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汤
- 目录
- 《备急千金要方》四逆汤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四逆汤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四逆汤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四逆汤
- 《删补名医方论》四逆汤
- 《时方妙用》四逆汤
- 《时方妙用》四逆汤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逆汤
- 《汤头歌诀》四逆汤
- 《退思集类方歌注》四逆汤
- 《医方考》四逆汤
- 《医方论》四逆汤
- 《时病论歌括新编》四逆汤
- 《伤寒括要》四逆汤
- 《伤寒论》四逆汤
- 《伤寒明理论》四逆汤
- 《伤寒寻源》四逆汤
- 《伤寒杂病论》四逆汤
- 《伤寒杂病论》四逆汤
- 《伤寒杂病论》四逆汤
- 《伤寒杂病论》四逆汤
- 《伤寒杂病论》四逆汤
- 《目经大成》四逆汤
- 《冯氏锦囊秘录》四逆汤
- 《冯氏锦囊秘录》四逆汤
- 《冯氏锦囊秘录》四逆汤
- 《医述》四逆汤
- 《医宗金鉴》四逆汤
- 《医宗金鉴》四逆汤
- 《医宗金鉴》四逆汤
- 《医宗金鉴》四逆汤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四逆汤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四逆汤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四逆汤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四逆汤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四逆汤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四逆汤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四逆汤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四逆汤
- 《儒门事亲》四逆汤
- 《医学心悟》四逆汤
- 《张氏医通》四逆汤
- 《中国药典》四逆汤
- 《奇效良方》四逆汤
-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逆汤
- 《伤寒论》四逆汤
《备急千金要方》四逆汤

治吐下而汗出,小便复利,或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脉微欲绝,或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方。
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温分再服。强者可与大附子一枚,干姜至三两。(《广济方》云∶若吐后吸吸少气及下而腹满者,加人参一两。)
引用:《备急千金要方》四逆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四逆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四逆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四逆汤
《删补名医方论》四逆汤

治脉沉厥逆等证。
甘草(炙,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注】方名四逆者,主治少阴中外皆寒,四肢厥逆也。君以炙草之甘温,温养阳气。臣以姜、附之辛温,助阳胜寒。甘草得姜、附,鼓肾阳温中寒,有水中暖土之功;姜附得甘草,通关节走四肢,有逐阴回阳之力。肾阳鼓寒,阴消则阳气外达而脉升手足温矣。
引用:《删补名医方论》四逆汤
《时方妙用》四逆汤

引用:《时方妙用》四逆汤
《时方妙用》四逆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逆汤

《汤头歌诀》四逆汤

(仲景)中姜附草,三阴厥逆太阳沉。〔附子一枚(生用),干姜一两,炙甘草二两,冷服。专治三阴厥逆,太阳初证脉沉亦用之。〕或益姜葱参芍桔,通阳复脉力能任(音仁。面赤,格阳于上也,加葱白通阳;腹痛,加芍药和阴;咽痛,加桔梗利咽;利止、脉不出,加人参补气复脉;呕吐,加生姜以散逆气。)
引用:《汤头歌诀》四逆汤
《退思集类方歌注》四逆汤

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冷,汗出而厥,及膈上有寒饮干呕者;又治太阳发热,头痛脉沉,虽身疼痛,当救其里;又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均宜以此主之。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切) 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引用:《退思集类方歌注》四逆汤
《医方考》四逆汤

甘草(二两) 干姜(两半) 附子(一枚)
煎成凉服。
太阴自利不渴,阴证脉沉身痛,与夫厥逆下利,脉不至者,此方皆主之。
论曰∶自利不渴属太阴。太阴主水谷,病故自利;内有真寒,故不渴。阴证者,举三阴而言,则又非独太阴矣。病在里,故脉沉。寒则血脉凝涩,故身痛。四肢受气于里,里寒则阳寒淫于内,治以甘热。故用甘草、姜、附大热之剂;申发阳气,祛散阴寒,能温经暖肌而回四逆,因以名汤焉。然必凉服者,经曰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是也。否则戴阳者,反增上燥,耳目口鼻皆血者有矣。药之难用也有如此。
引用:《医方考》四逆汤
《医方论》四逆汤

