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膈散
- 目录
-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凉膈散
- 《仁术便览》凉膈散
- 《仁术便览》凉膈散
- 《仁术便览》凉膈散
- 《仁术便览》凉膈散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凉膈散
- 《删补名医方论》凉膈散
- 《时方歌括》凉膈散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凉膈散
- 《汤头歌诀》凉膈散
- 《退思集类方歌注》凉膈散
- 《医方考》凉膈散
- 《医方论》凉膈散
- 《时病论歌括新编》凉膈散
- 《明目至宝》凉膈散
- 《目经大成》凉膈散
- 《重订囊秘喉书》凉膈散
- 《医宗金鉴》凉膈散
- 《儒门事亲》凉膈散
- 《张氏医通》凉膈散
- 《奇效良方》凉膈散
-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凉膈散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凉膈散
- 《科正宗》凉膈散
- 《金鉴》凉膈散
- 《玉案》凉膈散
- 《麻症集成》凉膈散
- 《喉科紫珍集》凉膈散
- 《疫疹一得》凉膈散
- 《寿世保元》凉膈散
- 《症因脉治》凉膈散
- 《万氏女科》凉膈散
- 《局方》凉膈散
- 《外科正宗》凉膈散
- 《云歧子脉诀》凉膈散
- 《伤寒大白》凉膈散
- 《活人方》凉膈散
- 《杂病源流犀烛》凉膈散
- 《杂病源流犀烛》凉膈散
- 《症因脉治》凉膈散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凉膈散
《仁术便览》凉膈散
《仁术便览》凉膈散

【凉膈散】、【六味地黄丸】、【通圣散】、【滚痰丸】、【龙荟】
俱可服。方见各门。
一方 治耳暴聋。
甘遂末吹左耳,甘草末吹右耳,立效。或用甘遂末绵裹插耳内,口中嚼甘草,亦好。
一方 治耳内有脓,及出黄水。用枯矾一钱,胭脂五分,麝香少许,龙骨 一钱,用绵杖子先展去脓水,吹药入耳。
又方 治耳内脓水及黄汁出。
石膏( ) 黄丹(炒) 蛤粉 龙骨(各等分) 麝香少许,同上用。
一方 治耳内外烂疮。用贝母研末敷。
一方 治蛀虫入耳。杏仁捣如泥,取油滴入耳,虫非死则出。一切虫入耳,用竹管插入耳内,以口气尽力吸出,最妙。
一方 治百虫入耳。用香油灌入耳中,出。
一方 取鸡冠上血滴入耳中,即出。
一方 治虫入耳,久食脑痛,桃叶为枕,虫自鼻出。
一方 冻耳疮,雀脑涂,好。
治耳后月蚀疮
胡粉( 微黄) 枯矾 黄柏 黄连 轻粉(各二钱) 胭脂(一钱) 麝香(少许)
上为细末,用温水洗疮,净后敷。
又方 耳后疮。黄连、枯矾为末,敷之。
一方 因聋塞耳,三个斑蝥,一个巴豆,麝香少许,葱汁丸,绵裹,左耳聋塞右耳。
一方 耳后耳根生疮如割。地骨皮碾细末,先将粗末煎汤,洗后敷细末,如干,唾津调搽。
一方 治耳湿肿痛。加味凉膈散加竹叶水煎,气闭加菖蒲、蔓荆子、菊花。方见前。
上热,耳出脓汁,蔓荆子散。
甘草(炙) 升麻 木通 赤芍 桑白皮(炒) 生地 前胡 赤茯 菊花 蔓荆子
煎服,有痰加姜一二片。
引用:《仁术便览》凉膈散等
《仁术便览》凉膈散
《仁术便览》凉膈散

一名连翘饮子。治病与防风通圣同。或中风中气,闷乱不语,或乱言,加黄连、枳实、半夏、胆星、菖蒲。
连翘(一两) 山栀子 大黄 薄荷叶 黄芩(各五钱) 甘草(一两五钱)
上每服五钱,水煎,量虚实加减用。
一方 加黄连名清心散。竹叶 蜜少许,咽喉肿加桔梗一两、荆芥五钱。咳而呕加半夏、生姜。
引用:《仁术便览》凉膈散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凉膈散

