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陈汤
- 目录
-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二陈汤
- 《仁术便览》二陈汤
- 《删补名医方论》二陈汤
- 《时方歌括》二陈汤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二陈汤
- 《汤头歌诀》二陈汤
- 《医方考》二陈汤
- 《医方考》二陈汤
- 《医方考》二陈汤
- 《医方论》二陈汤
- 《时病论歌括新编》二陈汤
- 《瘴疟指南》二陈汤
- 《目经大成》二陈汤
- 《重楼玉钥》二陈汤
- 《外科理例》二陈汤
- 《外科全生集》二陈汤
- 《冯氏锦囊秘录》二陈汤
- 《医述》二陈汤
- 《医宗金鉴》二陈汤
- 《医学心悟》二陈汤
- 《医学心悟》二陈汤
- 《张氏医通》二陈汤
-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二陈汤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二陈汤
- 《万病回春》二陈汤
- 《万病回春》二陈汤
- 《诚书》二陈汤
- 《普济方》二陈汤
- 《局方》二陈汤
- 《嵩崖尊生》二陈汤
- 《回春》二陈汤
- 《疮疡经验全书》二陈汤
- 《回春》二陈汤
- 《回春》二陈汤
- 《古今医彻》二陈汤
- 《外科全生集》二陈汤
- 《回春》二陈汤
- 《种痘新书》二陈汤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二陈汤

此药性平,寒热通用。
陈皮,半夏(姜汁泡七次),白茯苓、甘草。生姜三片引,水一盅前服。若呕吐加白术、煨干姜,此二味呕吐必用之药也。挟热而吐者,加煨干姜、炒黄连。如伤食加神曲。炒麦芽,砂仁、香附子,山楂。此五味消导必用之药。
祖传治呕吐,只用胃苓丸,煨干姜煎汤吞治之,不问寒热。
凡吐不止,服药无效加烦闷者,不治,吐不止,目上窜。头后仰者,不治。
西江 月呕吐病原不一,治者要辨根由,呕则声物一时有,有物无声曰吐。更有有声无物,此名哕而干呕,又当辨症药分投,有甚难为措手。
冷吐乳食不化,腹胀喘急无时,面白眼慢气多吁,吐有夹食清水。此因风寒入胃,或食生冷伤亏。抑伤宿乳胃中虚,不纳乳食吐出。
热吐唇红面赤,乳食入而虽消,吐物黄色遍身烧,大热渴多烦躁。此因暑气在胃,或食热物煎熬,胃气因热不和调,气逆遂成吐了。
积吐如何分晓,眼胞浮面微黄,足冷肚热异寻常。昼轻夜重魔瘴。宿冷滞在脾胃,故吐黄酸水浆,或吐酸馊气难当(22),此伤宿食形状。
小儿伤乳吐者,形症更要消详,乳才哺后吐浪荡,或少停而吐止。此因乳食无度,脾气弱不能当,速将空乳令儿尝,乳节吐止为上。
吐症既分明白,治法犹贵精微,冷吐理中汤最宜,热吐五苓去桂。积吐九转灵应,下后积术调之,伤乳而吐药方奇,三棱散子为最。
呕吐乳食不纳,任是汤药难尝,此谓阴盛隔孤阳,时医却无主张。参术煨姜熟附,乌梅童便尤良,猪胆同入慢消详,此法应如影响。
吐呕诸药不纳。我有绝胜奇方,定吐饮子妙非常。半夏官桂二样,生姜独宜多取,甘草少用为良,根据方制造水煎尝,仍用生姜为上。
一等蛔虫吐出,此为蛔多厥阴,乌梅丸子效如神,一服蛔安吐定。又有咳而吐者,化痰顺气须明,如常呕吐只胃苓,汤用生姜作引。
呕吐不止之症,分明说与医人,如服正药俱无灵,更加烦躁乱闷。呕吐只是不止;目睛上窜须危,头往上仰魄如飞,只好安排后事。
再附恶心一症,有痰有热有虚,三症生姜通用之。药宜随症区处。若是胃中有热,二陈加上苓连,姜汁炒过共同煎,各用一钱最验。
《仁术便览》二陈汤