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一两 甘草(炙)二两
冷服。面赤加葱九茎,腹痛加芍药二两,咽痛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加人参二两,呕吐生姜二两。
四逆汤为四肢厥逆而设。仲景立此方,以治伤寒之少阴症。若太阴之腹痛下利、完谷不化,厥阴之恶寒不汗、四肢厥冷者亦宜之。盖阴惨之气深入于里,真阳几几欲绝,非此纯阳之品,不足以破阴气而发阳光。又恐姜附之性过于燥烈,反伤上焦,故倍用甘草以缓之。立方之法,尽美尽善。后人分传经为热厥,直中为寒厥,程郊倩讥之。然亦有未可尽非者。仲景曰∶“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应下之。”此明明说厥逆在前,发热在后,及至发热则不复厥冷,乃伤寒失下之症,故荡涤邪滞,则发热自退,本非为厥而不热者言也。
程氏又云∶“下之者,下其热,非下其厥也,遇发热则可下,遇厥则万不可下。”此数语最为明白了当,可见传经之邪亦自有当下者,但不可概谓之热厥耳。四逆者,必手冷过肘,足冷过膝,脉沉细无力,腹痛下利等象咸备,方可用之,否则不可轻投。
引用:《医方论》四逆汤
《时病论歌括新编》四逆汤

引用:《时病论歌括新编》四逆汤
《伤寒括要》四逆汤

甘草 干姜 附子
发热.头痛.脉反沉.苦不瘥.身体痛.当救其里.下后.下利清谷.身痛.急当救里.四为土味.是以甘草为君.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是以干姜为臣.温经回阳.非纯阳而健悍者.无此大作用.是以附子为使.太阴与少阴.俱受阳和之煦.而真气充周于肢节矣.若发热云云.下后云云.皆阴症故并主之.
引用:《伤寒括要》四逆汤
《伤寒论》四逆汤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干姜一两半(味辛热)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热)
右三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
【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
【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证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燥,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引用:《伤寒论》四逆汤方
《伤寒明理论》四逆汤

四逆者.四肢逆而不温也.四肢者.诸阳之本.阳气不足.阴寒加之.阳气不相顺接.是致手足不温.而成四逆也.此汤申发阳气.却散阴寒.温经暖肌.是以四逆名之.甘草味甘平.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却阴扶阳.必以甘为主.是以甘草为君.干姜味辛热.内经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逐寒正气.必先辛热.是以干姜为臣.附子味辛大热.内经曰.辛以润之.开发腠理.致津液通气也.暖肌温经.必凭大热.是以附子为使.此奇制之大剂也.四逆属少阴.少阴者肾也.肾肝位远.非大剂则不能达.内经曰.远而奇偶.制大其服.此之谓也.
甘草(君二两) 干姜(臣一两半) 附子(使一枚生用去皮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渣.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引用:《伤寒明理论》四逆汤方
《伤寒寻源》四逆汤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用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四逆者.手足厥冷也.方以四逆名.用治三阴经吐利厥逆之寒证也.干姜温中散寒.生附驱阴复阳.二味合用.乃能彻上彻下.开辟群阴.而挽垂绝之阳.复以甘草者.正取其甘缓留中.制雄锐之师.迅奏肤功.迎阳复辟.此三阴经中之第一方也.
经云.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盖下利清谷.里证已急.急当救里.若复瞻顾表热.恐阳随下利而亡矣.此表里缓急先后之界.失治即驷马难追.急当着眼.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夫自利不皆属寒.自利不渴.则寒证可知.虽未至手足厥逆.而温中散寒.当防于未然矣.此太阴用四逆之大法.
少阴病脉沉者.沉为在里.急当救里.若欲吐而膈上有寒饮干呕者.益属阴邪上逆之象.尤当从事于此汤之急温.此少阴用四逆之大法.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厥有寒有热.凡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则属虚寒可知.皆主是汤.此厥阴宜四逆之大法.
又经云.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按此二条.乃寒邪直中三阴而成霍乱之证.汗出恶寒.手足厥冷.下利清谷.脉微欲绝.若不急温.瞬有转筋入腹之变.此三阴通用四逆之大法.
四逆证具.若无脉沉微恶寒等阴象.虽下利而并非清谷.反下重者.既属转经之热邪.不可误用.贻祸难挽.当须细辨.
引用:《伤寒寻源》四逆汤
《伤寒杂病论》四逆汤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问曰】太阳病,其证备,按桂枝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烦躁,吐逆,谵语,其故何也?
【师曰】此阳旦证,不可攻也,寸口脉浮,浮则风,亦为虚,风则生热,虚则挛急。误攻其表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汗出亡阳,汗多则液枯,液枯则筋挛,阳明内结则烦躁谵语,用甘草干姜以复其阳,芍药甘草以救液,调胃承气以止其谵语,此坏病之治必随脉证也。
阳旦证,发热不潮,汗出,咽干,昏睡不安,夜半反静者,宜地黄半夏牡蛎酸枣仁汤主之;若口渴,烦躁,小便赤,谵语者,竹叶石膏黄芩泽泻半夏甘草汤主之。
引用:《伤寒杂病论》四逆汤方
《伤寒杂病论》四逆汤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人参二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
阳明病,胃中虚冷,不能食者,不可与水饮之,饮则必哕。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忄农),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方见前)
引用:《伤寒杂病论》四逆汤方
《伤寒杂病论》四逆汤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二两半 人参二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少阴病,饮食入口即吐,或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方见上)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引用:《伤寒杂病论》四逆汤方
《伤寒杂病论》四逆汤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若强可用大附子一枚,干姜二两。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逆冷者,四逆汤主之。(方见前)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引用:《伤寒杂病论》四逆汤方
《伤寒杂病论》四逆汤

