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丸

目录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理中丸
《博济方》理中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理中丸
《医方考》理中丸
《伤寒论》理中丸
《伤寒明理论》理中丸
《伤寒杂病论》理中丸
《医宗金鉴》理中丸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理中丸
《儒门事亲》理中丸
《奇效良方》理中丸
《伤寒论》理中丸
《博济方》理中丸
《普济方》理中丸
《古今医鉴》理中丸
《春脚集》理中丸
《育婴秘诀》理中丸
《普济方》理中丸
《直指》理中丸
《圣济总录》理中丸
《外台》理中丸
《千金翼》理中丸
《外台》理中丸
《博济》理中丸
《圣惠》理中丸
《校注妇人良方》理中丸
方剂功效分类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理中丸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人参白术甘草(炙)、干姜,加砂仁藿香乌梅附子猪苓泽泻

引用:《万氏秘传片玉心书》理中丸

下载:《万氏秘传片玉心书》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博济方》理中丸

《博济方》

一切冷气攻刺疼痛心腹胀满,胃冷吐逆脐腹撮疼。

阿魏(一分,用白两匙,和作子,炙令黄熟) 荆三棱(煨) 蓬莪术(煨) 甘(炙) 一两)

上一十味杵罗为末,用面糊为丸如樱桃大。以好朱砂为衣,每服一丸,嚼破,煎生姜木瓜盐汤下。如妇人血脏气攻刺,即用炒当归生姜汤,嚼下一丸,一切气痛,但服此药,必效。

引用:《博济方》理中丸

下载:《博济方》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理中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理中焦不和,脾胃宿冷,心下虚痞腹中疼痛胸胁逆满噎塞不通呕吐冷.. 不下噫醋吞酸口苦失味,怠惰嗜卧全不思食。又治伤寒时气,里寒外热,霍 心腹绞痛手足不和,身热不渴,及肠鸣自利,米谷不化。

白朮 干(炮) 人参 甘草(,各二十两)

上为末,炼为丸,每一两作一十丸。每服一丸,食前,沸汤化下,嚼服亦得,或丸如梧桐子大服并得。大病新瘥,多睡不止,及新产内虚,皆可服之。常服温脾暖胃,消痰逐饮,顺三焦进饮食,辟风、寒、湿、冷邪气。

引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理中丸

下载:《太平惠民和剂局方》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医方考》理中丸

《医方考》

人参 白(炒) 干姜(炒) 甘草(炙,各二两)

共为末,蜜丸如黄大,每服一丸,沸汤和下。

寒犯太阴,腹痛吐泻霍乱,寒多不饮水者,此方主之。

寒犯太阴脾脏,非止外感寒径中太阴,凡吞寒饮冷,皆是寒气塞于中宫。中、下二焦之阳不得宣,则乖隔而腹痛,而吐泻,而霍乱也。霍乱与吐泻有别,乃吐泻之久,亡其津液,手足抽掣而挥霍,眼目旋视而了乱也。寒者温之,故用干姜之辛热;邪之凑也,其气必虚,故用人参、白术、甘草之温补。

引用:《医方考》理中丸

下载:《医方考》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伤寒论》理中丸

《伤寒论》

人参(甘温) 甘草(炙,甘平) 白术(甘温) 干姜(辛热)以上各三两

右四味,捣筛为末,蜜和丸,如鸡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加减法:

