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附子甘草汤

目录
《时方妙用》麻黄附子甘草汤
《伤寒括要》麻黄附子甘草汤
《伤寒论》麻黄附子甘草汤
《伤寒寻源》麻黄附子甘草汤
《伤寒杂病论》麻黄附子甘草汤
《伤寒杂病论》麻黄附子甘草汤
《医宗金鉴》麻黄附子甘草汤
《伤寒论》麻黄附子甘草汤
方剂功效分类

《时方妙用》麻黄附子甘草汤

《时方妙用》

麻黄(去节) 甘草(各三钱) 附子(一钱五分)

煎法同上.

引用:《时方妙用》麻黄附子甘草汤

下载:《时方妙用》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伤寒括要》麻黄附子甘草汤

《伤寒括要》

麻黄 附子 甘

少阴病.二三日.以此汤微发汗.以无表症.故微汗也. 按少阴症脉多沉.若沉紧.不可汗.沉细数.为在里.不可汗.此症必脉沉而喘.是表有寒.而里无邪.故以小辛之药.微微取汗.按仲景发汗汤剂.各分重轻如麻黄桂枝越婢等汤.各有差等.至少阴发汗二汤.虽同用麻黄附子.亦有轻重之别.故以加细辛为重.加甘草为轻盖辛散甘缓之义也第一症以少阴本无热.今发热.故云反也.发热为表邪.当汗.又兼脉沉属阴.当温.故以附子温经.麻黄发表.而热从汗解.故加细辛是汗剂之重者.第二症.既无里寒可温.又无里热可下.其所以用麻黄附子之义.则是脉亦沉.方可名曰少阴病.身亦发热.方行发汗药.又得之二三日.病尚浅比前症稍轻.故不重言脉症.但日微发汗.所以去细辛.加甘草.是汗剂之轻者.

引用:《伤寒括要》麻黄附子甘草汤

下载:《伤寒括要》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伤寒论》麻黄附子甘草汤

《伤寒论》

麻黄二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引用:《伤寒论》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下载:《伤寒论》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伤寒寻源》麻黄附子甘草汤

《伤寒寻源》

麻黄(二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经云.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而即自注云.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按少阴与太阳为表里.三阴经中.惟少阴尚有汗解之理.以二三日之少阴病.而无吐利烦躁呕渴之里证.则邪未深入.微发汗者.即和解之义.故可撤细辛之向导.而但以甘草梢杀麻黄之力.更得熟附固阳.自无强责汗之弊.此又少阴温经散邪之缓法也.

引用:《伤寒寻源》麻黄附子甘草汤

下载:《伤寒寻源》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伤寒杂病论》麻黄附子甘草汤

《伤寒杂病论》

麻黄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

引用:《伤寒杂病论》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下载:《伤寒杂病论》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伤寒杂病论》麻黄附子甘草汤

《伤寒杂病论》

麻黄二两 附子一枚(炮) 甘草二两(炙)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引用:《伤寒杂病论》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下载:《伤寒杂病论》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医宗金鉴》麻黄附子甘草汤

《医宗金鉴》

麻黄(去节)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甘草(炙)二两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集解】

柯琴曰:彼太阳病而脉反沉,便用四逆以急救其里,是里寒阴盛也。此少阴脉而表反热,便于表剂中加附子以预固其阳,是表热阳衰也。夫以发热无汗,太阳之表脉沉,但欲寐,少阴之里,设用麻黄开腠理,细辛散浮热,而无附子以固元阳,则太阳之微阳外亡。惟附子与麻黄并用,则寒邪散而阳不亡,此里病及表,脉沉而当发汗者,与病在表,脉浮而发汗者,径庭也。若表微热,则受寒亦轻,故以甘草易细辛而微发其汗,甘以缓之,与辛以散之者,又少间矣。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注】

少阴病,脉微,虽有发热,亦为少阴里寒外热,非太阳发热者可比,故不可发汗,发汗则亡阳。然阳已虚,津液已涸,即见少阴口燥咽干可下之证,若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又恐亡阴也。

【集注】

方有执曰:微者,阳气不充,故曰无阳,无阳则化不行,故汗不可发也。尺以候阴,弱涩者,阴血不足也,故谓复不可下,其当亟行温补,又可知矣。

程应旄曰:少阴多自利证,人固无肯轻下者。但拈出「尺脉弱涩」字,则少阴之有大承气汤证,其尺脉必强而滑,已伏见于此处矣。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注】

