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

目录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补中益气汤
《仁术便览》补中益气汤
《仁术便览》补中益气汤
《删补名医方论》补中益气汤
《时方歌括》补中益气汤
《汤头歌诀》补中益气汤
《医方考》补中益气汤
《医方考》补中益气汤
《医方考》补中益气汤
《医方考》补中益气汤
《医方论》补中益气汤
《内外伤辨》补中益气汤
《脾胃论》补中益气汤
《时病论歌括新编》补中益气汤
《虚损启微》补中益气汤
《瘴疟指南》补中益气汤
《目经大成》补中益气汤
《救伤秘旨》补中益气汤
《外科理例》补中益气汤
《正体类要》补中益气汤
《冯氏锦囊秘录》补中益气汤
《增订叶评伤暑全书》补中益气汤
《周慎斋遗书》补中益气汤
《饮膳正要》补中益气汤
《医述》补中益气汤
《医宗金鉴》补中益气汤
《医学心悟》补中益气汤
《脾胃论》补中益气汤
《梅氏验方新编》补中益气汤
《片玉痘疹》补中益气汤
《外科正宗》补中益气汤
《回春》补中益气汤
《痘疹全书》补中益气汤
《种痘新书》补中益气汤
《杏苑》补中益气汤
《喉科种福》补中益气汤
《幼科金针》补中益气汤
《幼幼集成》补中益气汤
《傅青主女科·产后编》补中益气汤
《胎产指南》补中益气汤
《一盘珠》补中益气汤
《嵩屋尊生》补中益气汤
《活幼心法》补中益气汤
《内外伤辨》补中益气汤
《普济方》补中益气汤
《片玉痘疹》补中益气汤
《幼幼集成》补中益气汤
《丹溪心法》补中益气汤
方剂功效分类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补中益气汤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此补中气不足之圣药也。

黄祗、人参甘草柴胡升麻白术当归陈皮,水煎,引。有汗用白无汗苍术,治疟加青皮

引用:《万氏秘传片玉心书》补中益气汤

下载:《万氏秘传片玉心书》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仁术便览》补中益气汤

《仁术便览》

芍药黄连各一钱,治内伤心下痞,瞀闷者。如痞腹胀,加枳实三分,姜朴七分,木香砂仁各三分。见内伤门。

引用:《仁术便览》补中益气汤

下载:《仁术便览》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仁术便览》补中益气汤

《仁术便览》

治形神劳役,或饮食失节,劳倦虚损身热而烦,脉洪大而虚,头痛恶寒,而渴,自汗无力,气高而喘。

黄 (一钱半) 人参 甘(各一钱) 白术 归身 柴胡 升麻 陈皮(各五分) 渴加葛根

上作一服,午前,稍热服。

一方 加黄柏三分 红花三分

引用:《仁术便览》补中益气汤

下载:《仁术便览》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删补名医方论》补中益气汤

《删补名医方论》

治阴虚内热,头痛口渴,表热自汗,不任风寒,脉洪大,心烦不安四肢困倦,懒于言语,无气以动,动则气高而喘。

黄 人参 云术 炙甘草 陈皮 当归 升麻 柴胡

上八味,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温服。

【集注】柯琴曰∶仲景有建中、理中二法。风木内干中气,用甘草、、枣,培土以御木;姜、、芍药,平木而驱风,故名曰建中。寒水内凝于中气,用参、术、甘草,补土以制水,佐干姜而生土以御寒,故名曰理中。至若劳倦形衰,气少阴虚而生内热者,表证颇同外感,惟杲知其为劳倦伤脾,气不胜阳气,下陷阴中而发热,制补中益气之法,谓风寒外伤其形,为有余;脾胃内伤其气,为不足。遵《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义,大忌苦寒之药,选用甘温之品升其阳,以达阳春升生之令。凡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 护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元气不足,懒言、气喘,人参以补之。炙甘草之甘,以泻心火而除烦,补脾胃而生气。此三味,除烦热之圣药也,佐白术以健脾,当归以和血。气乱于胸,清浊相干,用陈皮以理之,且以散诸甘药之滞。胃中清气下陷,用升麻、柴胡气之轻而味之薄者,引胃气以上腾,复其本位,便能升浮,以行生长之令矣。

