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
- 目录
-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桂枝汤
- 《妇人大全良方》桂枝汤
- 《备急千金要方》桂枝汤
- 《备急千金要方》桂枝汤
- 《备急千金要方》桂枝汤
- 《备急千金要方》桂枝汤
- 《仁术便览》桂枝汤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桂枝汤
- 《删补名医方论》桂枝汤
- 《时方妙用》桂枝汤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桂枝汤
- 《汤头歌诀》桂枝汤
- 《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
- 《医方考》桂枝汤
- 《医方论》桂枝汤
- 《时病论歌括新编》桂枝汤
- 《伤寒论》桂枝汤
- 《伤寒明理论》桂枝汤
- 《伤寒寻源》桂枝汤
- 《伤寒杂病论》桂枝汤
- 《伤寒杂病论》桂枝汤
- 《伤寒杂病论》桂枝汤
- 《伤寒杂病论》桂枝汤
- 《伤寒杂病论》桂枝汤
- 《伤寒杂病论》桂枝汤
- 《伤寒杂病论》桂枝汤
- 《目经大成》桂枝汤
- 《冯氏锦囊秘录》桂枝汤
- 《医述》桂枝汤
- 《医宗金鉴》桂枝汤
- 《医宗金鉴》桂枝汤
- 《医宗金鉴》桂枝汤
- 《医宗金鉴》桂枝汤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桂枝汤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桂枝汤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桂枝汤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桂枝汤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桂枝汤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桂枝汤
- 《儒门事亲》桂枝汤
- 《医学心悟》桂枝汤
- 《张氏医通》桂枝汤
- 《奇效良方》桂枝汤
-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桂枝汤
- 《伤寒论》桂枝汤
- 《伤科补要》桂枝汤
- 《普济方》桂枝汤
- 《圣济总录》桂枝汤
- 《保命集》桂枝汤
- 《千金》桂枝汤
- 《外台》桂枝汤
- 《圣惠》桂枝汤
- 《外台》桂枝汤
- 《回春》桂枝汤
- 《摄生众妙方》桂枝汤
- 《普济方》桂枝汤
- 《圣济总录》桂枝汤
- 《儒门事亲》桂枝汤
- 《活人方》桂枝汤
- 《圣济总录》桂枝汤
- 《圣济总录》桂枝汤
- 《症因脉治》桂枝汤
- 《医学传灯》桂枝汤
- 《幼科直言》桂枝汤
- 《幼科直言》桂枝汤
- 《医方类聚》桂枝汤
- 《伤风约言》桂枝汤
- 《治痢提要新书》桂枝汤
- 《圣济总录》桂枝汤
- 《千金》桂枝汤
- 《直指》桂枝汤
- 《圣济总录》桂枝汤
- 《圣惠》桂枝汤
- 《幼科直言》桂枝汤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桂枝汤
《妇人大全良方》桂枝汤
《千金》疗产后余寒,下痢,便脓血赤白,日数十行,腹痛,时时下血,桂枝汤。
桂心 干姜 甘草(各二两) 赤石脂(十两) 当归(三两) 附子(一两,炮) 蜜(二升)
上细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入蜜再煎一、二沸,去滓,分服一升,日三。
引用:《妇人大全良方》桂枝汤
《备急千金要方》桂枝汤
《备急千金要方》桂枝汤
《备急千金要方》桂枝汤
治少小十日以上至五十日,卒得謦咳,吐乳,呕逆,暴嗽,昼夜不得息方。
桂枝(半两) 甘草(二两半) 紫菀(十八铢) 麦冬(一两十八铢)
上四味 咀,以水二升,煮取半升,以绵着汤中,捉绵滴儿口中,昼夜四五过与之。节乳哺。
引用:《备急千金要方》桂枝汤
《备急千金要方》桂枝汤
治中风其脉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涩涩恶风,淅淅恶寒,翕翕发热,鼻鸣干呕方。
上五味 咀三物,切姜擘枣,以水七升煮枣令烂,去滓,乃纳诸药,水少者益之,煮令微沸,得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小儿以意减之。初服少,多便得汗出者,小阔其间。
不得汗者,小促其间,令药势相及汗出,自护如法,特须避风。病若重,宜夜服。若服一剂不解,病证不变者,当复服之。至有不肯汗出,服两三剂乃愈。服此药食顷,饮热粥以助药力。
引用:《备急千金要方》桂枝汤
《仁术便览》桂枝汤
治太阳经受病,头痛身痛,发热恶风,汗出,鼻鸣,干呕。冬月宜服,春分后
赤芍药 桂枝(各六钱) 甘草(炙,四钱)
上每服五钱,水一盏,姜三片煎。更啜稀粥助之,以取微汗。无汗休服。若小便数及饮酒人不宜用。饮酒人不喜甘,恐中满而呕。夏至前加黄芩,夏至后加石膏、知母、升麻。病人素虚寒,不须加减。
引用:《仁术便览》桂枝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桂枝汤
治太阳伤风,脉阳浮阴弱,荣弱卫强,头痛鼻鸣,干呕发热,自汗恶风;或烦热汗出则解,有如疟状,脉浮洪虚大者。
桂枝(去皮) 生姜 芍药(各一两半) 甘草(炙,一两) 大枣(六枚,擘)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八分,去滓,食前服,温覆,令遍身微汗愈。或发汗,漏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拘急者,加熟附子一分;或项背强KT KT ,反汗出恶风者,加葛根一两三钱;或汗出后,身疼痛,脉沉迟者,加芍药生姜各半两、人参一两半;或下后,脉促,胸满者,去芍药;若微寒,乃加附子;或下后,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去桂,加茯苓、白术各一两半。太阳外证未除而数下之,挟热,利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加人参一两;或下之微喘者,加浓朴六钱三字、杏仁十七粒;因烧针令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必发奔豚,灸其核各一壮,加桂一两与服;因烧针烦躁者,去芍药,减桂一两,牡蛎、龙骨各一两,可代救逆汤。
足阳明胃经伤风,口燥烦渴,自汗,嗜卧身重,小便难。以其脉侠鼻,络目,下膈,属胃,络脾,侠脐,入气街,故阳明诸证如是。治之宜杏子汤。
《删补名医方论》桂枝汤
治风寒在表,脉浮弱,自汗出,头痛发热,恶风恶寒,鼻鸣干呕等证,及杂证自汗、盗汗、虚损、虚疟亦可用。若脉浮紧,汗不出者,酒客病风寒而汗出者,禁用。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服一升,覆令微汗,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服一升,汗出病痊,不必尽剂。服已,更啜稀粥一盏,以助药力。
【注】凡风寒在表,脉浮弱自汗出者,皆属表虚,宜桂枝汤主之。名曰桂枝汤者,君以桂枝也。桂枝辛温,辛能散邪,温从阳而扶卫。芍药酸寒,酸能敛汗,寒走阴而益营。
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散中寓敛汗之意;芍药臣桂枝,是于固表中有微汗之道焉。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肌表;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营里。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用以调和中气,即以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矣。以桂、芍之相须,姜、枣之相得,借甘草之调和阳表阴里,气卫血营,并行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为和也,而精义在服后须臾啜热稀粥以助药力,盖谷气内充,不但易为酿汗,更使已人之邪不能少留,将来之邪不得复入也。又妙在温服令一时许, 微似有汗,是授人以微汗之法。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禁人以不可过汗之意也。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也。凡中风、伤寒,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皆得而主之。其他但见一、二证即是,不必悉具。故麻、葛、青龙发汗诸剂,咸用之也。若汗不出麻黄证也,脉浮紧者麻黄脉也,固不可与桂枝汤,然初起无汗,当用麻黄发汗,如汗解后复烦,脉浮数者,与下后脉仍浮、气上冲者,及下后下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皆用此以解外。何也?盖此时表虽不解,腠理已疏,邪不在皮毛而在肌肉,且经汗下,津液已伤,故脉证虽同麻黄,而主治当属桂枝矣。粗工妄谓桂枝汤专治中风,不治伤寒,使人疑而不用;又谓专发肌表不治他病。不知此汤倍芍药、生姜加人参,名桂枝新加汤,用以治营表虚寒,肢体疼痛;倍芍药加饴糖,名小建中汤,用以治里虚心悸,腹中急痛;再加黄 ,名黄 建中汤,用以治虚损虚热,自汗盗汗。因知仲景之方,可通治百病也。
