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甘草汤

目录
《退思集类方歌注》茯苓甘草汤
《医方考》茯苓甘草汤
《医方论》茯苓甘草汤
《伤寒括要》茯苓甘草汤
《伤寒论》茯苓甘草汤
《伤寒寻源》茯苓甘草汤
《伤寒杂病论》茯苓甘草汤
《伤寒杂病论》茯苓甘草汤
《医宗金鉴》茯苓甘草汤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茯苓甘草汤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茯苓甘草汤
《伤寒论》茯苓甘草汤
《会约》茯苓甘草汤
方剂功效分类

《退思集类方歌注》茯苓甘草汤

《退思集类方歌注》

伤寒汗出,厥而心下悸,口不渴者。

茯苓 桂枝(各二两) 甘草(炙一两) 生姜(三两) 水四升,煮取二升,分温服。

茯苓甘(汤),泄水(茯苓生姜)扶阳(桂枝甘草)厥悸尝。(水停心下则悸,阳气不布

厥而心

汗出厥

诸家不

为阳

用茯

汤。

之证

则为

使非

引用:《退思集类方歌注》茯苓甘草汤

下载:《退思集类方歌注》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医方考》茯苓甘草汤

《医方考》

茯苓(去皮) 桂枝(炒,各一两) 生姜(三两) 甘草(一两)

伤寒水气乘心,心动悸者,此方主之。

水气乘心而悸者,以水者心火之所畏也,故乘之则为动悸,此饮水过多之所致也。淡可以渗水,故用茯苓;辛可以散饮,故用姜、桂;益土可以制水,故用甘草。又曰∶饮之为悸,甚于他邪,虽有余邪,必先治悸。盖以水停心下,不早治之,浸于肺则为喘为咳,传于胃则为哕为噎,溢于皮肤则为肿,渍于肠间则为利下故也。经曰∶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后治其厥。厥为邪之深者,犹先治水,则夫病浅于厥者可知矣。

引用:《医方考》茯苓甘草汤

下载:《医方考》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医方论》茯苓甘草汤

《医方论》

茯苓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 生姜二两

茯苓宜于独重,以其能渗湿安神也。姜桂性温,开解腠理,能逐水气从毛窍而出,用甘草以补土和中,方法特妙。

引用:《医方论》茯苓甘草汤

下载:《医方论》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伤寒括要》茯苓甘草汤

《伤寒括要》

茯苓 桂枝 甘草 生姜

汗出不渴.此方主之.仲景云.汗出而渴者五苓散.汗出不渴者.茯苓甘草汤.夫渴为太阳传本.故利小便以涤热.不渴为表气虚弱.故与此汤以和卫.

引用:《伤寒括要》茯苓甘草汤

下载:《伤寒括要》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伤寒论》茯苓甘草汤

《伤寒论》

茯苓二两(味甘平) 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甘草一两(炙,味甘平)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

引用:《伤寒论》茯苓甘草汤方

下载:《伤寒论》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伤寒寻源》茯苓甘草汤

《伤寒寻源》

茯苓 桂枝(各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一两)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此即桂枝汤芍药大枣而加茯苓.防水渍入胃而预杜其变也.水停心下因致悸.故主茯苓为治水之主药.甘草桂枝入心以固阳.生姜佐茯苓温中散寒.俾水之停于心下者.得桂姜之辛温而解.而茯苓乃得建利水之功.

五苓散用白术.理脾气以输精.故渴者宜之.此方用桂姜.散水寒而逐饮.故不渴者宜之.

再按此方及五苓散.并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俱相类.五苓散.散太阳之水停.苓桂术甘汤.泄太阴之水.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防少阴之水逆.此方堵阳明之水渍.数方增减.不过一二味.而主治各别.能解此.自不敢孟浪处方矣.