补中之剂,得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培,此用药有相须之妙。是方也,用以补脾,使地道卑而上行,亦可以补心、肺,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也。亦可以补肝木,郁则达之也。惟不宜于肾,阴虚于下者不宜升,阳虚于下者更不宜升也。凡李杲治脾胃方,俱是益气,去当归、白术,加苍术、木便是调中,加麦冬五味辈,便是清暑。此正是医不执方,亦是医必有方。

赵献可曰∶后天脾土,非得先天之气不行,此气因劳而下陷于太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故用升、柴以佐参、 ,是方所以补益后天中之先天也。凡脾胃不足,喜甘而恶苦,喜补而恶攻,喜温而恶寒,喜通而恶滞,喜升而恶降,喜燥而恶湿,此方得之矣。

陆丽京曰∶此为清阳下陷者言之,非为下虚而清阳不升者言之也。倘人之两尺虚微者,或者肾中水竭,或者命门火衰,若再一升提,则如大木将摇而拨其本也。

引用:《删补名医方论》补中益气汤

下载:《删补名医方论》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时方歌括》补中益气汤

《时方歌括》

治阴虚内热.头痛口渴.表热自汗.不任风寒脉洪大.心烦不安.四肢困倦.懒于言语.无补中参草术归陈. 得升柴用更神.(黄 炙钱半.人参甘草炙白术各一钱.陈皮归身各五分.升麻柴胡各三分.加姜枣煎.)劳倦内伤功独擅.阳虚外感亦堪珍.

柯韵伯曰.仲景有建中理中二法.风木内干于中气.用建中汤.寒水内凌于中气.用理中汤.至若劳倦形气衰少.阴虚而生内热.(阴者.太阴也.)表症颇同外感.惟东垣知其为劳倦伤脾.谷气不盛.阳气下陷于阴而发热.故制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倍.此用药相须之妙也是方也.用以补脾.使地道卑而上行.亦可以补心肺.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也.亦可以补肝木.郁则达之也.惟不宜于肾.阴虚于下者.不宜升.阳虚于下者.更不宜升也.

引用:《时方歌括》补中益气汤

下载:《时方歌括》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汤头歌诀》补中益气汤

《汤头歌诀》

(汤,东垣) 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黄 (蜜炙)钱半,人参、甘草(炙)各一钱,白术(土炒)、陈皮(留白)、归身各五分,升麻、柴胡各三分,加姜、枣煎。表虚者,升麻用蜜水炒用。东垣曰∶升、柴味薄性阳,能引脾胃清气行于阴道,以资春气之和;又引参、 、甘草上行,充实腠理,使卫外为固。凡补脾胃之气,多以升阳补气名之者,此也。〕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虚人感冒,不在发散者,此方可以代之,或加辛散药。)木香苍术易归术,调中益气畅脾神。(除当归、白术,加木香、苍术,名调中益气汤。前方加白芍五味子,发中有收,亦名调中益气汤,俱李东垣方。)

引用:《汤头歌诀》补中益气

下载:《汤头歌诀》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医方考》补中益气汤

《医方考》

人参(一钱) 升麻(三分) 甘草(一钱) 黄 (一钱五分) 陈皮(去白) 当归 白术 柴胡(各五分)

疟疾经年不愈者,名曰 疟,宜此方主之。

,老也。经年不愈,则气血皆虚,疟邪深入矣。气虚,则有参、 、术、草以补气;血虚,则有当归以养血;疟邪深入,则有柴胡、升麻以升举之,邪气可渐出之表也。方内有陈皮,可以消痰泄气,能助升、柴而成功。若疟发于夜者,丹溪所谓入阴分、血分也,宜于本方倍入当归,或兼四物可也。正考见脾胃门,互考见虚损门。

引用:《医方考》补中益气汤

下载:《医方考》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医方考》补中益气汤

《医方考》

人参 甘草(炙,各一钱) 升麻(五分) 黄 (一钱五分,炙) 当归 白术(炒)陈皮(去白) 柴胡(各五分)