引用:《删补名医方论》桂枝汤
《时方妙用》桂枝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桂枝汤
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 发热,鼻鸣干呕。
桂枝(去皮) 芍药(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
上为粗末。每服二钱,以水一盏,入生姜三片,枣三枚擘破,同煎取七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惟春初可行,自春末及夏至以前可加黄芩半两。夏至后加知母半两、石膏二两 升麻半两。若病患素虚寒者,不用加减。无汗休服。
《汤头歌诀》桂枝汤
(仲景)治太阳(中)风,芍药甘草姜枣同。(桂枝、芍药、生姜各三钱,炙草三两,大枣干二枚。治太阳中风有汗,用此解肌,以和营卫,中犹伤也。仲景《伤寒论》通用。)桂麻相合名各半汤,太阳如疟此为功。(热多寒少,如疟状者,宜之。)
引用:《汤头歌诀》桂枝汤
《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
治中风伤寒,太阳病头项强痛,发热恶风恶寒,鼻鸣干呕,脉浮弱,汗自出者;杂病自汗盗汗,虚疟虚痢,皆可治之。若脉浮紧而无汗者,不可用;酒客及亡血家,虽病风寒而汗出者,亦忌之。
桂枝(去皮) 芍药(各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水七升,微火
桂枝汤方是解肌,(《伤寒论·太阳篇》云“桂枝本为解肌”,明非发汗也。)芍药甘草姜枣维。啜粥渍形充胃气,(桂枝本不能发汗,故须助以热粥,充胃气以达于肺,肺主皮毛,汗所从出,是渍形为汗也。观于此,可知伤寒不禁食矣。)调和营卫汗斯滋。(此方桂、芍相须,姜、枣相得,是调和营卫之方。营卫和则汗自出,故曰“解肌”。)中风伤寒太阳病,虚疟(调和营卫之功)虚痢(和阳敛阴之效)悉治之。大凡发热脉浮弱,恶寒汗出最相宜。(桂枝一味,治太阳发热恶寒之的药。因脉浮弱汗自出,故加白芍敛阴护营,生姜佐桂以解表,大枣佐芍以和里,更用甘草和诸药。凡发热恶寒,脉浮弱,汗自出者,合此证即用此汤,勿拘风寒杂证也。)若然无汗脉浮紧,(是麻黄证)酒客血家切忌施。(无汗忌酸敛,酒客忌甘,血家忌辛热,故皆不可用。)夏月黄芩加入剂,改名阳旦汤宜知。(夏月用桂枝汤加黄芩,名阳旦汤。)
引用:《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
《医方考》桂枝汤
桂枝(三两,洗净) 芍药(三两,炒) 甘草(二两,生) 生姜(三两) 生枣(十二枚,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太阳中风也,此汤主之。
风之伤人也,头先受之,故令头痛;风在表则表实,故令发热;风为阳,气亦为阳,同类相从,则伤卫外之气,卫伤则无以固卫津液,故令汗出;其恶风者,卫气不能卫也;其脉缓者,卫气不能鼓也。上件皆太阳证,故曰太阳中风。桂枝味辛甘,辛则能解肌,甘则能实表,经曰∶辛甘发散为阳,故用之以治风;然恐其走泄阴气,故用芍药之酸以收之;佐以甘草、生姜、大枣,此发表而兼和里之意。是方也,惟表邪可以用之;若阳邪去表入里,里作燥渴,二便秘结,此宜承气之时也,而误用之则反矣。论曰∶桂枝下咽,阳盛则毙。盖谓阳邪去表入里故也,又曰∶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盖以与之则表益实,而汗益难出耳。故申之以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引用:《医方考》桂枝汤
《医方论》桂枝汤
桂枝 芍药 生姜三两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
此治风伤卫,解表之轻剂也,加减之法最多。细看注中之方,凡仲景所加减者,无不丝丝入扣,至后人之法,亦尽有可用,但须细心参酌,因症而施,始为得之。
引用:《医方论》桂枝汤
《时病论歌括新编》桂枝汤
引用:《时病论歌括新编》桂枝汤
《伤寒论》桂枝汤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芍药三两(味苦酸,微寒)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引用:《伤寒论》桂枝汤方
《伤寒明理论》桂枝汤
经曰.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盖桂枝汤.本专主太阳中风.其于腠理致密.荣卫邪实.津液荣固.寒邪所胜者.则桂枝汤不能发散.必也皮肤疏凑.又自汗.风邪干于卫气者.乃可投之也.仲景以解肌为轻.以发汗为重.是以发汗吐下后.身疼不休者.必与桂枝汤.而不与麻黄汤者.以麻黄汤专于发汗.其发汗吐下后.津液内耗.虽有表邪.而止可解肌.故须桂枝汤小和之也.桂味辛热.用以为君.必谓桂犹圭也.宣道诸药.为之先聘.是犹辛甘发散为阳之意.盖发散风邪.必以辛为主.故桂枝所以为君也.芍药味苦酸微寒.甘草味甘平.二物用以为臣佐者.内经所谓风淫所胜.平以辛.佐以苦.以甘缓之.以酸收之.是以芍药为臣.而甘草为佐也.生姜味辛温.大枣味甘温.二物为使者.内经所谓风淫于内.以甘缓之.以辛散之.是以姜枣为使者也.姜枣味辛甘.固能发散.而此又不特专于发散之用.以脾主为胃行其津液.姜枣之用.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荣卫者也.麻黄汤所以不用姜枣者.谓专于发汗.则不待行化.而津液得通矣.用诸方者.请熟究之.
桂枝(君三两去皮) 芍药(臣佐三两) 甘草(臣佐二两炙) 大枣(使十二枚擘) 生姜(使三两切)
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
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使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麦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引用:《伤寒明理论》桂枝汤方
《伤寒寻源》桂枝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大汗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重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症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此太阳中风主治之方也.经云.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卫强故阳脉浮.营弱故阴脉弱.卫本行脉外.又得风邪相助.则其气愈外浮.阳主气.风为阳邪.阳盛则气易蒸.故阳浮者热自发也.营本行脉内.更与卫气不谐.则其气愈内弱.阴主血.汗为血液.阴弱则液易泄.故阴弱者汗自出也.啬啬恶寒.内气虚也.淅淅恶风.外体疏也.恶寒未有不恶风.恶风未有不恶寒.二者相因.所以经文互言之.翕翕发热.乃就皮毛上形容.鼻鸣.阳邪壅也.干呕.阳气逆气.太阳中风之病状如此.谛实此证.宜用此方.凡欲用仲景方.先须辨证也.
愚按本方主以桂枝者.以桂枝能入营而作汗.非徒取其能驱风也.辅以芍药者.以芍药能和营而息风.非徒取其能止汗也.桂枝得芍药.于发汗之中.仍寓敛液之义.芍药得桂枝.于益血之内.仍收化气之功.而桂枝又藉生姜之力.攘之于外.以导风邪之出路.芍药又得甘草大枣之力.安之于内.以断风邪之入路.凡读仲景方.宜深求制方之义.
