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丸
- 目录
-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理中丸
- 《博济方》理中丸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理中丸
- 《医方考》理中丸
- 《伤寒论》理中丸
- 《伤寒明理论》理中丸
- 《伤寒杂病论》理中丸
- 《医宗金鉴》理中丸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理中丸
- 《儒门事亲》理中丸
- 《奇效良方》理中丸
- 《伤寒论》理中丸
- 《博济方》理中丸
- 《普济方》理中丸
- 《古今医鉴》理中丸
- 《春脚集》理中丸
- 《育婴秘诀》理中丸
- 《普济方》理中丸
- 《直指》理中丸
- 《圣济总录》理中丸
- 《外台》理中丸
- 《千金翼》理中丸
- 《外台》理中丸
- 《博济》理中丸
- 《圣惠》理中丸
- 《校注妇人良方》理中丸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理中丸
《博济方》理中丸

阿魏(一分,用白面两匙,醋和作饼子,炙令黄熟) 荆三棱(煨) 蓬莪术(煨) 甘草(炙) 青橘一两)
上一十味杵罗为末,用面糊为丸如樱桃大。以好朱砂为衣,每服一丸,嚼破,煎生姜木瓜、盐汤下。如妇人血脏气攻刺,即用炒当归生姜汤,嚼下一丸,一切气痛,但服此药,必效。
引用:《博济方》理中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理中丸

《医方考》理中丸

人参 白术(炒) 干姜(炒) 甘草(炙,各二两)
共为末,蜜丸如鸡黄大,每服一丸,沸汤和下。
寒犯太阴脾脏,非止外感寒径中太阴,凡吞寒饮冷,皆是寒气塞于中宫。中、下二焦之阳不得宣发,则乖隔而腹痛,而吐泻,而霍乱也。霍乱与吐泻有别,乃吐泻之久,亡其津液,手足抽掣而挥霍,眼目旋视而了乱也。寒者温之,故用干姜之辛热;邪之凑也,其气必虚,故用人参、白术、甘草之温补。
引用:《医方考》理中丸
《伤寒论》理中丸

人参(甘温) 甘草(炙,甘平) 白术(甘温) 干姜(辛热)以上各三两
右四味,捣筛为末,蜜和丸,如鸡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加减法:
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
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
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
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
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
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引用:《伤寒论》理中丸方
《伤寒明理论》理中丸

心肺在膈上为阳.肾肝在膈下为阴.此上下脏也.脾胃应土.处在中州.在五脏曰孤脏.属三焦曰中焦.自三焦独治在中.一有不调.此丸专治.故名曰理中丸.人参味甘温.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缓中益脾.必以甘为主.是以人参为君.白术味甘温.内经曰.脾恶湿.甘胜湿.温中胜湿.必以甘为助.是以白术为臣.甘草味甘平.内经曰.五味所入.甘先入脾.脾不足者.以甘补之.补中助脾.必先甘剂.是以甘草为佐.干姜味辛热.喜温而恶寒者胃也.胃寒则中焦不治.内经曰.寒湿所胜.平以辛热.散寒温胃.必先辛剂.是以干姜为使.脾胃居中.病则邪气上下左右无所不至.故又有诸加减焉.若脐下筑者.肾气动也.去白术加桂.气壅而不泄.则筑然动.白术味甘补气.去白术则气易散.桂辛热.肾气动者.欲作奔豚也.必服辛味以散之.故加桂以散肾气.经曰.以辛入肾.能泄奔豚气故也.吐多者去白术.加生姜.气上逆者则吐多.术甘而壅.非气逆者之所宜也.千金方曰.呕家多服生姜.此是呕家圣药.生姜辛散.是于吐多者加之.下多者还用术.气泄而不收.则下多.术甘壅补.使正气收而不泄也.或曰湿胜则濡泄.术专除湿.是于下多者加之.悸者加茯苓.饮聚则悸.茯苓味甘.渗泄伏水.是所宜也.渴欲得水者加术.津液不足则渴.术甘以补津液.腹中痛者加人参.虚则痛.本草曰.补可去弱.即人参羊肉之属是也.寒多者加干姜.辛能散也.腹满者去白术.加附子.内经曰.甘者令人中满.术甘壅补.于腹满者则去之.附子味辛热.寒气壅郁腹为之满.以热胜寒.以辛散满.故加附子.内经曰.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此之谓也.
人参(君) 白术(臣) 甘草(佐炙) 干姜(使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蜜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 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
引用:《伤寒明理论》理中丸方
《伤寒杂病论》理中丸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 白术三两
右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眼,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热,可益至三四丸。
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若转入阴者,必利;若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鞕,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
下利后,便当鞕,鞕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亦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伤寒脉微而复利,利自止者,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引用:《伤寒杂病论》理中丸方
《医宗金鉴》理中丸

人参白术甘草(炙)干姜各三两
右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根据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加减法: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
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集解】
程应旄曰:阳之动,始于温,温气得而谷精运,谷气升而中气赡,故名曰理中,实以燮理之功,予中焦之阳也。盖谓阳虚即中气失守,膻中无发宣之用,六府无洒陈之功,犹如斧薪失焰,故下至清谷,上失滋味,五藏凌夺,诸证所由来也。参、术、炙草,所以守中州,干姜辛以温中,必假之以燃斧薪而腾阳气,是以谷入于阴,长气于阳,上输华盖,下摄州都,五藏六府皆受气矣,此理中之旨也。若水寒互胜,即当脾肾双温,加之以附子,则命门益而土母温矣。白术补脾,得人参则壅气,故脐下动气,吐多腹满,皆去术也。加桂以伐肾邪,加生姜以止呕也,加附子以消阴也。下多者,湿胜也,还用术燥湿也。渴欲饮水,饮渴也,加术使饮化津生也。心下悸,停水也,加茯苓导水也。腹中痛,倍人参,虚痛也。寒者,加干姜,寒甚也。
□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按】
经论中并无寒下之病,亦无寒下之文。玩本条下文,寒格更逆吐下,可知寒下之「下」字,当是「格」字,文义始相属。注家皆释胃寒下利,不但文义不属,且与芩、连之药不合。
【注】
经曰:格则吐逆,格者吐逆之病名也。朝食暮吐,脾寒格也;食入即吐,胃热格也。
本自寒格,谓其人本自有朝食暮吐寒格之病也。今病伤寒,医见可吐、可下之证,遂执成法,复行吐、下,是寒格更逆于吐下也,当以理中汤温其太阴,加丁香降其寒逆可也。若食入口即吐,则非寒格乃热格也,当用干姜、人参安胃,黄连、黄芩降胃火也。
引用:《医宗金鉴》理中圆方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理中丸
《儒门事亲》理中丸

- 《奇效良方》理中丸
- 《伤寒论》理中丸
- 《博济方》理中丸
- 《普济方》理中丸
- 《古今医鉴》理中丸
- 《春脚集》理中丸
- 《育婴秘诀》理中丸
- 《普济方》理中丸
- 《直指》理中丸
- 《圣济总录》理中丸
- 《外台》理中丸
- 《千金翼》理中丸
- 《外台》理中丸
- 《博济》理中丸
- 《圣惠》理中丸
- 《校注妇人良方》理中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