《删补名医方论》凉膈散

治心火上盛,中焦燥实,烦躁口渴,目赤头眩,口疮唇裂,吐血衄血,大小便秘,诸风螈 ,胃热发斑发狂,及小儿惊急,痘疮黑陷。
连翘(四两) 大黄(酒浸) 黄芩(酒炒) 薄荷(一两) 甘草(二两) 栀子(炒) 芒硝上为末,每服三钱,加竹叶,生蜜煎。
【集注】汪昂曰∶此上、中二焦,泻实火药也。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故以连翘、黄芩、竹叶、薄荷散火于上,而以大黄、芒硝之猛利,荡热于中,使上升下行,而膈自清矣。用甘草、生蜜者,病在膈,甘以缓之也。古方用凉膈散居多。本方加菖蒲、远志,名转舌膏,治心经蕴热。加青黛、蓝根,名活命金丹,治肝经风热。张洁古减去硝、黄,加桔梗为之舟楫,浮而上行,治上焦诸热,便不实者宜之,不可以此方过泻而轻訾之也。
引用:《删补名医方论》凉膈散
《时方歌括》凉膈散

泻三焦六经诸火.
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再加竹叶调蜂蜜.(叶生竹上.故治上焦.)膈上如焚一服消.(连翘一钱五分.大黄酒浸芒硝甘草各一钱.栀子黄芩薄荷各五分.水一杯半.加竹叶七片.主蜜一匙.煎五分服.)
汪 庵曰.连翘薄荷竹叶.以升散于上.栀芩硝黄.以荡涤于下.使上升下行.而膈自清矣.加甘草生蜜者.病在膈.甘以缓之也.张洁古减硝黄加桔梗.使诸药缓缓而下.留连膈上.颇妙.
引用:《时方歌括》凉膈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凉膈散

《汤头歌诀》凉膈散

(散,《局方》)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竹叶蜜煎疗膈上,(叶生竹上,故治上焦。)中焦燥实服之消。〔连翘四两,大黄(酒浸)、芒硝、甘草各二两,栀子(炒黑)、黄芩(酒炒)、薄荷各一两,为末,每服三钱,加竹叶、生蜜煎。连翘、薄荷、竹叶以升散于上,栀、芩、硝、黄以推泻于下,使上升下行,而膈自清矣。加甘草、生蜜者,病在膈,甘以缓之也。潘
引用:《汤头歌诀》凉膈
《退思集类方歌注》凉膈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治心火上盛,中焦燥实,烦躁口渴,目赤头眩,口疮唇裂,吐血衄血,大小便秘,诸风螈 ,胃热发斑发狂;及小儿急惊,痘疮黑陷。
连翘(四两) 大黄(酒浸) 芒硝 甘草(各二两) 黑山栀 黄芩(酒炒) 薄荷(各一两) 为
引用:《退思集类方歌注》凉膈散
《医方考》凉膈散

黄芩(酒炒) 栀子仁(炒黑) 薄荷(各一两) 连翘(四两) 大黄(酒浸) 芒硝 甘草(各二两)
共为末,每服五钱。
火郁上焦,大热面赤者,此方主之。
黄芩、栀子,味苦而无气,故泻火于中;连翘、薄荷,味薄而气薄,故清热于上;大黄、芒硝,咸寒而味浓,故诸实皆泻;用甘草者,取其性缓而恋膈也。不作汤液而作散者,取其泥膈而成功于上也。
引用:《医方考》凉膈散
《医方论》凉膈散

连翘四两 大黄(酒浸) 芒硝 甘草二两 栀子(炒黑) 黄芩(酒炒) 薄荷一两
为末,每服三钱。加竹叶,生蜜煎。
解此方者,但云此上、中二焦泻火之药。既下焦无病,岂得轻用芒硝?观仲景三承气汤,邪在上者,不用芒硝可知也。殊不知主治条下有“大小便秘”一语,则下焦安得不并治乎?
引用:《医方论》凉膈散
《时病论歌括新编》凉膈散