再按仲景于桂枝汤一方.独自注云.桂枝本为解肌.解肌者.乃解肌表之邪.不使扰动营血.以是示微发汗于不发汗之中也.而要之桂枝本入营作汗之品.赖有芍药以收敛汗之功.今人误谓桂枝一味.能固卫而敛汗.失之远矣.观其服法云.服已须臾 热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此段斡旋之法.具有精义. 热稀粥者.欲藉谷气以助营血而资其汗.若如水流漓.则营弱者益不能胜.故曰病必不除.此中用法之妙.全在营卫强弱上讨消息.处桂枝汤方者.先须参透此一关.
再按经文云.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此与前条太阳中风阳浮阴弱一段大同小异.何所取而重叠其文耶.殊不知彼条言太阳中风.乃昭揭中风之病状而示之以主方.此条浑言太阳病.则如所云头项强痛恶寒.乃中风伤寒公共之太阳病.即如本条之头痛发热恶风.亦太阳中风伤寒之公共证.更何所辨而知其孰宜麻黄孰宜桂枝耶.其关键全以汗出为辨.汗出便是桂枝的对之证.若汗不出而发热脉浮紧者.是麻黄汤证.误用桂枝之辛热.而益以芍药之酸收.则寒邪凝结.漫无出路.变证蜂起.即显犯桂枝之大禁矣.此仲景教人辨证之法也.
桂枝汤有禁用三法.用桂枝者不可不知.其一曰.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夫脉浮紧发热汗不出.是寒伤营之脉证.宜麻黄汤主治.脉浮缓发热汗自出.是风伤卫之脉证.宜桂枝汤主治.今见寒伤营之脉证.即不得主用风伤卫之治法.以其同见头项强痛恶寒之太阳病.同见浮脉.最易牵混.故重言之曰常须识此.勿令误也.不此之察而误用之.其人营气本实.邪无出路.不能外泄.势必上涌.又得辛热酸敛之性.怫郁其营中之血.不至吐脓血不止.故曰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至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得汤则呕.仲景即自注云.以酒客不喜甘故也.诸家皆以酒客胃中湿热素盛.故得之便满逆而呕.则由此而类推之.凡感外邪而中挟温热者.其不可乱用桂枝也审矣.予每见今人误认桂枝汤为敛汗之药.凡遇湿温风热等证.见其汗出热不解.竟敢恣用桂枝而无忌.此又仲景当日意料之所不及.用之贻误.不自咎其辨证之不清.反谓古方之难用.而鉴此者转引叔和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之说.实其言以相戒.其亦勿思之甚也矣.
桂枝之禁例
既明.则凡见头项强痛恶寒之太阳病.而汗出脉浮缓者.主以桂枝之解肌而无疑矣.解肌者乃解其肌表之邪.而仍欲使之微似有汗也.故经中又指桂枝曰发汗.欲发汗而仍不欲大发其汗.故又曰和.和则发汗之机必不迅.故他方皆刻期取效.而桂枝服后.病证仍在.仍宜作服.观其服法云.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重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仍在.更作服.若汗不出.乃至二三剂.以是为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一定不易之法.但须辨证明晰.用当其病.即未遽效.仍堪复进.以视麻黄汤之大发其汗.固有间也.再太阳病以风伤卫寒伤营二证.分主桂枝麻黄二法.其说始于许学士.而前明方中行及国朝如喻嘉言程郊倩辈.皆仍其说.唯柯韵伯谓桂枝汤一方.凡头痛发热恶风恶寒其脉浮弱汗自出者.不拘何经.不论中风伤寒杂病.咸得用此发汗.若妄汗妄下而表不解者.仍当用此解肌.推柯氏之意.盖以仲景于桂枝汤.散见于他经.而用之者亦多.故主论若此.而予就经文细绎之.如经所云伤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一条.柯氏殆据此以为伤寒亦宜桂枝之证.而不知经衣冠文物言伤寒发汗解.其用麻黄发汗可知矣.半日许复烦.脉转浮数.则因发汗之后.在外之风邪易袭.而在内之营气已伤.烦因心扰.数属阴虚.奚堪复任麻黄.其改用桂枝者.非太阳伤寒之宜桂枝.乃发汗后复烦脉浮数之的宜桂枝也.至阳明病之亦有用桂枝者.若经云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可发汗.宜桂枝汤是也.按阳明本自多汗.但不恶寒而恶热.今微恶寒.则太阳之表证未罢.亟当从太阳领出其邪.此又非阳明病之宜桂枝.乃太阳表未解之的宜桂枝也.且其下文又云.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合此二条观之.要知邪自太阳初入阳明.须察其邪自太阳中风而来.而中风证未罢.仍当从中风主治之法.邪自太阳伤寒而来.而伤寒证未罢.仍当从伤寒主治之法.益见桂枝麻黄.分主中风伤寒二证.为天然不易之定法矣.至三阴经本无发汗之例.虽太阴病有脉浮可发汗之条.亦非太阴病宜用桂枝.亦以脉浮自当发汗.而本方芍药生姜大枣.亦得资以奠安太阴.若谓妄汗妄下之后而表未解者.亦宜用此解肌.试思何谓妄汗.正谓桂枝证误用麻黄.麻黄证误用桂枝耳.且发汗后不可更用桂枝汤.下后不可更用桂枝汤.仲景设有明禁.其误下后间有宜桂枝者.亦须察其脉浮.其气上冲者.方可与之.若不尔者.不可与也.仲景经文.本自明白易晓.若如柯氏所云.则求之多歧.适以滋乱.转使后之学人.漫无头绪可寻.况风寒之邪.皆从太阳而入.太阳一经.实为伤寒家开手第一工夫.此等源头不清.开手便错.余故不惮援引经文.以直破其惑.而临证处方.庶有把握.不致淆乱矣.
再按桂枝汤固为太阳初病时立法.而日久亦有宜用之者.总以外证未解为辨.至柯氏所指误汗误下两层.此恰浑举不得.自当分辨.盖误汗之后.即有亡阳漏风诸变.另有专方救逆.虽仲景有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风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之条.亦因下后发汗.其痞究从误下所致.又从恶寒上辨出表未解来.自当先解其表.表解乃可攻痞.此外别无汗后复用桂枝明文.更有表里错杂之邪.宜先里后表者.若下利清谷.腹胀满.身疼痛者.则里证急而表证缓.又当先温其里.后攻其表.必俟下利止而身痛未休.再当消息和解其外.解外仍不离桂枝成法.此中出入变化.具有元机.全要平时体认经文.临病详参脉证.则一百一十三方.皆无误用.奚啻桂枝也.
再按桂枝固为太阳主方.而救逆之法.从此方变化者.无论增一味.减一味.其主治各不同.但就原方增减分两.即另立汤名.治证迥别.如本方加桂即名桂枝加桂汤.重加芍药即名桂枝加芍药汤之类是也.另宜逐方诠解.附于本方之后.而总以此方为祖.故以是冠一百一十三方之首.