引用:《伤寒寻源》茯苓甘草汤

下载:《伤寒寻源》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伤寒杂病论》茯苓甘草汤

《伤寒杂病论》

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方见上)

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试教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聋无所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此。

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后及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干姜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引用:《伤寒杂病论》茯苓甘草汤方

下载:《伤寒杂病论》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伤寒杂病论》茯苓甘草汤

《伤寒杂病论》

茯苓二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 桂枝二两(去皮)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人参附子汤主之;不差,复以人参干姜汤与之。

引用:《伤寒杂病论》茯苓甘草汤方

下载:《伤寒杂病论》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医宗金鉴》茯苓甘草汤

《医宗金鉴》

茯苓二两桂枝二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一两。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方解】

是方乃仿桂枝、五苓二方之义,小制其法也。有脉浮数汗出之表,故主以桂枝。去大芍药者,因有小便不利之里,恐滞敛而有碍于癃闭也。五苓去、泽、芩者,因不渴不烦,里饮无多,惟小便一利可愈,恐过于燥渗伤阴也。

【集解】

汪琥曰:五苓散、茯苓甘草汤二方,皆太阳标本齐病,表里兼主之剂。何谓标?太阳之经是也。何谓本?膀胱之府是也。经在表,本在里。五苓散,邪已入府表证已微,故方中只用桂枝一味主表,其余四味皆主里之药也。茯苓甘草证,邪犹在经,里证尚少,故方中又用茯苓一味以主里,其余三味皆主表之药也。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注】

伤寒未发热,脉多浮紧,寒盛也。已发热。脉多浮数,热盛也。均宜麻黄汤发汗则愈。若不发汗而误下之,不成逆坏者,必其人里气素实也。故惟见失汗身重之表,误下心悸之里,则不可复发其汗,当待其表里自和,自然汗出而解。所以然者,因失汗表实,误下里虚,尺中脉微,表里未谐,故不即解也。须待其里亦实而与表平,平则和,和则阳津阴液自相和谐,所以便自汗出而愈也。使里实之法,即下条用小建中汤法也。

【集注】

喻昌曰:此亦先建中而后发汗之变法。要知仲景云:尺脉微者,不可发汗。又云:尺微者,不可下。无非相人津液之奥旨,所以误下之,脉虽浮数不改,亟宜发汗者,亦必当谛其尺脉,不可率意径情有如此者。

张璐曰:误下身重心悸,纵脉仍浮数,亦不可复发其汗。设尺脉微,为里阴素虚,尤宜戒也。脉浮而数,热邪已甚,将欲作汗,今误下之,故身重心悸,当与小建中和其津液,汗出而愈。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注】

伤寒二、三日,未经汗下,即心悸而烦,必其人中气素虚,虽有表证,亦不可汗之。

盖心悸阳已微,心烦阴已弱,故以小建中汤先建其中,兼调荣卫也。

【集注】

王肯堂曰: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伤寒脉胘细,属少阳,不可汗,汗之则谵语胃不和则烦而悸。大抵先烦而后悸者是热,先悸而后烦者是虚,治病必求其本者此也。

程应旄曰:可见阳去入阴,必有其先兆,善治者,急宜杜之于未萌,心中悸而烦,则里气虚而阳为阴袭,建中汤补虚和里,保定中州,以资气血为主。虽悸与烦,皆小柴胡汤中兼见之证,而得之二三日,里证未必即具,小柴胡汤非所宜也。

魏荔彤曰:建中者治其本也。与建中后,除审其在表,则仍当发汗,以中州既建,虽发汗阳亦不致亡矣。审其传里,则应下之,以中州既建,虽下阳亦不致陷矣。所谓急则从标,而缓则从本也。

引用:《医宗金鉴》茯苓甘草汤方

下载:《医宗金鉴》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茯苓甘草汤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茯苓 炙草 桂枝 生姜

汗出不渴,表阳虚也。汗出而渴,表虚兼里湿盛也。汗出不渴,虽属表虚,亦有里湿,茯苓泄湿,生姜炙草温中,桂枝实表以止汗出也。燥渴为阳实,湿渴为阳虚。湿阻相火不能下降,相火灼,故渴。

引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茯苓甘草汤

下载:《圆运动的古中医学》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茯苓甘草汤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厥而心悸,悸乃心下有水,宜先用茯苓炙草以去水,然后可用温药以治厥。不先治水而用温药以治厥,温药将水蒸入胃中,必作利也。

引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茯苓甘草汤

下载:《圆运动的古中医学》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拼音索引:f
资助中医宝典
方剂功效分类

茯苓甘草汤

方剂功效分类

甘草汤

方剂功效分类

方剂功效分类

茯苓

方剂功效分类

甘草

方剂功效分类

相关方剂

方剂功效分类

方剂主治

相关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