引用:《伤寒杂病论》四逆汤方
《目经大成》四逆汤

干姜 附子(开水泡去盐,剂片,煎) 甘草
此因病而名方。其症寒中阴厥,脉迟小或沉,濡中见数,身倦不热,或有微热不渴,懒言动,当急温之,迟则不救。盖本人胃气大虚,肤腠疏豁,外受风邪,内食生冷,其疾即发。非若伤寒,循经传里之缓也。故不问内外因,总以炙草、姜、附为主。有转自利者、头痛者,随时增益,逆还为顺,亦未可知。
风寒传入厥阴,症如上,服上药不效,眼反暴发,及妇女经行不利,须桂枝、细辛以温表,归、芍、甘草以调里,通草通阴阳,大枣和荣卫,立瘳。若人素有内寒,不问传、中,四逆合用无害。
引用:《目经大成》四逆汤
《冯氏锦囊秘录》四逆汤
《冯氏锦囊秘录》四逆汤

治阴症脉沉身痛,自利不渴。
附子(三钱) 甘草 干姜(各一钱五分)水煎服。
脾为太阴,而四肢厥冷,出于真火无光无气以布也。此方直达中州,追复阳气,但寒症必虚,此方温而不补,何若理中?更为神圣。
引用:《冯氏锦囊秘录》四逆汤
《冯氏锦囊秘录》四逆汤
《医述》四逆汤

按∶理中、四逆二方,在白术、附子之别。白术为中宫培土益气之品,附子为坎宫扶阳生气之剂。故理中只理中州脾胃之虚寒;四逆能佐理三焦阴阳之厥逆也。后人加附子于理中,名曰附子理中汤,不知理中不须附子,而附子之功,不专在理中矣。盖脾为后天,肾为先天。少阴之火,所以生太阴之土。脾为五脏之母,少阴更太阴之母。此四逆重于理中也。(柯韵伯)
四逆、理中,皆温热之剂。而四逆一类,总不离干姜,以通阳也,治宜下焦;理中一类,总不离白术,以守中也,治宜中焦。余药皆相同,而功用迥别。(徐灵胎)
引用:《医述》理中汤、四逆汤
《医宗金鉴》四逆汤

见少阴篇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按】
伤寒二字之下,当有「若汗」二字,盖发汗较吐下更伤津为多也。时时恶风,当是时汗恶风,若非汗字,则时时恶风,是表不解,白虎汤在所禁也。论中谓发热无汗,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读者细玩经文自知。
【注】
伤寒,若汗、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以致热结在里,时汗恶风者,结热在表未解也;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结热在里已彰也。故曰表里俱热,宜白虎加人汤主之。以白虎能外解肌热,内清里热也。加人参者,因汗吐下后,津亡气弱,借此以益气生津也。
【按】
大青龙汤治太阳表里俱热,表多里少,故不渴也。白虎汤治阳明表里俱热,里多表少,故大渴也。今大渴燥烦,时汗恶风,是热在阳明又兼太阳也。而用白虎汤者,以阳明里热证多,太阳表热证少也。若无汗微渴,则为太阳表证多,即表里大热,又当用大青龙汤矣。
【集注】
喻昌曰:玩此条本文,热结在里,表里俱热,己自酌量,惟热结在里,所以表热不除,况加大渴饮水,安得不以清热为急耶!
程知曰:表热者,身热也;里热者,内热也。以汗、吐、下后不解,故邪气乘虚结为里热;惟结热在里,所以表热不除,有恶风证也。大渴引饮,里热炽盛,安得不以白虎急解之。石膏辛寒,能清里热,兼散表热也;惟其在汗、吐、下后,故必加人参以顾其正气也。
汪琥曰:与白虎汤加人参扶正气,以分解内外之邪热。要之,此汤惟正气虚而邪气微者宜之;若邪气甚者,不敢轻加人参也。
引用:《医宗金鉴》四逆汤方
《医宗金鉴》四逆汤