引用:《伤寒寻源》桂枝汤
《伤寒杂病论》桂枝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方见前)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及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引用:《伤寒杂病论》桂枝汤方
《伤寒杂病论》桂枝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粥一升,以取药力,覆取微似汗。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方见前)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引用:《伤寒杂病论》桂枝汤方
《伤寒杂病论》桂枝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
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取汗,不汗再服。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理中、四逆辈。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引用:《伤寒杂病论》桂枝汤方
《伤寒杂病论》桂枝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粥一升,以助药力,如不差,再服,余如将息禁忌法。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方见前)
下利,(言严)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引用:《伤寒杂病论》桂枝汤方
《伤寒杂病论》桂枝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将息禁忌如太阳法。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方见前)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方见前)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引用:《伤寒杂病论》桂枝汤方
《伤寒杂病论》桂枝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此为症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断后三月衄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当下其症,桂枝茯苓丸主之。
引用:《伤寒杂病论》桂枝汤方
《伤寒杂病论》桂枝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引用:《伤寒杂病论》桂枝汤方
《目经大成》桂枝汤
桂枝 芍药 生姜 大枣 甘草
头痛发热,恶风自汗,脉缓,太阳中风也,此方主之。
风之伤人也,头先受之,故头痛。风在表则表实,故发热。风伤卫故恶风,卫伤则津液无以固,故汗出。其脉缓者,卫气不能鼓也。上件皆太阳症,故曰太阳中风。桂枝味辛甘,经曰辛甘发散,乃所以治风。然恐渠走泄真气,故用芍药之酸以收之。佐以甘草、姜枣,散而兼和之意。若阳邪去表入里,此投承气之会。忌下、急下,惟明者裁之。
引用:《目经大成》桂枝汤
《冯氏锦囊秘录》桂枝汤
仲景曰∶太阳中风,头痛,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本方主之。古人用辛散者,必用酸收,故桂枝汤中用芍药,犹兵家之节制也。
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去核) 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服一升,覆令微汗,不可令如水淋漓。若汗出病瘥,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至二三剂。
仲景以发汗为重,解肌为轻,中风不可大汗,过汗则反动营血,虽有表邪,只可解肌,故以桂枝汤少和之也。
成氏曰∶阳脉浮者,卫中风也。阴脉弱者,荣气弱也。风并于卫,卫实而荣虚,故发热汗出。卫虚则恶风,荣虚则恶寒,荣弱卫强,恶寒复恶风者,以汗出则腠理疏,亦恶风也。翕翕者。若合羽所覆,热在表也。鼻鸣干呕者,风壅气逆也。与桂枝汤和荣卫而散风邪,桂味辛热用以为君者,桂犹圭也,宣导诸药为之先聘,辛甘发散为阳之义也。芍药味苦酸寒,甘草甘平,用以为臣佐者。《经》曰∶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收之,桂枝辛甘为阳,臣以芍药之酸收,佐以甘草之甘平,不令走泄阴气也。生姜辛温能散,大枣甘温能和,二物为使者,《经》曰∶风淫于内,以甘缓之,以辛散之也。姜枣固能发散,此又不专发散之用,又以行脾之津液而和荣卫者也,麻黄汤不用姜枣专于发汗,则不待行化而津液得通矣。
夫卫属阳,阳气者,不能卫外而为固则有汗。成云,卫实何耶?盖邪气盛则实,非正气也。既曰∶邪实则热在表矣,其恶风又何耶?盖汗能开腠,故也。既曰∶热在表则汗出而腠开,亦宜解矣。乃不解者,又何耶?赵嗣真所谓惟脏腑可分表里,皮肤骨髓,但分浮、浅、深、沉,俱属于表。若以皮肤为表,骨髓则为里,则麻黄汤症,骨节疼痛,其可谓有表,复有里耶?然则不解者,骨髓之邪自在,正与啬啬恶寒之义相合,所谓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如骨髓无寒,则桂枝不宜与矣。《论》曰∶桂枝下咽,阳盛则毙,其此之谓乎?
引用:《冯氏锦囊秘录》桂枝汤
《医述》桂枝汤
桂枝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总方也。凡中风、伤寒、杂证,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咸得而主之。先辈言无汗不得用桂枝者,正以汤中有芍药能止汗也。芍药之功在于止烦,烦止,汗亦止。故反烦、更烦与心悸而烦者,咸赖之。若倍加芍药,即建中之剂,非复发汗之剂矣。是方也,用桂枝发汗,即用芍药止汗!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肌;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里。桂、芍之相须,姜、枣之相得,阳表阴里,并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为和也。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用以调和气血者,即以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矣。而精义又在啜稀热粥,以助药力,盖谷气内充,则邪不复入,而啜粥以继药之后,则余邪不复留,复方之妙用又如此。要知此方专治表虚,能解肌以发营中之汗,而不能开皮毛之窍以出卫分之邪。故汗不出者是麻黄证,脉浮紧者是麻黄脉,即不得与桂枝汤矣。
○桂枝不足以胜风,先刺风池、风府,复与桂枝以祛风。烧针不足以散寒,先灸其核,与桂枝加桂以散寒。皆内外夹攻法。又先治其外,后治其内之理也。桂枝加芍药治阳邪下陷,桂枝更加桂治阴邪上攻,只在一味中加分两,不于本方外求他味,不即不离之妙如此。
○服桂枝汤后,大汗出,而大烦渴,是阳陷于里,急当滋阴,故用白虎加参以和之。用麻黄汤后,汗漏不止,是阳亡于外,急当扶阳,故用桂枝加附以固之。要知发汗之剂,用桂枝太过,则阳陷于里;用麻黄太过,则阳亡于外。因桂枝汤有芍药而无麻黄,故虽大汗出而元府仍能自闭,但能使阳盛,不致亡阳也。
○凡寒中人,不在营卫,即入腠理。仲景制桂枝汤调和营卫,制柴胡汤调和腠理,观六经证外,仲景独出桂枝证、柴胡证之称,见二方任重,不可拘于经也。惟太阳统诸阳之气,六经表证,咸属于太阳,故柴胡得与桂枝对待于太阳之部。桂枝本为太阳风寒设,凡六经初感之邪,未离营卫者悉宜之。柴胡本为少阳半表设,凡三阳半表之邪,逗留腠理者悉宜之。仲景最重二方,所以自为桂枝证注释之,为柴胡证注释之。桂枝有疑似证,柴胡亦有疑似证。桂枝有坏病,柴胡亦有坏病。桂枝证罢,桂枝不中与,而随证治法,仍不离桂枝方加减。柴胡证罢,柴胡不中与,而设法救逆,仍不出柴胡方加减。(柯韵伯)
引用:《医述》桂枝汤
《医宗金鉴》桂枝汤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
□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注】
详见『伤寒论·太阳中篇』,不复释。
引用:《医宗金鉴》桂枝汤方
《医宗金鉴》桂枝汤
(见下利中)
□
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症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足者,其症不去故也,当下其症,桂枝茯苓丸主之。
【注】