劳倦伤脾,中气不足,懒于言语,恶食溏泄,日渐瘦弱者,此方主之。

脾主四肢,故四肢勤动不息,又遇饥馁,无谷气以养,则伤脾。伤脾故令中气不足,懒于言语。脾气不足以胜谷气,故恶食。脾弱不足以克制中宫之湿,故溏泄。脾主肌,故瘦弱。五味入口,甘先入脾,是方也,参、 、归、术、甘草,皆甘物也,故可以入脾而补中气。中气者,脾胃之气也。人生与天地相似,天地之气一升,则万物皆生,天地之气一降,则万物皆死。故用升麻、柴胡为佐,以升清阳之气,所以法乎天地之升生也。用陈皮者,一能疏通脾胃,一能行甘温之滞也。是证黄 建中汤亦可主用,见伤寒门。

引用:《医方考》补中益气汤

下载:《医方考》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医方考》补中益气汤

《医方考》

人参(去) 炙甘草(各一钱) 黄 (一钱五分,炙) 升麻(三分) 白术(炒)当归 陈皮 柴胡(各五分)

困乏劳倦,伤其中气者,此方主之。

中,脾也,坤也,万物之母。气,阳也,干也,万物之父。过于困乏劳倦,则百骸皆虚。百骸既虚,必盗父母以自养,而中气大伤矣。不有以补之,则形气不几于绝乎?故用白术、甘草之平补者以补中;用人参、黄 之峻补者以益气。土欲燥,则当归随以润之。气欲滞,则陈皮随以利之。而升麻、柴胡者,所以升乎甲胆乙肝之气也。盖甲乙者,东方生物之始。甲乙之气升,则木、火、土、、水次第而生生矣。

引用:《医方考》补中益气汤

下载:《医方考》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医方考》补中益气汤

《医方考》

人参 炙甘草(各一钱) 黄 (一钱五分) 陈皮 白术 当归 柴胡(各五分) 升麻(三分)

饥困劳倦,中气虚弱者,此方主之。

中气者,脾胃之气也。五脏六腑,百骸九窍,皆受气于脾胃而后治,故曰土者万物之母。若饥困劳倦,伤其脾胃,则众体无以受气而皆病,故东垣谆谆以脾胃为言也。是方也,人参、微燥,故能健脾。当归质润辛温,故能泽土。术以燥之,归以润之,则不刚不柔,而土气和矣。复用升麻、柴胡者,升清阳之气于地道也。盖天地之气一升,则万物皆生。天地之气一降,则万物皆死,观乎天地之升降,而用升麻、柴胡之意,从可知矣。或曰∶东垣谓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 以益皮毛,不令自汗而泄肺气,其辞切矣。予考古人之方而更其论,何也?余曰∶东垣以脾胃为肺之母故。余以脾胃为众体之母,凡五脏六腑、百骸九窍,莫不受其气而母之,是发东垣之未发,而广其意耳,岂曰更论!

引用:《医方考》补中益气汤

下载:《医方考》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医方论》补中益气汤

《医方论》

黄 (蜜炙)一钱五分 人参 甘草(炙)一钱 白术(土炒) 陈皮(留白) 当归五分 升麻二分 柴胡三分

姜三片、枣二枚煎。

气也者,人之所赖以生者也。大气积于胸中,归于丹田,呼出则由心达肺,吸入则由肝纳肾,无一处不到,无一息或停。故宗气为一身之主,外护肌表,则为卫气;内统血脉,则为营气;散布于各脏腑,则为各脏腑之气。人能顺而养之,则气平而血亦和,尚何疾病之有?无如七情扰于中,六淫侵于外,斯百变丛生,而郁气、逆气、动气、滞气、痞气、燥气、寒气、痰气、湿气、水气种种气病,指不胜屈矣。医者当细心剖析,对症施治,方免贻误。汪庵于理气门中,首选补中益气汤,诚以东垣辨内伤、外感剀切详明,使人于阳虚发热之症不误作伤寒妄汗妄下,保全无限民命,实为功于千古。即如此方,于主治注中,治一切清阳下陷,中气不足之症。临后二语,明白了当,本无谬讹。若使东垣,遇阴虚发热及上实下虚之症,亦断不用此方。乃不善学人,每有先入之见,胶执于中,一遇发热,不论阳虚阴虚,不论上实下实,遂谓甘温能除大热,动辄参、 、升、柴,为害非小。《医贯》曰∶“读伤寒书而不读东垣书,则内伤不明而杀人多矣;读东垣而不读丹溪书,则阴虚不明而杀人多矣。”此诚持平之论也。夫学医而知宗仰东垣,不可谓非有志之士,然尚不可预有成心,又况峻烈之品,险怪之法,岂可轻试乎哉?