此治痰之要药也,上中下一身之痰,通治。
水一钟半,生姜三大片,煎服。痰清属寒倍半夏。食积痰加神曲、麦芽、山楂。湿痰四肢倦怠软弱加白术、苍术。风痰加南星、白附子、片芩。中气不足加参、术。火动其痰眩晕嘈杂加山栀、芩、连。内伤挟痰加参、 、白术,用姜汁传送。虚甚加竹沥,脾虚者宜清中气,以运痰降火加白术、升麻提起,痰在胁下加白芥子以行之,痰在四肢加竹沥,痰在皮里膜外加白芥子、姜汁、竹沥以导之,气实者用荆沥。
一方 治老痰,热痰,食积痰,气郁痞闷生痰,皆治之。
陈皮 海石(各一两) 半夏(姜汁炒,一两) 栝蒌仁(炒,二两) 香附(童便浸炒,一两五钱) 五倍子(五钱) 山栀(炒,一两) 片芩(二两) 黄连(姜炒,一两)苍术(二两) 贝母(去心,一两) 山楂肉(一两) 麦牙面(一两) 枳实(炒,七钱)风化硝(五钱) 白术(炒,一两半) 茯苓(一两)
上为末,姜汁糊丸梧子大。每五十丸,温水下。
引用:《仁术便览》二陈汤
《删补名医方论》二陈汤

半夏(制,三钱) 茯苓(三钱) 陈皮(去白,二钱) 甘草(一钱)
上四味,加姜三片,水煎服。
【集注】李中梓曰∶肥人多湿,湿挟热而生痰,火载气而逆上,半夏之辛,利二便而去湿。陈皮之辛,通三焦而理气。茯苓佐半夏,共成燥湿之功。甘草佐陈皮,同致调和之力。成无己曰∶半夏行水气而润肾燥。经曰∶辛以润之是也。行水则土自燥,非半夏之性燥也。或曰∶有痰而渴,宜去半夏代以贝母。吴琨曰∶渴而喜饮,小便利者易之。不能饮水,小便不利,虽渴宜半夏也,此湿为本,热为标,所谓湿极而兼胜已之化,非真象也。又东南之人,湿热生痰,故朱震亨主之加枳实、砂仁,名枳实二陈汤,其性较急也,先哲云∶二陈为治痰之妙剂,其于上下、左右无所不宜,然只能治实痰之标,不能治虚痰之本。虚痰之本在脾胃,治者详之。
引用:《删补名医方论》二陈汤
《时方歌括》二陈汤

治肥盛之人.湿痰为患.痰喘胀满.
二陈汤用夏和陈.益以茯苓甘草臣.(半夏二钱.陈皮一钱.茯苓三钱炙.甘草八分.加姜
陈修园曰.此方为祛痰之通剂也.痰之本.水也.茯苓制水以治其本.痰之动.湿也.茯苓渗湿以镇其动.方中只此一味.是治痰正药.其余半夏降逆.陈皮顺气.甘草调中.皆取之以为茯苓之佐使耳.故仲景书.凡痰多者俱加茯苓.呕者.俱加半夏.古圣不易之法也.今人不穷古训.以半夏为祛痰之专品.仿稀涎散之法.制以明矾.致降逆之品.反为涌吐.堪发一叹.以此方为三阳解表之剂.服之留邪生热.至死不悟.余于真方桂枝汤下已详言之.兹不复赘.
引用:《时方歌括》二陈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二陈汤

《汤头歌诀》二陈汤

(《局方》)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半夏(姜制)二钱,陈皮(去白)、茯苓各一钱,甘草五分,加姜煎。〕利气调中兼去湿,一切痰饮此为珍。(陈皮利气,甘草和中,苓、夏除湿,气顺湿除,痰饮自散。)导痰汤内加星枳,顽痰胶固力能驯。(加胆星以助半夏,加枳实以成冲墙倒壁之功。)若加竹茹与枳实,汤名温胆可宁神。(二陈汤加竹茹、枳实,名温胆汤,治胆虚不眠。)润下丸(丹溪)仅陈皮草,利气祛痰妙绝伦。〔陈皮(去白)八两,盐五两(水浸洗),甘草二两,蜜炙,蒸饼糊丸,姜汤下,或将陈皮盐水煮晒,同甘草为末,名二肾散,不可多服,
引用:《汤头歌诀》二陈汤
《医方考》二陈汤