经断有孕,名曰妊娠。妊娠下血,则为漏下。妇人宿有症痼之疾而育胎者,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下血不止,胎动不安者,此亦症痼害之也,已及六月而得漏下,下血胎动不安者,此亦症痼害之也。然有血衃成块者,以前三月经虽断,血未盛,胎尚弱,未可下其症痼也。后三月血成衃,胎已强,故主之桂枝茯苓丸,当下其症痼也。此示人妊娠有病当攻病之义也。此条文义不纯,其中必有阙文,姑存其理可也。
【集注】
娄全善曰:凡胎动,多当脐,今动在脐上者,故知是症也。
程林曰:此有症病而怀胎者,虽有漏血不止,皆症痼之为害,非胎动胎漏之证,下其症痼,妊娠自安。此『内经』所谓: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方氏曰:胎动胎漏皆下血,而胎动有腹痛,胎漏无腹痛,故胎动宜行气,胎漏宜清热。
魏荔彤曰:胎与衃之辨,当于血未断之前三月求之。前三月之经水顺利,则经断必是胎。前三月有曾经下血者,则经断必成衃。
引用:《医宗金鉴》桂枝汤方
《医宗金鉴》桂枝汤
治风寒在表,脉浮弱,自汗出,头病发热,恶风恶寒,鼻鸣干呕等证,及杂证自汗,盗汗,虚损,虚疟亦可用。若脉浮紧,汗不出者,酒客病风寒而汗出者,禁用。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服一升,覆令微汗,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服一升,汗出病痊,不必尽剂。服已,更啜稀粥一盏,以助药力。
【注】凡风寒在表,脉浮弱自汗出者,皆属表虚,宜桂枝汤主之。名曰桂枝汤者,君以桂枝也。桂枝辛温,辛能散邪,温从阳而扶卫。芍药酸寒,酸能敛汗,寒走阴而益营。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散中寓敛汗之意;芍药臣桂枝,是于固表中有微汗之道焉。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肌表。且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营里。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用以调和中气,即以调和表里调和诸药矣。以桂,芍之相需,姜,枣之相得,藉甘草之调和阳表阴里,气卫血营,并行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为和也。而精义在服后须臾啜热稀粥以助药力。盖谷气内充,不但易为酿汗,更使已入之邪不能稍留,将来之邪不得复入也。又妙在温服令一时许,微似有汗,是授人以微汗之法。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禁人以不可过汗之意也。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也。凡中风,伤寒,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皆得而主之。其它但见一,二证即是,不必悉具。故麻,葛,青龙发汗诸剂,咸用之也。若汗不出麻黄证也,脉浮紧者麻黄脉也,固不可与桂枝汤。然初起无汗,当用麻黄发汗,如汗解后复烦,脉浮数者,与下后脉仍浮,气上冲者,及下后下痢止而身痛不休者,皆用此以解外。何也?盖此时表虽不解,腠理已疏,邪不在皮毛而在肌肉,且经汗下,津液已伤,故脉证虽同麻黄而主治当属桂枝矣。粗工妄谓桂枝汤专治中风,不治伤寒,使人疑而不用;又谓专发肌表不治他病。不知此汤倍芍药,生姜加人参,名桂枝新加汤,用以治营表虚寒,肢体疼痛;倍芍药加饴糖,名小建中汤,用以治里虚心悸,腹中急痛;再加黄耆,名黄耆建中汤,用以治虚损虚热,自汗盗汗。因知仲景之方,可通治百病也。
引用:《医宗金鉴》桂枝汤
《医宗金鉴》桂枝汤
□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三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当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按】
桂枝汤方,桂枝下有「去皮」二字。夫桂枝气味辛甘,全在于皮,若去皮是枯木矣,如何有解肌发汗之功?宜删此二字,后仿此。
【方解】
名曰桂枝汤者,君以桂枝也。桂枝辛温,辛能发散,温通卫阳。芍药酸寒,酸能收敛,寒走荣阴。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旨;芍药、臣桂枝,是于和荣中有调卫之功。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表;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中。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用以调和中气,即以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以桂芍之相须,姜枣之相得,借甘草之调和,阳表阴里,气卫血荣,并行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相和也。而精义在服后须臾,啜稀粥以助药力。盖谷气内充,不但易为酿汗,更使已入之邪,不能少留,将来之邪,不得复入也。又妙在温覆令一时许,□□微似有汗,是授人以微汗之法也。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禁人以不可过汗之意也。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解肌发汗、调和荣卫之第一方也。凡中风、伤寒,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皆得而主之。其它但见一二证即是,不必悉具。故麻、葛、青龙发汗诸剂,咸用之也。若汗不出,麻黄证也。脉浮紧,麻黄脉也。固不可与桂枝汤。然初起无汗,已用麻黄发汗,汗解后复烦,脉浮数者;与下后脉仍浮,气上冲者;及下后下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经中皆用此以解外。诚以此时表虽未解,腠理已□,邪不在皮毛,而在肌肉。且经汗下,津液已伤,故脉证虽同麻黄,而主治当属桂枝也。粗工妄谓桂枝汤专治中风,不治伤寒,使人疑而不用。又谓专走肌表,不治他病。不知此汤,倍芍药生姜,加人参,名桂枝新加汤,用以治荣表虚寒,肢体疼痛;倍芍药加饴糖,名小建中汤
,用以治里虚心悸,腹中急痛;再加黄耆,名黄耆建中汤,用以治虚损、虚热、自汗、盗汗。因知仲景之方,可通治百病也。适寒温服,啜热稀粥以助药力,欲使谷气内充,易为酿汗也。温覆令一时许,微似有汗,不令如水流漓,谓不可过汗也。盖取汗,在不缓不急,不多不少,缓则邪必留连,急则邪反不尽。汗多则亡其阳,汗少则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谓病轻者,初服一升病即解也。停后服,不必尽剂,谓不可再服第二升,恐其过也。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谓初服不汗出未解,再服一升,根据前法也。又不汗后服,谓病仍不解,后服第三升也。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谓服此第三升,当小促其服,亦不可太缓,以半日三时许为度,令三服尽,始适中其服之宜也。若病重者。初服一剂,三升尽,病不解,再服一剂,病犹不解,乃更服三剂,以一日一夜周十二时为度,务期汗出病解而后已。后凡有曰根据服桂枝汤法者,即此之谓也。
□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注】
此释上条阳浮阴弱之义也。经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卫为风入则发热,邪气因之而实,故为卫强,是卫中之邪气强也。荣受邪蒸,则汗出,精气因之而虚,故为荣弱,是荣中之阴气弱也。所以使发热汗出也,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集注】
方有执曰:上言阳浮而阴弱,此言荣弱卫强。卫强即阳浮,荣弱即阴弱,彼此互言而互相发明者也。救者,解救救护之谓。不曰风邪,而曰邪风者,以本体言也。
□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注】
此释上条荣卫不和之证,而又就其时发热汗出者,以明其治也。藏;里也。无他病,谓里无他病也。有时发热,有时不热,有时汗出,有时不汗出,其表病流连而不愈者,非荣不和,是卫强不与荣和也。当于未热未汗之时,预用桂枝汤解肌发汗,迎而夺之,以遏其势,则热退汗敛,而病自愈矣。
【集注】
方有执曰:时以暂言。卫气不和者,表有邪风而不和也。先其时者,言于未发热之先也。
程知曰:阴虚诸病,亦时发热自汗。若里无他病,而时热自汗,则为卫受风邪,未得解散,宜于将发之时,先用桂枝汤、乘其欲动而击之。程应旄曰:桂枝为解肌之剂,而有时云发汗者何也?以其能助卫气升腾,使正气得宣而汗出,与麻黄汤逐邪气,使汗从外泄者不同。
汪琥曰:及其发热自汗之时,用桂枝汤发汗则愈。苟失其时,则风邪入里,病热必深,桂枝汤非所宜矣。
