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苏饮
- 目录
-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参苏饮
- 《妇人大全良方》参苏饮
- 《妇人大全良方》参苏饮
- 《仁术便览》参苏饮
- 《仁术便览》参苏饮
- 《仁术便览》参苏饮
- 《仁术便览》参苏饮
- 《仁术便览》参苏饮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参苏饮
- 《删补名医方论》参苏饮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苏饮
- 《汤头歌诀》参苏饮
- 《医方考》参苏饮
- 《医方论》参苏饮
- 《时病论歌括新编》参苏饮
- 《瘴疟指南》参苏饮
- 《目经大成》参苏饮
- 《外科理例》参苏饮
- 《冯氏锦囊秘录》参苏饮
- 《冯氏锦囊秘录》参苏饮
- 《冯氏锦囊秘录》参苏饮
- 《医宗金鉴》参苏饮
- 《奇效良方》参苏饮
-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苏饮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苏饮
- 《妇人大全良方》参苏饮
- 《医方考》参苏饮
- 《幼科发挥·附方》参苏饮
- 《痘疹心法》参苏饮
- 《片玉痘疹》参苏饮
- 《古今医鉴》参苏饮
- 《医便》参苏饮
- 《摄生众妙方》参苏饮
- 《胎产秘书》参苏饮
- 《妇人良方》参苏饮
-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参苏饮
-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参苏饮
- 《三因》参苏饮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参苏饮
《妇人大全良方》参苏饮

治痰饮停积胸中,中脘闭塞,呕吐痰涎,眩晕嘈烦,忪悸哕逆;及痰气中人,停留关节,手足 曳,口眼 斜,半身不遂,食已即呕,头疼发热,状如伤寒。
引用:《妇人大全良方》参苏饮
《妇人大全良方》参苏饮

引用:《妇人大全良方》参苏饮
《仁术便览》参苏饮
《仁术便览》参苏饮
《仁术便览》参苏饮

治时气瘟疫,两感风寒,小儿 疹未出,疑似之间,尤可服,最稳当。
人参 紫苏 前胡 半夏 葛根 茯苓 桔梗 枳壳 陈皮 甘草(各等分) 若咳嗽加桑白皮、杏仁。头痛加川芎。气盛者去人参。
上水二盏,姜三片,葱一枝煎服。
引用:《仁术便览》参苏饮
《仁术便览》参苏饮
《仁术便览》参苏饮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参苏饮

《删补名医方论》参苏饮

治感冒风寒,头痛发热,憎寒咳嗽,涕唾稠粘,胸膈满闷,脉弱无汗。
人参(八分) 苏叶(八分) 干葛(八分) 前胡(八分) 陈皮(八分) 枳壳(八分)茯苓(八分) 半夏(八分) 桔梗(五分) 木香(五分) 甘草(五分) 生姜(五片) 大枣(一枚)
上水煎,热服取汗。
【注】风寒感冒太阳则传经,以太阳主表,故用麻、桂二方,发营卫之汗也。若感太阴则不传经,以太阴主肺,故用此汤外散皮毛,内宣肺气也。盖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君人参以补之。皮毛者,肺之合也,肺受风寒,皮毛先病,故有头痛无汗,发热憎寒之表,以苏叶、葛根、前胡为臣以散之。肺一受邪,胸中化浊,故用枳、桔、二陈以清之,则咳嗽、涕唾稠粘、胸膈满闷之证除矣。加木香以宣诸里气,加姜、枣以调诸表气,斯则表里之气和,和则解也。以本方去人参加川芎,以前胡易柴胡,名芎苏饮。治气实有火者,头痛甚亦加之。喘嗽者,加杏仁以降气,桑皮以泻肺。合四物名茯苓补心汤,治气血两虚,及新产之后虚损吐血,感冒伤风咳嗽,最相宜也。
引用:《删补名医方论》参苏饮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苏饮