半夏(姜制)、陈皮(去白)、白茯苓(去皮,各等分)、甘草(炙,减半)
风盛痰壅,既用稀涎等药开其气道,续以此方主之。
风干于脾则痰壅,然痰之生,本于湿,半夏所以燥湿也,茯苓所以渗湿也,湿去则痰无由以生;痰之为患,本于脾虚气滞,甘草所以补脾也,陈皮所以利气也,补脾利气,则土又足以制湿,而痰且无壅滞矣。此二陈之旨也。名曰二陈,以橘、半二物贵乎陈久耳。正考见痰门。
引用:《医方考》二陈汤
《医方考》二陈汤

半夏(姜制) 陈皮 茯苓(各一钱半) 甘草(七分半,炙)
脾弱不能制湿,内生积饮者,此方主之。
水谷入胃,无非湿也。脾土旺,则能运化水谷,上归于肺,下达膀胱,无湿气可留也,惟夫脾弱不能制湿,则积而为痰饮。半夏之辛能燥湿,茯苓之淡能渗湿,甘草之甘能健脾,陈皮之辛能利气。脾健则足以制湿,气利则积饮能行。东南之人,多有湿饮之疾,故丹溪恒主之。其曰加升提之剂者,亦清气升而浊气自降之谓。
引用:《医方考》二陈汤
《医方考》二陈汤

半夏(制) 陈皮(去白) 茯苓(去皮,各一钱五分) 甘草(炙,七分)
湿痰为患,此方主之。
湿痰者,痰之原生于湿也。水饮入胃,无非湿化,脾弱不能克制,停于膈间,中、下二焦之气熏蒸稠粘,稀则曰饮,稠则曰痰,痰生于湿,故曰湿痰也。是方也,半夏辛热能燥湿,茯苓甘淡能渗湿,湿去则痰无由以生,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陈皮辛温能利气,甘草甘平能益脾,益脾则土足以制湿,利气则痰无能留滞,益脾治其本,利气治其标也。又曰∶有痰而渴,半夏非宜,宜去半夏之燥,而易贝母、栝蒌之润。余曰∶尤有诀焉,渴而喜饮水者,宜易之;渴而不能饮水者,虽渴犹宜半夏也。此湿为本,热为标,故见口渴,所谓湿极而兼胜已之化,实非真象也,惟明者知之。气弱加人参、白术,名六君子汤。
引用:《医方考》二陈汤
《医方论》二陈汤

半夏(姜制)二钱 陈皮(去白) 茯苓一钱 甘草五分
加姜煎。
痰之为病最烈,痰之为病亦最多。积湿与郁火二者为生痰之大源。其余或因风,或因寒,或因气,或因食,变怪百出,随感而生,难可枚举。治痰大法,湿则宜燥,火则宜清,风则宜散,寒则宜温,气则宜顺,食则宜消。二陈汤为治痰之主药,以其有化痰理气、运脾和胃之功也。学人随症加减,因病而施,则用之不穷矣。
引用:《医方论》二陈汤
《时病论歌括新编》二陈汤

引用:《时病论歌括新编》二陈汤
《瘴疟指南》二陈汤

治瘴病术术欲吐不吐.及呕而膨胀.又治证候未分.用此服之待其明白见证.方用对证药.
陈皮(五两) 半夏(五两汤泡七次) 茯苓(一两去皮) 甘草(一两)
上 散.每服五钱.姜七片.乌梅一个.水煎温服.不拘时候.
谚云无痰不成疟.故瘴病当以治痰为主.痰生于湿.由脾土不能制湿而成.是方用半夏辛温能燥湿.茯苓甘淡能渗湿.湿去则痰不生.陈皮辛温能和气.甘草甘平能益脾.则土足以制湿.和气则痰不能留滞.名曰二陈者.以半夏陈皮二药宜陈用之为君.故名之.此方治瘴.首尾俱可用温中固下之药.恐其太峻.加入此方.含用则少缓.
引用:《瘴疟指南》二陈汤
《目经大成》二陈汤

半夏陈 橘皮陈 茯苓 甘草
一切痰饮为病,咳嗽胀满,呕吐恶心,头眩心悸,此方主之。
痰虽本乎水,成乎火,结乎气,相见乎湿,稠浊为痰为热,清稀为饮为寒,皆由脾惫,不能运化食物,腐气留中,偏传经脉而成病。故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心则悸,在胁则胀,在背则冷。初起发热头痛,类外感表证;久则潮热夜重,类阴火内伤;走注支节疼痛,又类风症。但肌色如故,脉滑不匀为异。是故痰以湿生,半夏之辛热能燥湿,茯苓之甘淡能渗湿,湿去痰乃消。痰从气结,橘皮之辛温以利气,甘草之甘平以和气,气治疾徐瘥。
加生姜、黄连,曰加味二陈。治嘈杂不快,睑赤胜烂而痒。加当归、地黄、曰金水六君。治肺肾虚寒,水泛为痰。
诗曰∶二陈谓橘夏,苓草无妨新,金水六君内,归地亦云云。
引用:《目经大成》二陈汤
《重楼玉钥》二陈汤