□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注】
此又释上条荣卫所以不和之义也。言病有时常自出汗者,此为荣气已和也。荣气和而热仍不解者,则是卫外之气犹不谐,而不与荣气共和谐也。所以荣气虽和,而时时自汗出,病犹不解也。盖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卫不和,则荣虽和而病不解。故复发其汗以抑卫而和荣,荣卫和而病自愈矣。亦宜桂枝汤。
【集注】
方有执曰:此与上条同。上以暂言,此言常者,谓无时不然也。上言藏,藏为阴而主里。此言荣,荣亦阴而主里,以暂言,故其词略;以常言,故其词详,两相互发,义不殊也。
喻昌曰:此明卫受邪风,荣自汗出之理。凡汗出荣和,而发热不解,是卫强不与荣和也。复发其汗,俾风邪从肌窍外出,斯卫不强而与荣和矣。正如中酒发狂,酒去其人帖然也。荣受寒邪,不与卫和,宜麻黄汤亦然。
吴人驹曰:上条发作有时,此时无时。而不自汗出,但热不解者,亦属荣卫不和。盖荣卫相得之为和,而荣不得独为之和也。
张锡驹曰:卫气者,所以肥腠理,司开阖,卫外而为固也。今受邪风,不能卫外,故常自汗出而热不解,此为荣气和而卫不和也。
魏荔彤曰:前以桂枝解肌者,和其卫而时发热之热止;此以桂枝发汗者,和其卫而常自汗之汗止。盖发其表而热解矣。故总结之曰:荣卫和则愈。
□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注】
太阳病,服桂枝汤,外证不解者,可更作服。今初服不惟不解,而反加烦,是表邪太盛。若遽与桂枝,恐更生烦热。故宜先行刺法,疏其在经邪热,然后却与桂枝,发其肌腠风邪,俾外内调和,自然汗出而解矣。
【集注】
方有执曰:桂枝全在服法,发汗切要如经。若服不如法,汗不如经,病必不除,所以反烦。反者、转也,言转加热闷也。风池穴在耳后陷者中,按之引于耳中,手足少阳脉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风府穴在项上入发际,同身寸之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督脉、阳维二经之会,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
张志聪曰:风池、风府虽非太阳穴道,乃属太阳经脉所循之部,故刺之以衰太阳之病势。魏荔彤曰:恐误认此为已传之躁烦,故标出以示人。言不解则太阳之证俱在,但添一烦,知其非传里之烦,而仍为表未解之烦也。
□
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
【注】
汗之不解而烦,太阳证仍在者,是表邪盛也;有阳明证者,是里热盛也。然亦有欲自解而未解先烦者,则又为邪正相争,作汗之兆也。当其烦时,解与不解,固不可定,但诊其六脉俱浮,则知邪欲还表、当汗出而解矣。
【集注】
程知曰:天地郁蒸而雨作,人身烦闷而汗作,当以脉浮决之。设脉不浮则烦,又为入里之候矣。
程应旄曰:如诊得脉浮,即是邪还于表之兆,切勿妄治其烦,使汗却而当解者反不解也。
沈明宗曰:夫自解证,有从□解,有从下血而解,有从下利而解,有从小便暗除而解者,此即太阳战汗之一端。或从脉辨,或从证参,仲景妙义,散见诸篇,务必合参则备。
□
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扰者,必欲解也。
【注】
病至六七日,手足阴阳三部脉皆至而浮,忽然大烦,口噤不能言,躁扰不宁者,此邪正俱实,争胜作汗之象。故曰:必欲解也。
【集注】
成无己曰:手足三部皆脉至,为正气盛,邪气虽甚,必欲解也。
□
若脉和,其人大烦,目重脸,内际黄者,此欲解也。
【按】
脸字当是「睑」字。睑,眼弦也,作脸字非。
【注】
脉和而大烦者,其解未可卜也。若其人目重睑者,是睑覆下垂目欲合也,为阴来济阳之兆。内际黄者,为胃气来复之征,故曰:此欲解也。
□
问曰: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注】
脉偏胜则病,脉和平则愈。今寸口、关上、尺中三部脉,俱见浮沉、迟数、大小同等,阴阳和平之象,即有寒热不解之病,虽剧亦当愈也。
【集注】
『内经』曰:寸口、人迎两者相应若引绳,大小齐等者,名曰平人。
程知曰:大小、浮沈、迟数同等,谓三部九候无相失也。盖大、不甚大,小、不甚小,浮、不甚浮,沈、不甚沈,迟、不甚迟,数、不甚数,为冲和平等之象也。
□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注】
病谓中风、伤寒也。有初病即发热而恶寒者,是谓中风之病,发于卫阳者也。有初病不发热而恶寒者,是谓伤寒之病,发于荣阴者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合七数,阴合六数也。
【集注】
方有执曰:此推原中原、伤寒之所以始,以要其所以终之意。凡在太阳皆恶寒也,发起也,愈瘳也。
程知曰:此辨太阳病,有发热,有不发热之故也。风,阳也,卫,亦阳也;寒,阴也,荣,亦阴也。中风、伤寒均为表证。而风入卫,则邪发于阳而为热,寒入荣,则邪发于阴而不即热。阳行速,故常过经而迟愈一日;阴行迟,故常循经而早愈一日。观此,则风寒之辨了然矣。
魏荔彤曰:风伤卫,寒伤荣,既在太阳,则未有不发热者,但迟速有间耳。至于恶寒则同也。发于阳、发于阴之义,不过就风为阳、卫亦阳、寒为阴、荣亦阴而言,殊未及于三阴也。
□
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
【注】
凡病之起,不外乎阴阳以为病,非阳胜阴,即阴胜阳。凡病之愈,亦不外乎阴阳以为和,非阳得阴解,即阴得阳解。阳得阴解者,谓日中得病,今日夜半愈也。阴得阳解者,谓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也。
【集注】
方有执曰:日中、夜半以大略言,余时可仿此意而推也。
□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注】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谓太阳受病,其邪传行六日,三阳、三阴经尽,至七日已上,三阳、三阴之病日衰,大邪皆去,此不作再经,故自愈也。再者,再传阳明经也,谓其邪已传经尽,热盛不衰,欲再转属阳明故也。针足阳明,以泄其热,使其一邪不再传,则愈矣。
【集注】
方有执曰:七日已上者,该六日而言也。
魏荔彤曰:方有执谓针以遏其邪,喻昌谓针以竭其邪,言遏、言竭,皆言泄之也。凡针刺者,泄其盛气也,故前言刺风池、风府,亦主泄其风邪暴甚之意。因刺法乃治热之善策,不欲人妄施汗、下、温三法也。言足阳明,自是胃之经穴,必有实欲再传之势,方可刺之。
闵芝庆曰:太阳受病,以次而终于厥阴为传经尽。诸经受病,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为行其经尽故也。今有自太阳再传之说,若果传遍六经,厥阴再传太阳,太阳再传阳明,则何不于厥阴未传太阳之前,预针太阳;而必待传阳明,然后针阳明哉!于此可知三阴从无再传太阳之病,但转属阳明耳。
□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注】
风家,谓太阳中风也。表解,谓用桂枝汤病已解也。不了了者,不清楚也。言用桂枝汤其表已解,而犹不清楚者,在经余邪未尽耳。十二日经尽之时,余邪尽,自然愈也。
【集注】
魏荔彤曰:此条申明太阳中风病愈后,风邪留滞之证,应听其自愈也。
□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重出衍文〕。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注】
夫桂枝汤,本为解肌,中风表虚之药也。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乃伤寒表实之病,不可与也。当须识此为麻黄汤证,必令误与桂枝汤也。
【集注】
程应旄曰:可与、不可与,在毫厘疑似之间,误多失之于仓卒,须常将荣卫之分别处,两两互勘,阴阳不悖,虚实了然。不以桂枝误治脉浮紧汗不出之伤寒,自不致以麻黄误治脉浮缓汗自出之中风矣。
□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注】
酒客,谓好饮之人也。酒客病、谓过饮而病也。其病之状,头痛、发热、汗出、呕吐,乃湿热熏蒸使然,非风邪也。若误与桂枝汤服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集注】
成无己曰:酒客内热,喜辛而恶甘。桂枝汤甘,酒客得之,则中烦而呕。
□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注】
凡酒客得桂枝汤而呕者,以辛甘之品,能动热助涌故也。若其人内热素盛,服桂枝汤
又不实时呕出,则益助其热,所以其后必吐脓血也。然亦有不吐脓血者,则是所伤者轻,而热不甚也。
【集注】
刘宏璧曰:桂枝气味甚簿,酒客不可与者,举一以例其余也。庸工不得其解,每遇热盛之人,但去桂枝,于甘辛极热之类,全无顾忌,仲景岂意后人如此之愚哉!即如产后不宜寒凉,所以举一白芍之味酸微寒者以示戒,今祗知除去白芍,于三黄寒凉等药,反恣用无忌。殊不知圣人一语,该括无穷,味薄者尚不可与,其味厚者可知;微寒者既在宜禁,而大寒者尤所当戒。世俗不能引申触类,徒以卤莽减裂为事,可见上古医书,非精详玩味,乌能有得耶!