《汤头歌诀》参苏饮

(元戎)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宜。干葛木香甘桔茯,内伤外感此方推。〔人参、紫苏、前胡、半夏(姜制)、干葛、茯苓各七钱半,陈皮、枳壳(麸炒)、桔梗、木香、甘草各二钱,每服二钱,加姜、枣煎。治外感内伤,发热头痛,呕逆咳嗽,痰眩风泻。外感重者,去枣加葱白。苏、葛、前胡解表,参、芩、甘草补中,陈皮、木香行气破滞,半夏、枳、桔利膈祛痰。〕参前若去芎柴入,饮号芎苏治不瘥。(去人参、前胡,加川芎、柴胡,名芎苏饮,不服参者宜之。)香苏饮(《局方》)仅陈皮草,感伤内外亦堪施。〔香附(炒)、紫苏各二钱,陈皮(
引用:《汤头歌诀》参苏饮
《医方考》参苏饮

人参(去芦) 紫苏 半夏(制) 陈皮(去白) 茯苓(去皮) 木香 枳壳(炒) 干葛前胡(去芦) 桔梗 甘草(各五钱)
劳倦感冒,妊娠感冒,并宜此方主之。
感冒宜解表,故用紫苏、干葛、前胡;劳倦、妊娠宜补里,故用人参、茯苓、甘草。乃木香、半夏、枳壳、桔梗、陈皮,所以和利表里之气,气和则神和,神和则无病矣。
引用:《医方考》参苏饮
《医方论》参苏饮

引用:《医方论》参苏饮
《时病论歌括新编》参苏饮

引用:《时病论歌括新编》参苏饮
《瘴疟指南》参苏饮

人参 苏叶 前胡 干葛 半夏(各二钱) 茯苓 陈皮 桔梗 甘草 枳壳(各五钱)
姜七片.枣一枚.水煎服.不拘时.如头痛.目疼.
加川芎.闻之阳气恒泄之地.得疾者.虽身热亦多内寒.正经所谓.言热未已.寒病复始.又王叔和云.有热不可太攻之.热去则寒起是也.所以瘴疾热多卑热者.摄生方.卫生方.皆以病深而难治.参苏有不当服者.且如脉虚内弱烦躁而热.卫生方治以冷汤生姜附子汤甚效.余于湟川得周医云.近日三五证.热甚大.用附子干姜入麝香少许.汲水调下.心间如觉顿凉.即觉愈.未尝再服.
引用:《瘴疟指南》参苏饮
《目经大成》参苏饮

仍即枳桔二陈加参、苏、前胡、木香、干葛。
外感内伤,发热头痛,呕逆泄泻,痰塞咳嗽,眩晕嘈烦,此方主之。
发热头痛,外感也。余症内伤也。外感宜解表,故用葛、苏、前胡。内伤宜补中,故用参、苓、术、草。其木香、枳、橘、枯梗、半夏,辛苦燥湿,清芬行滞,既足正乖异之气,又以破痰饮之积,是大有助于前药也。元戎谓此方治一切发热皆效,或然。谓更入四物名茯苓补心汤,尤能治虚热及吐衄便血,言过其实。
诗曰∶参苏饮药是橘皮,甘草前胡枳桔俱,苓葛木香陈半夏,内伤外感用无虞。参前木去芎柴入,饮号芎苏治亦如。香苏散反广橘草,六经无症暂施之。
引用:《目经大成》参苏饮
《外科理例》参苏饮
《冯氏锦囊秘录》参苏饮
《冯氏锦囊秘录》参苏饮

引用:《冯氏锦囊秘录》参苏饮
《冯氏锦囊秘录》参苏饮

治外感内伤,发热头痛,呕逆咳嗽,痰塞中焦,眩晕泄泻。
人参 紫苏 干葛 前胡 半夏(姜汁炒) 茯苓 陈皮 甘草 枳壳(麸炒)
桔梗 木香 加姜枣煎。外感多者去枣加葱白;肺中有火去人参加杏仁、桑白皮;泄泻加白术、扁豆;咳嗽甚者去木香、人参。
此手足太阴药也。风寒宜解表,故用苏葛前胡;劳伤宜补中,故用参苓;甘草、橘半除痰止咳;枳桔利膈宽肠;木香行气破滞,使内外俱和,则邪散矣。
见伤寒门。
引用:《冯氏锦囊秘录》参苏饮
《医宗金鉴》参苏饮