引用:《重楼玉钥》二陈汤
《外科理例》二陈汤
《外科全生集》二陈汤
《冯氏锦囊秘录》二陈汤

半夏 白茯苓 甘草 橘红 用姜水煎。
此方半夏豁痰燥湿,橘红消痰利气,茯苓降气渗湿,甘草补脾和中。补脾则不生湿,燥湿渗湿则不生痰,利气降气则痰消解,治痰之圣药也。有嫌半夏性燥,代以他药,失其旨矣。如热痰加芩连;寒痰加姜桂;湿痰加苍白二术;食积痰加曲 、山楂;风痰加南星;燥痰加栝蒌、青黛;郁瘀加枳壳、香附;老痰加海石、朴硝,合宜之妙尽矣。
引用:《冯氏锦囊秘录》二陈汤
《医述》二陈汤
《医宗金鉴》二陈汤

治肥盛之人,湿痰为患,喘嗽胀满。
半夏(制)三钱 茯苓三钱 陈皮(去白)二钱 甘草一钱,右四味,加姜三片,水煎服。
【集注】李中梓曰:肥人多湿,湿挟热而生痰,火载气而逆上。半夏之辛,利二便而去湿。陈皮之辛,通三焦而理气。茯苓佐半夏,共成燥湿之功。甘草佐陈皮,同致调和之力。成无己曰:半夏行水气而润肾燥。经曰:辛以润之是也。行水则土自燥,非半夏之性燥也。或曰:有痰而渴,宜去半夏代以贝母。吴琨曰:渴而喜饮,小便利者易之。不能饮水,小便不利,虽渴宜半夏也。此湿为本,热为标,所谓湿极而兼胜己之化,非真象也。又东南之人,湿热生痰,故朱震亨主之加枳实,砂仁,名枳实二陈汤,其性较急也。先哲云:二陈为治痰之妙剂,其于上,下,左,右无所不宜,然只能治实痰之标,不能治虚痰之本。虚痰之本在脾胃,治者详之。
引用:《医宗金鉴》二陈汤
《医学心悟》二陈汤
《医学心悟》二陈汤
《张氏医通》二陈汤