□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注】
太阳中风,本当解肌,若大发其汗,如水流漓,因而遂漏不止,其人必腠理大开,表阳不固,故恶风也。液伤于内,膀胱津少,故小便难也。液伤于外,复加风袭,故四肢微急,难以屈伸也。宜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服根据桂枝汤法者,是于固阳敛液中,和荣卫解风邪也。
【集注】
方有执曰:此太阳中风误汗之变证。小便难者,以汗漏不止,必亡阳、亡津液。亡阳则气不足,亡津液则水道枯竭。且小便者,膀胱所司也。膀胱本太阳经,而为诸阳主气,气不足则化不行矣。
程知曰:此阳气与阴液两亡,复加外风袭入,与真武证微细有别,真武汤是救里寒亡阳之失,急于回阳者;桂枝加附子汤是救表寒漏风之失,急于温经者。
引用:《医宗金鉴》桂枝汤方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桂枝汤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桂枝汤
卫气不共荣气和谐,只有疏泄而无收敛,故自汗。荣气和者,荣气自和不与卫气和也。
发热汗出,为荣弱卫强。荣气疏泄,自伤本气,故曰弱也。卫气不与荣气交和,故曰强也。邪风即荣气偏于疏泄之气,非外来之风。故以芍药敛荣气之疏泄以息邪风,桂枝实表阳,炙草姜枣补中气也。
发汗一字,误却后人不少。收敛之性,如何能发?发汗宜作调汗读,荣卫调和则汗出也。
烦为阳气胜,先刺风府以泄阳,俾桂枝汤奏全功也。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桂枝汤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桂枝汤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桂枝汤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桂枝汤
《儒门事亲》桂枝汤
《医学心悟》桂枝汤
桂枝(去皮,─钱五分) 芍药(─钱五分) 甘草(炙,─钱) 生姜(─钱五分) 大枣(去核,四枚)
上五味 咀,以水四大钟,微火煮取二钟半,去滓,温服。服已、须臾,啜稀粥数升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若病重者,一日一夜周时观之,若病症犹在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等物。
引用:《医学心悟》桂枝汤方
《张氏医通》桂枝汤
治风伤卫气。脉浮缓。发热自汗。营卫不和。
桂枝(三钱) 白芍(三钱) 甘草(炙。二钱) 生姜(五片) 大枣(四枚。擘)
上五味。水煎温服。啜热稀粥一盏。以助药力。覆暖取微汗效。不汗。少顷再服。
小建中汤(玉函) 治风木乘脾。寒热腹痛。
桂枝汤倍芍药。加胶饴三钱。
黄 建中汤(金匮) 治虚劳感寒。发热自汗。
桂枝汤加黄 钱半。胶饴一合。 千金。多人参二钱。 桂枝汤和营表药。倍芍药加胶饴。便能创建中气。以芍药之酸。敛护营血。胶饴之甘。培养中土。更加黄 以实卫气。营卫脏腑俱和。而受益多矣。千金于小建中方加入当归。名曰内补建中。其调和中外之力可知。
阳旦汤(千金) 治冬温脉浮发热。项强头痛。
桂枝汤加黄芩钱半。
桂枝汤加黄芩钱半。干姜五分。 阴霾四塞。非平旦之气。无以打开阳和。桂枝汤原名阳旦。打开阳邪之药也。千金于中加入黄芩之苦寒性轻。以治冬温在表之邪热。仍以阳旦称之。若兼挟寒食。再加干姜之辛温散结。以治中土之停滞。遂因之曰阴旦。与经络之阴阳。风马牛不相涉也。千金独活汤 治风懿奄忽不知人。咽中闭塞不能言。四肢不收。手足 曳。
桂枝汤桂枝易桂心。去大枣加独活、栝蒌根、生葛发其汗。不得汗。去独活、栝蒌根、生姜。加防己、防风、麻黄。喑哑不语。并皆治之。
桂枝汤去生姜。加当归三钱。细辛、通草各一钱。 邪犯厥阴之界。有入无出。虽有热邪。势必从阴而后厥逆。故厥阴篇中。有厥深热深之例。以振发传经之变端。病邪至此。最为紧迫。医者苟无成识于胸中。临病将何措指。南阳先师乃毫不以厥逆为意。仍取太阳例中桂枝汤方。加入当归协济芍药。以护厥阴之营。细辛引领桂枝。以为厥阴向导。通草通利膀胱。以疏厥阴出路。与桂枝平分力量。为分解之快捷方式。虽厥阴与太阳两经接壤。邪既入阴。断无复传阳经之理。先辈六经例有不罢再传之说。大可喷饭。而桂枝方中。独去生姜者。恐辛辣性暴。不待气味入阴。便从太阳开发。转虚其卫。再有何力以振驱邪之任欤。由是广推大小青龙。大小柴胡。和解营卫两歧。表里交界之邪。必用姜、枣为一定之法。若麻黄汤则专主寒伤营证。便与生姜无预。逮至三阴等治。从无一方泛用生姜者。生姜为手头常用之物。尚尔若此之慎。况有不察厥深热深之旨。一见四肢厥冷。漫投姜、附、四逆。于此能无戚戚乎。
内补当归建中汤(玉函) 治产后血虚。虚羸不足。腹中刺痛。少腹中急。或感寒发热。
桂枝汤桂枝易肉桂。加当归二钱。胶饴六钱。 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钱。阿胶二钱。产后一月服四五剂。令人强壮。
桂枝汤加龙骨( ) 牡蛎(熬) 各钱半。
桂枝大黄汤(玉函) 治太阴中风误下。引邪入内。腹满痛。
桂枝汤加大黄一钱。 桂枝汤表药也。以其误下。引邪内贼而腹满痛。浑是表邪在内不解之故。故仍用桂枝汤。略加大黄。因势利导。病既变。则药亦不得不随之而变也。
桂枝葛根汤(玉函) 治太阳经柔痉。自汗脉浮。
桂枝汤加葛根二钱。
栝蒌桂枝汤(金匮) 治痉太阳证备。身体强KT KT 然。脉沉迟。桂枝汤加栝蒌根二钱。桂枝加附子汤(玉函) 治亡阳漏风。肢体屈伸不和。
桂枝汤加熟附子一钱。
桂枝加黄 汤(金匮) 治黄汗发热胫冷。腰以上汗出。下无汗。
桂枝汤加黄 二钱。
芍桂酒汤(金匮) 治汗如柏汁。肢体肿。发热汗出而渴。
桂枝汤去甘草、姜、枣。加黄 五钱。苦酒和水煎。
桂枝汤去甘草。加黄 等分。 千金桂枝易桂心。加人参名黄 汤。
茯苓甘草汤(玉函) 治风邪入犯膀胱气分。小便不利。
桂枝汤去芍药、大枣。加茯苓二钱。苓桂术甘汤(玉函) 治心下有支饮。胸腹支满。目眩。
桂枝汤去芍药、姜、枣。加茯苓二钱。白术一钱。 此仅用桂枝汤之半。以流动中外之支满。兼四君子之半。以营运在里之痰气也。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金匮) 治肺痈吐涎沫。初起有表邪者。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金匮) 治气分。心下如盘。
桂枝汤去芍药。加麻黄、附子各一钱。细辛半钱。 病在气分。非麻桂不能分解。病气盘错。非辛、附不能破结。去芍药者。恶其酸收也。
桂枝汤去姜、枣。加麻黄三钱。半夏二钱。炮姜、细辛、五味子各半钱。
桂枝麻黄各半汤(玉函) 治太阳证脉微恶寒。
桂枝汤加麻黄、杏仁。
桂枝二越婢一汤(玉函) 治营卫俱伤。风多寒少而烦满。
桂枝汤本方各二钱。加麻黄二钱。石膏三钱。
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 治肢节痛。脚肿如脱。桂枝汤去大枣。加麻黄二钱。白术半两。知母、防风各四钱。熟附子二钱。
炙甘草汤(玉函) 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及肺痿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虚劳不足。汗出而闷。