治感冒风寒,头痛发热,憎寒咳嗽,涕唾稠粘,胸膈满闷,脉弱无汗。
人参八分 苏叶八分 干葛八分 前胡八分 陈皮八分 枳壳八分 茯苓八分 半夏八分 桔梗五分 木香五分 甘草五分 生姜五片 大枣一枚 ,右水煎,热服取汗。
【注】风寒感冒太阳则传经,以太阳主表,故用麻,桂二方,发营卫之汗也。若感太阴则不传经,以太阴主肺,故用此汤外散皮毛,内宣肺气也。盖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君人参以补之。皮毛者,肺之合也,肺受风寒,皮毛先病,故有头痛无汗,发热憎寒之表,以苏叶,葛根,前胡为臣以散之。肺一受邪,胸中化浊,故用枳,桔,二陈以清之,则咳嗽,涕唾稠粘,胸膈满闷之证除矣。加木香宣诸里气。加姜,枣以调诸表气。斯则表里之气和,和则解也。以本方去人参加川芎,以前胡易柴胡,名芎苏饮。治气实有火者,头痛甚亦加之。喘嗽者,加杏仁以降气,加桑皮以泻肺。合四物名茯苓补心汤,治气血两虚,及新产之后,虚损吐血,感冒伤风咳嗽,最相宜也。
引用:《医宗金鉴》参苏饮

- 《奇效良方》参苏饮
-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苏饮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苏饮
- 《妇人大全良方》参苏饮
- 《医方考》参苏饮
- 《幼科发挥·附方》参苏饮
- 《痘疹心法》参苏饮
- 《片玉痘疹》参苏饮
- 《古今医鉴》参苏饮
- 《医便》参苏饮
- 《摄生众妙方》参苏饮
- 《胎产秘书》参苏饮
- 《妇人良方》参苏饮
-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参苏饮
-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参苏饮
- 《三因》参苏饮
参苏饮
苏
- 苏
- 鸡苏
- 假苏
- 落苏
- 南苏
- 雀苏
- 水苏
- 苏梗
- 苏合
- 苏木
- 苏叶
- 苏枝
- 苏子
- 紫苏
- 槟苏散
- 参苏茶
- 干苏叶
- 更苏膏
- 归苏茶
- 鸡苏散
- 鸡苏丸
- 假苏散
- 姜苏饮
- 来苏散
- 梅苏丸
- 青苏茶
- 麝苏膏
- 苏方木
- 苏枋木
- 苏感丸
- 苏合丸
- 苏合香
- 苏合油
- 苏解散
- 苏麻粥
- 苏蜜煎
- 苏木汤
- 苏前汤
- 苏羌饮
- 苏汤煎
- 苏子煎
- 苏子酒
- 屠苏草
- 屠苏酒
- 香苏茶
- 香苏散
- 香苏汤
- 香苏饮
- 杏苏散
- 杏苏饮
- 芎苏散
- 芎苏饮
- 紫苏茶
- 紫苏膏
- 紫苏梗
- 紫苏煎
- 紫苏散
- 紫苏汤
- 紫苏叶
- 紫苏饮
- 紫苏粥
- 苏合香丸
- 芎苏散紫
- 紫苏梗叶
- 紫苏姜茶
- 紫苏子散
- 紫苏子汤
- 紫苏子丸
- 紫苏子粥
- 冰糖梅苏饮
- 二味苏参饮
- 分气紫苏饮
- 茯苓苏子丸
- 加味香苏散
- 加味芎苏饮
- 姜糖苏叶饮
- 可保立苏汤
- 龙脑鸡苏丸
- 麻仁苏子粥
- 神授香苏散
- 十味参苏散
- 苏沉九宝汤
- 苏沉丸宝汤
- 苏葶定喘丸
- 苏子降气汤
- 苏子龙肝粥
- 紫苏安子茶
- 紫苏解郁茶
- 紫苏麻仁粥
- 紫苏通利茶
- 紫苏香梗茶
- 麝香苏合香丸
- 续命汤加紫苏陈皮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