附子(生用)一枚干姜一两半甘草(炙)二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枚,干姜三两。
□
【注】
呕逆之气上冲于胸,胸中气实,则不受邪,必不满也;若胸中气虚,客寒邪气得以留连,故胸满也。主之吴茱萸汤,补正气,降邪气也。
【集注】
徐彬曰:胸乃阳位,呕为阴邪,使胸之阳气足以御之则不呕,呕亦胸中无恙也,乃呕而胸满,是胸虚邪客,不但胃不和矣。虚邪属阴,故以吴茱萸之苦辛温,善驱浊阴者为君,人参补虚为佐,而以姜枣宣发上焦之正气也。
引用:《医宗金鉴》四逆汤方
《医宗金鉴》四逆汤

治脉沉厥逆等证。
甘草(炙)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注】方名四逆者,主治少阴中外皆寒,四肢厥逆也。君以炙草之甘温,温养阳气。臣以姜,附之辛温,助阳胜寒。甘草得姜,附,鼓肾阳温中寒,有水中暖土之功。姜附得甘草,通关节走四肢,有逐阴回阳之力。肾阳鼓寒,阴消则阳气外达,而脉升手足温矣。
引用:《医宗金鉴》四逆汤
《医宗金鉴》四逆汤

甘草(炙)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方解】
方名四逆者,主治少阴中外皆寒,四肢厥逆也。君以甘草之甘温,温养阳气;臣以姜附之辛温,助阳胜寒;甘草得姜附,鼓肾阳温中寒,有水中暖土之功;姜、附得甘草,通关节走四肢,有逐阴回阳之力,肾阳鼓,寒阴消,则阳气外达而脉自升,手足自温矣。
【集解】
汪琥曰:少阴病,本脉微细,但欲寐。今轻取之,微脉不见,重取之,细脉几亡,伏匿而至于沉,此寒邪深入于里,殆将入藏,温之不容以不急也。稍迟则恶寒身蜷,吐利烦躁,不得卧寐,手足逆冷,脉不至,诸死证立至矣,四逆汤之用可稍缓乎?
□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注】
少阴病但欲寐,脉微细,已属阳为阴困矣。更加以下利,恐阴降极、阳下脱也。故君以葱白,大通其阳而上升;佐以姜、附,急胜其阴而缓降,则未脱之阳可复矣。
【集注】
方有执曰:少阴病而加下利者,不独在经,而亦在藏寒甚而阴盛也。治之以干姜、附子者,胜其阴则寒自散也。用葱白而曰白通者,通其阳则阴自消也。
程知曰:此言下利宜通其阳也。少阴病,谓有脉微细、欲寐证也。少阴下利,阴盛之极,恐致格阳,故用姜、附以消阴,葱白以升阳。通云者,一以温之,而令阳气得入;一以发之,而令阴气易散也。
引用:《医宗金鉴》四逆汤方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四逆汤

炙草 干姜 附子
此太阴脾脏之本气病也。太阴脾脏土气湿寒之人,表气的荣卫分离,里气的脾脏即郁而现本气之病。干姜炙草温补中气,温寒除湿以复土气之升降,附子温水回阳,以培土气之根。凡用四逆汤皆阴寒阳亡之病也。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四逆汤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四逆汤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四逆汤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四逆汤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四逆汤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四逆汤

寒霍乱至于吐利汗出,四肢拘急厥冷,此阳亡之证。宜四逆汤以回阳也。若吐利而小便多,大汗出,内寒外热,脉微欲绝,亦阳亡之证。亦宜四逆汤回阳也。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四逆汤

炙草 二钱 干姜 一钱半 附片 三钱
治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手足厥者。
呕而脉弱,阳尽于上。小便过多,阴尽于下。阳虚身热,阳越于外。四肢秉气于脾胃,身热肢厥,阳将亡矣。干姜炙草补中土之阳,附子补肾家之阳也。
《儒门事亲》四逆汤
《医学心悟》四逆汤