治脾胃痰湿。
半夏(姜制。二钱半) 茯苓(钱半) 陈皮(略去白。一钱) 甘草(炙。一钱) 生姜(三片) 乌梅肉(半个)
上六味。水煎。空心温服。 燥痰。减半夏、生姜加麦门冬、竹沥。郁痰干咳。去半夏。用蜜煎姜。加川贝母。火痰。加黄连、竹茹。老痰。加蛤粉、海石。 按此方本内经半夏汤及金匮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方而立。加甘草安胃。橘皮行气。乌梅收津。生姜豁痰。乃理脾胃。治痰湿之专剂也。其灵枢半夏汤。见不得卧门。
小半夏汤(金匮又名生姜半夏汤) 治痰积膈上。咳嗽呕哕。
二陈汤去陈皮、甘草、茯苓、乌梅。用半夏一两(炮。去涎水) 生姜汁半合。
千金半夏汤 治胆腑实热。
二陈汤去陈皮、甘草、乌梅。生姜易宿姜。加黄芩、生地黄、秫米、远志、酸枣仁。以流水煎秫米。去滓。煎服。
二陈汤去陈皮、甘草、乌梅。用半夏一两。生姜汁半合。茯苓三钱。
二陈汤去陈皮、甘草、茯苓、乌梅。加人参三钱。以水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温服。 千金有橘皮。治气满腹胀。又。千金大半夏汤本方更加附子、当归、桂心、蜀椒、浓朴、枳实、茯苓、甘草、大枣。治胃中虚冷。腹满气塞。
二陈汤去茯苓、陈皮、甘草、乌梅、生姜。加干姜、等分为散。取方寸匕。浆水煎服。
二陈汤去半夏、茯苓、甘草、乌梅。用橘皮四钱。生姜一两。
橘皮半夏汤 治积气痰痞。饮食呕吐不止。
二陈汤去茯苓、甘草、乌梅。用半夏、橘皮各半两。生姜汁半合。
二陈汤去半夏、茯苓、甘草、乌梅。用橘皮一两。生姜半两。加枳实三钱。
橘皮竹茹汤(金匮) 治胃虚哕逆。
二陈汤去半夏、茯苓、乌梅。用橘皮三钱。甘草一钱。生姜半两。加竹茹三钱。人参一钱。大枣三枚。
半夏浓朴汤(金匮。即四七汤) 治气结成疾。状如破絮。或如梅核。结在咽喉。咯不出。咽不下。中脘痞满。气郁不舒。恶心呕逆。一切郁证初起属实者。
指迷茯苓丸 治中脘留伏痰饮。臂痛难举。手足不能转移。背上凛凛恶寒。
二陈汤去陈皮、甘草、乌梅。本方用半夏曲二两。茯苓一两。加枳壳、风化硝各半两。姜汁调。神曲糊丸。梧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空心淡姜汤下。
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玉函) 治胃虚呕逆。痞满不食。二陈汤去茯苓、陈皮、乌梅。加人参、浓朴。
二术二陈汤 治脾虚痰食不运。
二陈汤加生白术、(姜汗拌晒。) 茅术。(麻油拌炒。)
导痰汤 治湿痰内外壅盛。
二陈汤加南星、枳实。
加味导痰汤 治湿热痰饮。眩晕痰窒。
导痰汤加人参、白术、黄芩、黄连、栝蒌霜、桔梗、大枣、竹沥、姜汁。
导痰汤加羌活、防风、白术、姜汁、竹沥。
导痰汤加菖蒲、人参、竹茹。
温胆汤(千金) 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多汗不寐。短气乏力。皆由寒涎沃胆所致。
二陈汤用橘红。加枳实、竹茹、红枣。
温胆汤去竹茹、红枣。加人参、柴胡。
十味温胆汤 治寒涎沃胆。胆寒肝热。心悸不眠。短气恶心。耳鸣目眩。四肢浮肿。
温胆汤去竹茹加人参、熟地、枣仁、远志、五味子。胆之不温。由于胃热不清。停蓄痰涎。沃于清净之府。所以阳气不能条畅。而失温和之性。故用二陈之辛温以温胆涤涎。涎聚则脾郁。故加枳实、竹茹以化胃热也。若寒热呕逆。胃气不振也。去枳实之消克。红枣之滞胃。加柴胡以疏肝。人参以扶胃。乃六君子之变法也。更加熟地、枣仁、远志、五味。又为归脾汤法派耳。
消暑丸(局方) 治肥人伤暑。眩晕呕逆。
二陈汤去陈皮。用醋炒半夏二倍。生姜自然汁为丸。酸浆水或乌梅汤、淡醋汤下七八十丸。
千缗汤 治风痰喘急脉证俱实者。
二陈汤去茯苓、橘皮、乌梅。本方用半夏七枚。甘草一寸。生姜指大切。加皂荚(去皮弦子。酥炙。)净末半两。水煎温服。一方。无甘草。但用半夏一两。皂荚末半两。生姜七片。同入纱袋中。以手揉取清汁。作三服。
温中丸 治黄胖面肿足胀。是脾虚不前健运。虽有积聚。不可下之。
二陈汤本方橘、半、茯苓各一两。炙甘草五钱。加黄连、香附、苦参、针砂(醋 。锈过。)各五钱。白术二两。神曲一两。醋水各半泛丸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用白术六钱。陈皮一钱。生姜三片煎汤送下。虚。加人参一钱。病轻者。服此药六七两。小便即长。病甚者。服一斤。小便始长。积聚去净。然后六君子之类调补之。

-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二陈汤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二陈汤
- 《万病回春》二陈汤
- 《万病回春》二陈汤
- 《诚书》二陈汤
- 《普济方》二陈汤
- 《局方》二陈汤
- 《嵩崖尊生》二陈汤
- 《回春》二陈汤
- 《疮疡经验全书》二陈汤
- 《回春》二陈汤
- 《回春》二陈汤
- 《古今医彻》二陈汤
- 《外科全生集》二陈汤
- 《回春》二陈汤
- 《种痘新书》二陈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