桂枝汤去芍药倍甘草。加人参二钱。生地三钱。麦门冬二钱。麻子仁一钱。阿胶二钱。
浑是清润调补药中。但用桂枝一味以流动经脉之滞。麻仁一味以滋润肠胃之结。而脉虚结代。心虚动悸。一切虚劳不足。得以荣养。则脉虚自复。心悸自宁矣。
芍药甘草汤(玉函) 治营血受伤。热不止。
桂枝汤去桂枝、姜、枣。
芍药甘草附子汤 治发汗病不解。反恶寒。及疮家发汗成痉。
桂枝汤去桂枝、姜、枣。加附子一钱。(炮)
黄芩汤(玉函一名黄芩芍药汤) 治伏气发温。太阳少阳合病自利。
桂枝汤去桂枝、生姜。加黄芩三钱。
黄芩加半夏汤(玉函 金匮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治伏气发温。内挟痰饮痞满咳逆。
桂枝汤去桂枝。加黄芩三钱。半夏二钱。
黄芩汤本治春夏温热。热自内发。故于桂枝汤中。除去桂枝、生姜之辛温。易以黄芩之苦燥。转温散为凉解。大匠运斤妙用。不可思议。后世借以治下利身热。亦不出此。其黄芩加半夏汤。治自利而呕。与夏秋下利白沫。若合符节。异病同治。总不出南阳之绳墨也。
- 《奇效良方》桂枝汤
-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桂枝汤
- 《伤寒论》桂枝汤
- 《伤科补要》桂枝汤
- 《普济方》桂枝汤
- 《圣济总录》桂枝汤
- 《保命集》桂枝汤
- 《千金》桂枝汤
- 《外台》桂枝汤
- 《圣惠》桂枝汤
- 《外台》桂枝汤
- 《回春》桂枝汤
- 《摄生众妙方》桂枝汤
- 《普济方》桂枝汤
- 《圣济总录》桂枝汤
- 《儒门事亲》桂枝汤
- 《活人方》桂枝汤
- 《圣济总录》桂枝汤
- 《圣济总录》桂枝汤
- 《症因脉治》桂枝汤
- 《医学传灯》桂枝汤
- 《幼科直言》桂枝汤
- 《幼科直言》桂枝汤
- 《医方类聚》桂枝汤
- 《伤风约言》桂枝汤
- 《治痢提要新书》桂枝汤
- 《圣济总录》桂枝汤
- 《千金》桂枝汤
- 《直指》桂枝汤
- 《圣济总录》桂枝汤
- 《圣惠》桂枝汤
- 《幼科直言》桂枝汤
桂枝汤
桂
- 桂
- 服桂
- 官桂
- 桂浆
- 桂皮
- 桂汤
- 桂丸
- 桂心
- 桂鱼
- 菌桂
- 牡桂
- 肉桂
- 筒桂
- 紫桂
- 参桂茶
- 参桂汤
- 大桂汤
- 丁桂散
- 桂沉浆
- 桂附汤
- 桂附丸
- 桂花饼
- 桂花酒
- 桂花汤
- 桂姜汤
- 桂浆粥
- 桂苓汤
- 桂苓丸
- 桂蜜汤
- 桂芪茶
- 桂曲丸
- 桂术汤
- 桂香散
- 桂香汤
- 桂香丸
- 桂心酒
- 桂心散
- 桂心汤
- 桂心丸
- 桂心粥
- 桂辛汤
- 桂萸茶
- 桂圆肉
- 桂圆粥
- 江珧桂
- 荆桂茶
- 桔桂茶
- 麻桂饮
- 秦桂丸
- 肉桂茶
- 肉桂酒
- 肉桂散
- 上官桂
- 天竹桂
- 天竺桂
- 甜肉桂
- 香桂散
- 芎桂散
- 淫羊桂茶
- 白虎加桂汤
- 柴胡桂姜汤
- 柴胡加桂汤
- 附桂八味丸
- 附姜归桂汤
- 桂附地黄丸
- 桂附续命汤
- 桂花荷叶茶
- 桂苓白术散
- 桂苓白术丸
- 桂苓甘露散
- 桂苓甘露饮
- 桂苓甘术汤
- 桂皮山楂饮
- 桂心白术汤
- 桂心橘皮汤
- 桂心三物汤
- 桂圆莲子粥
- 桂圆生姜汤
- 桂圆童子鸡
- 黄白术肉桂
- 姜桂养荣汤
- 栗子桂圆粥
- 苓桂甘枣汤
- 苓桂术甘茶
- 苓桂术甘汤
- 木耳桂圆汤
- 去桂五苓散
- 肉桂杜仲茶
- 肉桂黄连茶
- 肉桂良姜茶
- 苡米桂花粥
- 冰糖桂花莲子
- 官桂渴忒饼儿
- 桂苓丸消暑丸
- 黄芍药桂酒汤
- 马膏生桑桂酒
- 肉桂煎汁饮之
- 东垣川芎肉桂汤
- 附姜归桂参甘汤
- 黄芪芍药桂酒汤
- 加味桂苓甘露饮
- 加味苓桂术甘汤
- 苓桂五味甘草汤
- 七味饮倍肉桂方
- 山药桂圆炖甲鱼
- 山药桂圆三七粥
- 养荣汤倍肉桂方
- 桂甘姜枣麻附细辛
- 桂苓甘露饮合败毒散
- 嘘血归脾汤加丹皮肉桂方
- 十全大补汤去肉桂加炮姜方
- 苓桂五味甘草去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
桂枝
- 桂枝
- 川桂枝
- 桂枝茶
- 桂枝酒
- 桂枝散
- 桂枝丸
- 桂枝黄汤
- 茯苓桂枝茶
- 桂枝当归汤
- 桂枝茯苓丸
- 桂枝附子汤
- 桂枝甘草汤
- 桂枝红花汤
- 桂枝黄芩汤
- 桂枝加桂汤
- 桂枝加黄汤
- 桂枝解表茶
- 桂枝解毒汤
- 桂枝救逆汤
- 桂枝麻黄汤
- 桂枝羌活汤
- 桂枝人参汤
- 桂枝芍药汤
- 桂枝新加汤
- 桂枝续命汤
- 羌活桂枝茶
- 桂枝二麻一汤
- 桂枝黄鳖甲汤
- 桂枝加大黄汤
- 桂枝加附子汤
- 桂枝加葛根汤
- 桂枝加黄芪汤
- 桂枝加黄耆汤
- 桂枝加芍药汤
- 桂枝栝蒌根汤
- 桂枝去芍药汤
- 黄桂枝五物汤
- 柴胡桂枝干姜汤
- 桂枝二麻黄一汤
- 桂枝二越婢一汤
- 桂枝二越脾一汤
- 桂枝葛根汤葛根
- 桂枝加黄五两汤
- 桂枝龙骨牡蛎汤
- 桂枝麻黄各半汤
- 桂枝人参新加汤
- 桂枝芍药知母汤
- 桂枝生姜枳实汤
- 黄芪桂枝五物汤
- 黄耆桂枝五物汤
- 加味桂枝代粥汤
- 麻黄桂枝各半汤
- 白虎加桂枝人参汤
-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 桂枝加浓朴杏仁汤
- 桂枝去桂加苓术汤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
- 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
-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 桂枝加芍药加大黄汤
-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 桂枝芍药知母甘草汤
- 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
- 黄耆芍药桂枝苦酒汤
- 白虎加桂枝人参芍药汤
-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 桂枝去桂加白术茯苓汤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 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
- 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
- 桂枝附子去桂枝加白术汤
-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 桂枝去芍药加麻附细辛汤
- 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
- 枳实薤白桂枝厚朴括萎汤
- 桂枝当归牡丹皮桃仁枳实汤
-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 桂枝去芍药加牡蛎龙骨救逆汤
-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
- 桂枝加附子当归细辛人参干姜汤
- 桂枝甘草麻黄生姜大枣细辛附子汤
-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