治少阴中寒,手足厥冷,下利清谷,脉沉细,但欲寐。
附子(五钱) 干姜(五钱) 甘草(炙,二钱
水煎服。如面赤,加葱白二茎;腹痛,加白芍药二钱(酒炒);呕者,加生姜二钱;咽痛加桔梗一钱;利止脉不出,加人参二钱;小便不利,身重疼痛,或咳,此为有水气,去干姜,加白术、茯苓二钱五分,生姜三片。
引用:《医学心悟》四逆汤
《张氏医通》四逆汤

治阴寒脉沉。四肢厥冷。呕吐泄泻。
附子(生用。一枚) 干姜(五钱) 甘草(六钱)
上三味。水煎。分温再服。强人可服大附子一枚。干姜一两。
四逆汤加人参三钱至一两。
茯苓四逆汤(玉函) 治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
四逆汤加人参三钱至一两。茯苓六钱。
通脉四逆汤(玉函) 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
四逆汤倍用干姜。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玉函) 治吐以下断。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
四逆汤倍干姜加猪胆汁。
白通汤(玉函) 治少阴病下利脉微。
四逆汤去甘草。木方姜、附各三钱。加葱白四茎。
白通加猪胆汁汤(玉函) 治少阴病下利。厥逆无脉。干呕而烦。
四逆汤去甘草。木方姜、附各用三钱。加葱白四茎。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
四逆汤去甘草。 四逆汤用姜、附之辛热恢复其阳。即用甘草以缓其性。使之徐行以达四末。专为始病便见厥逆。脉沉不发热者而设。即太阴自利腹痛。厥阴下利拘急。总不出此。以厥阴之邪。无不由少阴而入也。非但三阴俱可取用。并太阳之头痛。发热脉沉。亦须用此。先救其里。然后解表。方为合辙。而少阴病昼日烦躁。用干姜附子汤。即四逆汤中除去甘草。专用二味以迅扫阴霾。与白通立法无异。以意逆之。四逆一方。太阳尚所攸赖。白通二例。与厥阴独无干预耶。虽厥阴经中。但有通脉。而无白通。详二方止互更一味。通脉有甘草而无葱白。白通有葱白而无甘草。一取甘缓以徐复欲绝之脉。一去甘草以急追将脱之阳。皆用猪胆以除假热。白通专用葱白以通真阳。又恐葱白性升引领姜、附上僭。故以人尿折而下之。其通脉本方。虽无葱白。方后便有面赤加葱之例。葱白既可加用。人尿独不可加用乎。况厥阴五内风木。得无面赤戴阳。可用葱白之治乎。上法皆末流之挽。无问直中沉寒。传经坏病。病气至此转逆。元气至此殆尽。非始病便见脉沉发热之比。纵两感势剧。尚有麻黄附子细辛汤。尽力可救。与前太阳例中先后救里解表之法。互相挥发。辨治之微。惟在头之痛与不痛为确据也。精义至此。尽情剖露。后世略不加察。妄立两感之方。总未达长沙万一耳。回阳返木汤 治阳虚躁渴。面赤戴阳。欲坐卧泥水中。脉来无力欲绝者。四逆汤加人参、麦门冬、五味子、腊茶、陈皮。面赤者。下虚也。加葱七茎。黄连少许。用泥浆水澄清煎服。入白蜜五匙。冷服取汗。 此以白通合生脉。治阴极似阳。最为神妙。加用腊茶、浆水等味当矣。但陈皮一味。似属不必。当知人参既合姜、附。其势 张。奚藉陈皮发扬之力哉。
四逆汤去甘草。本方用附子半两。干姜二钱。加羌活、茴香各半两。木香一钱。为散。每服二钱。入盐一字。水煎微温服。
木香散 治虚寒滑泄不止。
四逆汤本方用甘草、干姜各二两。附子一两。加丁香、木香、肉豆蔻、广藿香、诃子肉、赤石脂各一两。为散。每服三钱。陈米汤上。(世本。无炮姜。多当归。)
四逆汤去干姜。本方甘草、附子各一钱。加草果仁、橘红各一钱。生姜五片。浸冷服之。
四逆汤本方三味各用五钱。加肉桂五钱。良姜、半夏各二钱五分。(二味俱醋炒) 浆水煎。去滓冷服。 按浆水乃秫米和曲酿成。如醋而淡。今人点牛乳作饼用之。或用真粉作。纳绿豆者尤佳。
四逆汤本方用炮姜一钱五分。附子、甘草各一钱。加茵陈蒿一钱五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