引用:《时病论歌括新编》凉膈散
《明目至宝》凉膈散

引用:《明目至宝》凉膈散
《目经大成》凉膈散

(竹叶煎汤合生石蜜调服)
连翘(四两) 大黄 芒硝 生甘草(各二两) 栀仁 黄芩 薄荷(各一两)
大热目赤肿,此方主之。
大热,脏腑实火。目赤肿,本科险症。须以连翘、竹叶、荷叶之轻芬,升散于上,大黄、芒硝之猛烈,推荡于中。黄芩、栀仁上清下行。生草、生蜜和中泥膈,症不变矣。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此方之谓与。
引用:《目经大成》凉膈散
《重订囊秘喉书》凉膈散
《医宗金鉴》凉膈散

治心火上盛,中焦燥实,烦躁口渴,目赤头眩,口疮唇裂,吐血衄血,大小便秘,诸风瘛瘲,胃热发斑发狂,及小儿惊急,痘疮黑陷。
连翘四两 大黄(酒浸) 黄芩(酒炒) 薄荷一两 甘草二两栀子(炒) 芒硝上为末,每服三钱,加竹叶,生蜜煎。
【集注】汪昂曰:此上,中二焦,泻实火药也。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故以连翘,黄芩,竹叶,薄荷散火于上,而以大黄,芒硝之猛利,荡热于中,使上升下行,而膈自清矣。用甘草,生蜜者,病在膈,甘以缓之也。古方用凉膈散居多。本方加菖蒲,远志,名转舌膏,治心经蕴热。加青黛,蓝根,名活命金丹,治肝经风热。张洁古减去硝,黄,加桔梗为之舟楫,浮而上行,治上焦诸热,便不实者宜之,不可以此方过泻而轻訾之也。
引用:《医宗金鉴》凉膈散
《儒门事亲》凉膈散
《张氏医通》凉膈散

治温热时行。表里实热。及心火亢盛。目赤便秘。胃热发斑。
大黄(酒浸。二两) 芒硝(一两) 甘草(炙。六钱) 连翘(一两) 黄芩(一两)山栀(八钱) 薄荷(七钱)
为散。每服四五钱。加竹叶十五片。水煎温。日三夜二服。得下热退为度。(世本。无竹叶。有姜一片。枣一枚。葱白一茎。)硝黄得枳、朴之重着。则下热承之而顺下。得芩、栀、翘、薄之轻扬。则上热抑之而下清。此承气、凉膈之所攸分也。用甘草者。即调胃承气之义也。局方专主温热时行。故用竹叶。若治感冒之证。从世本用葱白、姜、枣可也。
清心散 治温热时行壮热。神昏不语。便溺闭涩。
凉膈散加黄连一两。为散。每服四五钱。加竹叶一把。白蜜少许煎服。头痛。加川芎、防风、石膏。不应。加麻黄。
转舌丸 治类中风。舌强不语。神识不清。
通圣散 治西北卒中。外内热极。
凉膈散去竹叶。加麻黄、石膏、滑石、生白术、防风、荆芥、桔梗、川芎、当归、芍药、生姜。
双解散 治温热时行。外内热极。
通圣散倍滑石。用生甘草。

- 《奇效良方》凉膈散
-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凉膈散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凉膈散
- 《科正宗》凉膈散
- 《金鉴》凉膈散
- 《玉案》凉膈散
- 《麻症集成》凉膈散
- 《喉科紫珍集》凉膈散
- 《疫疹一得》凉膈散
- 《寿世保元》凉膈散
- 《症因脉治》凉膈散
- 《万氏女科》凉膈散
- 《局方》凉膈散
- 《外科正宗》凉膈散
- 《云歧子脉诀》凉膈散
- 《伤寒大白》凉膈散
- 《活人方》凉膈散
- 《杂病源流犀烛》凉膈散
- 《杂病源流犀烛》凉膈散
- 《症因脉治》凉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