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四两。

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

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

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

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

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

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引用:《伤寒论》理中丸方

下载:《伤寒论》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伤寒明理论》理中丸

《伤寒明理论》

心肺在膈上为阳.肾肝在膈下为阴.此上下脏也.脾胃应土.处在中州.在五脏曰孤脏.属三焦曰中焦.自三焦独治在中.一有不调.此丸专治.故名曰理中丸.人参味甘温.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缓中益脾.必以甘为主.是以人参为君.白术味甘温.内经曰.脾恶湿.甘胜湿.温中胜湿.必以甘为助.是以白术为臣.甘草味甘平.内经曰.五味所入.甘先入脾.脾不足者.以甘补之.补中助脾.必先甘剂.是以甘草为佐.干姜味辛热.喜温而恶寒者胃也.胃寒则中焦不治.内经曰.寒湿所胜.平以辛热.散寒温胃.必先辛剂.是以干姜为使.脾胃居中.病则邪气上下左右无所不至.故又有诸加减焉.若脐下筑者.肾气动也.去白术加桂.气壅而不泄.则筑然动.白术味甘补气.去白术则气易散.桂辛热.肾气动者.欲作奔也.必服辛味以散之.故加桂以散肾气.经曰.以辛入肾.能泄奔豚气故也.吐多者去白术.加生姜.气上逆者则吐多.术甘而壅.非气逆者之所宜也.千金方曰.呕家多服生姜.此是呕家圣药.生姜辛散.是于吐多者加之.下多者还用术.气泄而不收.则下多.术甘壅补.使正气收而不泄也.或曰湿胜则濡泄.术专除湿.是于下多者加之.悸者加茯苓.饮聚则悸.茯苓味甘.渗泄伏水.是所宜也.渴欲得水者加术.津液不足则渴.术甘以补津液.腹中痛者加人参.虚则痛.本草曰.补可去弱.即人参羊肉之属是也.寒多者加干姜.辛能散也.腹满者去白术.加附子.内经曰.甘者令人中满.术甘壅补.于腹满者则去之.附子味辛热.寒气壅郁腹为之满.以热胜寒.以辛散满.故加附子.内经曰.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此之谓也.

人参(君) 白术(臣) 甘草(佐炙) 干姜(使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蜜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 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

引用:《伤寒明理论》理中丸方

下载:《伤寒明理论》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伤寒杂病论》理中丸

《伤寒杂病论》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 白术三两

右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眼,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热,可益至三四丸。

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若转入阴者,必利;若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鞕,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

下利后,便当鞕,鞕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亦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伤寒脉微而复利,利自止者,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引用:《伤寒杂病论》理中丸方

下载:《伤寒杂病论》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医宗金鉴》理中丸

《医宗金鉴》

人参白术甘草(炙)干姜各三两

右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据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加减法: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

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集解】

程应旄曰:阳之动,始于温,温气得而谷精运,谷气升而中气赡,故名曰理中,实以燮理之功,予中焦之阳也。盖谓阳虚即中气失守,膻中无发宣之用,六府无洒陈之功,犹如斧薪失焰,故下至清谷,上失滋味,五藏凌夺,诸证所由来也。参、术、炙草,所以守中州,干姜辛以温中,必假之以燃斧薪而腾阳气,是以谷入于阴,长气于阳,上输华盖,下摄州都,五藏六府皆受气矣,此理中之旨也。若水寒互胜,即当脾肾双温,加之以附子,则命门益而土母温矣。白术补脾,得人参则壅气,故脐下动气,吐多腹满,皆去术也。加桂以伐肾邪,加生姜以止呕也,加附子以消阴也。下多者,湿胜也,还用术燥湿也。渴欲饮水,饮渴也,加术使饮化津生也。心下悸,停水也,加茯苓导水也。腹中痛,倍人参,虚痛也。寒者,加干姜,寒甚也。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按】

经论中并无寒下之病,亦无寒下之文。玩本条下文,寒格更逆吐下,可知寒下之「下」字,当是「格」字,文义始相属。注家皆释胃寒下利,不但文义不属,且与芩、连之药不合。

【注】

经曰:格则吐逆,格者吐逆之病名也。朝食暮吐,脾寒格也;食入即吐,胃热格也。

本自寒格,谓其人本自有朝食暮吐寒格之病也。今病伤寒,医见可吐、可下之证,遂执成法,复行吐、下,是寒格更逆于吐下也,当以理中汤温其太阴,加丁香降其寒逆可也。若食入口即吐,则非寒格乃热格也,当用干姜、人参安胃,黄连黄芩降胃火也。

引用:《医宗金鉴》理中圆方

下载:《医宗金鉴》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理中丸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者,此属胃寒。宜理中丸以温胃寒也。

引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理中丸

下载:《圆运动的古中医学》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儒门事亲》理中丸

《儒门事亲》

人参(去) 白术 干姜 甘草(炙) 附子(炮,去皮脐,以上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十丸,弹子大。每服一丸,以水一盏化破,煎至七分,稍热,空心服之。

引用:《儒门事亲》理中丸

下载:《儒门事亲》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拼音索引:l
资助中医宝典
方剂功效分类

理中丸

方剂功效分类

相关方剂

方剂功效分类

方剂主治

相关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