病人脉阴阳俱紧发热无汗者,太阳伤寒证也;发热汗出不止者,太阳亡阳证也。今脉紧无热而反汗出,此属少阴。然少阴证,法当咽痛而复吐利也。上条脉微无汗,不可发汗者,是以脉为主也;此条有汗脉紧,不可发汗者,是以证为主也。从脉从证,不可不察。

【集注】

程知曰:阴阳俱紧,伤寒之脉也,法当无汗,而反汗出,太阳之阳外亡也。若以少阴亡阳之证,而认为太阳中风之证,则误矣。少阴之寒上逼,则咽痛而吐,下逼则下利也。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注】

此承上条互发其义,以别阴阳寒热也。少阴病,脉沉微细,寒邪脉也;脉沉数细,热邪脉也。若脉紧汗出,是少阴寒虚证也;今脉紧无汗,乃少阴寒实证也。因循至七、八日之久,而自下利,若寒实解,则脉必紧去而暴微,其证必手足由冷而反温,是知邪随利去,为欲解也。故此时虽烦下利,乃阴退阳回,故知其必自愈也。

【集注】

方有执曰:紧,寒邪也。自下利脉暴微者,阴寒内泻也。故谓手足为反温,言阳回也。阳回则阴退,故谓紧反去,为欲解也。夫寒邪在阴而脉紧,得自利脉暴微,手足温,紧去为欲解者,犹之邪在阳脉数而热,得汗出脉和身凉数去,为欲愈之意,同阴阳胜复之机也。

程应旄曰:脉于利后顿变紧而为微,手足于利后变不温而为温,则微非诸微亡阳之微,乃紧去人安之微。盖以从前之寒,已从下利而去,故阳气得回而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注】

背恶寒为阴阳俱有之证,如阳明病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乃白虎加人参汤证也。今少阴病但欲寐,得之二、三日,口中不燥而和,其背恶寒者,乃少阴阳虚之背恶寒,非阳明热蒸之背恶寒也。故当灸之,更主以附子汤,以助阳消阴也。口燥、口和,诚二者之确征矣。

【集注】

程知曰:言初得之证,口中和,不渴、不燥,全无里热也。『内经』曰:背为阳,背恶寒则阳虚阴盛,寒深可知。若风寒在表而恶寒,则一身尽寒矣。灸之以助阳消阴,与附子汤以温经散寒。论中云: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汤人参主之。彼是阳热乘阴虚而内陷之恶寒,与此之阴寒盛者不同。阳入阴者,则口燥心烦,阴寒盛者,则不能销铄津液,故口中和。

张璐曰:太阳表气大虚,邪气得入犯少阴,故得之一、二日,尚背恶寒不发热,此阴阳两亏,较之两感,更自不同。两感表里皆属热邪,犹堪发表攻里,此则内外皆属虚寒,无邪热可以攻击。惟当温经补阳,以温补其不足,更灸关元以辅助之。虽其证似缓于发热脉沉,而危殆尤甚焉。

汪琥曰:此条论仲景不言当灸何穴。常器之云:当灸鬲俞、关元穴,背俞第三行。郭壅云:此有错字,当是灸鬲俞、关元穴也。鬲俞是背俞第二行穴。按鬲俞实系背俞部第二行穴,然常器之所云第三行穴者,当是鬲关,非鬲俞也。『图经』云:鬲关二穴在第七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足太阳气脉所发,专治背恶寒,脊强,俯仰难,可灸五壮。盖少阴中寒,必由太阳而入,故宜灸其穴。又关元一穴在腹部中行脐下三寸,足三阴、任脉之会,可灸百壮。常器之所谓灸鬲关者,是温其表以散

外邪;灸关元者,是温其里以助其元气也。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注】

此承上条详举其证,互发其义,以出其治也。身体痛,表里俱有之证也,如太阳病脉浮发热,恶寒身痛,手足热,骨节痛,是为表寒,当主麻黄汤,发表以散其寒。今少阴病,脉沉无热,恶寒身痛,手足寒,骨节痛,乃是里寒,故主附子汤,温里以散寒也。

【集注】

方有执曰:少阴肾也,肾主骨,寒淫则痛

程应旄曰: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太阳伤寒同有此证也。以脉沉辨之,沉属阴寒重着所致,里阴有余,表阳不足,故以附子汤主之。

引用:《医宗金鉴》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下载:《医宗金鉴》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拼音索引:m
资助中医宝典
方剂功效分类

甘草汤

方剂功效分类

方剂功效分类

附子

方剂功效分类

甘草

方剂功效分类

方剂功效分类

方剂功效分类

麻黄

方剂功效分类

相关方剂

方剂功效分类

方剂主治

相关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