕者,去附子倍生姜,以其病非下焦,水停于胃也,所以不须温肾以行水,只当温胃以散水,且生姜功能止呕也。

引用:《医宗金鉴》真武汤

下载:《医宗金鉴》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医宗金鉴》真武汤

《医宗金鉴》

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切)三两白术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方解】

小青龙汤,治表不解,有水气,中外皆寒实之病也;真武汤,治表已解,有水气,中外皆寒虚之病也。真武者,北方司水之神也,以之名汤者,赖以镇水之义也。夫人一身制水者,脾也;主水者,肾也;肾为胃关,聚水而从其类者,倘肾中无阳,则脾之枢机虽运,而肾之关门不开,水虽欲行,孰为之主,故水无主制,泛溢妄行而有是证也。用附子之辛热,壮肾之元阳,而水有所主矣;白术之苦燥,创建中土,而水有所制矣。生姜之辛散,佐附子以补阳,温中有散水之意,茯苓之淡渗,佐白术以健土,制水之中有利水之道焉。而尤妙在芍药之酸敛,加于制水、主水药中,一以泻水,使子盗母虚,得免妄行之患;一以敛阳,使归根于阴,更无飞越之虞。孰谓寒阴之品,无益于阳乎?而昧者不知承制之理,论中误服青龙发汗亡阳,用此汤者,亦此义也。

然下利减芍药者,以其阳不外散也;加干姜者,以其温中胜寒也。水寒伤肺则咳,加细辛、干姜者,散水寒也。加五味子者,收肺气也。小便利者,去茯苓;去其虽寒而水不能停也。呕者,去附子倍生姜,以其病非下焦,水停于胃也。所以不须温肾以行水,只当温胃以散水。佐生姜者,功能止呕也。

【集解】

程知曰:白通、通脉、真武皆为少阴下利而设。白通四证,附子皆生用,惟真武一证熟用者,盖附子生用则温经散寒,炮熟则温中去饮。白通诸汤以通阳为重,真武汤以益阳为先,故用药有轻重之殊。干姜能佐生附以温经,生姜能资熟附以散饮也。

张璐曰:按真武汤方本治少阴病,水饮内结,所以首推术、附兼茯苓、生姜之运脾渗水为务,此人所易明也。至用芍药之微旨,非仲景不能,盖此证虽曰少阴本病,而实缘水饮内蓄,所以腹痛自利,四肢疼重,而小便反不利也。若极虚极寒,则小便必清白无禁矣,安有反不利之理哉!此证不但真阳不足,真阴亦必素亏,或阴中伏有阳邪所致,若不用芍药固护其阴,岂能胜附子之雄烈乎?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注】

身体为表,藏府为里,此以内外分表里也。皮肤为表,骨髓为里;六府为表,五藏为里,此以身体之浅深,藏府之阴阳分表里也。病人,已病之人也:身大热,谓通身内外皆热,三阳证也。反欲得近衣者,乃是假热,虽在皮肤之浅,而真寒实在骨髓之深,阴极似阳证也。身大寒,谓通身内外皆寒,三阴证也。反不欲近衣者,乃是假寒,虽在皮肤之浅,而真热实在骨髓之深,阳极似阴证也。

【按】

此以人之苦欲,测其寒热真假,而定阴阳之证也。当与少阴、厥阴病论中表热里寒、里热表寒、脉滑而厥、恶寒不欲近衣、口燥咽干条参看。

【集注】

成无己曰:皮肤言浅,骨髓言深;皮肤言外,骨髓言内,身热欲近衣,表热里寒也;身寒不欲近衣,表寒里热也。大抵表热里寒,脉必沉迟;里热表寒,脉必滑数,须当辨之。

郑重光曰:皮肤者,骨髓之外,浮浅之分也;骨髓者,皮肤之内,沉深之分也。欲得近衣,借外以御内,此真寒也;体有着而成忤,不在衣之厚薄,此假寒也。不察人之苦欲,何以测其真寒、真热而定标本乎?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注】

少阴肾也,肾象乎坎。一阳陷于二阴之中,二阴若盛,则一阳必衰,阴邪始得内侵,孤阳因之而外越也。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脉微欲绝,里阴盛极也。身反不恶寒,面色反赤,其外反热,格阳于外也。故虽有腹痛、干呕、咽痛等证,亦当仿白通汤之法,加于四逆汤中,以消其阴,而复其阳可也。

【集注】

程应旄曰:热因寒格,无论腹痛、干呕、咽痛,皆下利中格阳之证,即使利止,而脉仍前,欲绝不出,亦不得谓里寒已退,辄妄治其外热也。须循四逆汤例,消阴翳于下部,但加葱白,宣阳气于下焦,使阳气通而脉亦出,始为真愈。

林澜曰:格,拒格也。亦曰:隔阳,阴阳隔离也。又曰:戴阳,浮于上如戴也。夫真寒入里,阴气未有不盛者,然其剧,不过阳愈微阴愈盛耳!

引用:《医宗金鉴》真武汤方

下载:《医宗金鉴》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真武汤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茯苓 白术 附子 生姜 芍药

少阴病,腹痛、下利、尿短、四肢沉重疼痛,此为内有水气。水气由水寒土湿木郁而生。附子,补火回阳以温水寒,术苓泄水补土,芍药调木,生姜温中。附子汤有人参,此方无人参,参能生津助水也。

引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真武汤

下载:《圆运动的古中医学》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真武汤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荣卫表病,发汗,汗出不解,仍发热心悸者,肾阳伤水湿起也。水寒则木气拔根而克土,故头眩身瞤动也。身瞤动者风木动也。土败肾寒,中气失根,故振振欲擘地而居也。苓、术补土气,附子温水寒,芍药息风木,生姜温中降逆以止眩也。芍药、生姜并用,可去芍药寒中之弊。水寒土不败,风木不至动到如此地步,故息风须兼扶土,此为大法。

引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真武汤

下载:《圆运动的古中医学》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医学心悟》真武汤

《医学心悟》

治伤寒发汗后,筋惕肉 ,并治中寒下利,里有水气而发咳,或呕吐腹痛

水煎服。

若咳者,加五味子十粒,干姜一钱五分;若小便利,去茯苓;若下利,去芍药;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一倍。

引用:《医学心悟》真武汤

下载:《医学心悟》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拼音索引:z
资助中医宝典
方剂功效分类

相关方剂

方剂功效分类

方剂主治

相关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