引用:《医方论》补中益气汤

下载:《医方论》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内外伤辨》补中益气汤

《内外伤辨》

黄 (劳役病热甚者一钱) 甘草(炙以上各五分) 人参(去芦) 升麻 柴胡 橘皮当归身(洗) 白术(以上各三分)

上件 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 ,早饭后温服。如伤之重者,二服而愈,量轻重治之。

引用:《内外伤辨》补中益气汤

下载:《内外伤辨》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脾胃论》补中益气汤

《脾胃论》

黄 (病甚,劳役热者一钱) 甘草(以上各五分,炙) 人参(去节,三分,有嗽去之。)

以上

当归身(三分,酒焙干,或日干,以和血脉) 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以导气,又能益元气,得诸甘药乃可,若独用泻脾胃) 升麻(二分或三分,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便是行春升之令) 柴胡(二分或三分,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 白术(三分,降胃中热,利腰间血) 上件药 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量气弱气盛,临病斟酌水盏大小,去渣,食远,稍热服。如伤之重者,不过二服而愈;若病日久者,以权立加减法治之。

如恶寒冷痛者,加去皮中桂一分或三分(桂心是也)。

如恶热喜寒而腹痛者,于已加白芍药二味中更加生黄芩三分或二分;如夏月腹痛,而不恶热者亦然,治时热也。

如天凉时恶热而痛,于已加白芍药、甘草、黄芩中,更少加桂。

如天寒时腹痛,去芍药,味酸而寒故也,加益智三分或二分,或加半夏五分、生姜三片。

如头痛,加蔓荆子二分或三分。

痛甚者,加川芎二分;如顶痛脑痛,加 本三分或五分。

如苦痛者,加细辛二分,华阴者。诸头痛者,并用此四味足矣;如头上有热,则此不能治,别以清空膏主之。

脐下痛者,加真熟地黄五分,其痛立止;如不已者,乃大寒也,更加肉桂(去皮)二分或三分。《内经》所说少腹痛,皆寒证,从复法相报中来也。经云∶大胜必大复,从热病中变而作也,非伤寒厥阴之证也(仲景以抵当汤并丸主之,乃血结下焦膀胱也)。

如胸中气壅滞,加皮二分;如气促,少气者,去之。

如身有疼痛者,湿,若身重者,亦湿,加去桂五苓散一钱。

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加羌活防风、 本,以上各五分,升麻、苍术以上各一钱,勿用五苓,所以然者,为风药已能胜湿,故别作一服与之;如病去,勿再服,以诸风之药,损人元气,而益其病故也。

大便秘涩,加当归梢一钱;闭涩不行者,煎成正药,先用一口,调玄明粉五分或一钱,得行则止,此病不宜下,下之恐变凶证也;如久病痰嗽者,去人参;初病者,勿去之;冬月或春寒,或秋凉时,各宜加去根节麻黄五分;如春令大温,只加佛耳草三分,款冬花一分;如夏月病嗽,加五味子三十二枚,麦门冬(去心)二分或三分;如舌上白滑者,是胸中有寒,勿用之;如夏月不嗽,亦加人参三分或二分,并五味子、门冬各等分,救肺受火邪也;如病患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一分或三分;如不能食,心下痞,勿加黄连;如胁下痛,或胁下急缩,俱加柴胡三分,甚则五分。

上一方加减,是饮食劳倦,喜怒不节,始病热中,则可用之;若末传为寒中,则不可用也,盖甘酸适足益其病尔,如黄 、人参、甘草、芍药、五味子之类也。

今详《内经》、《针经》热中寒中之证列于下。

调经论》云∶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

又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又云∶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曰内热。阴盛生内寒,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寒独留则血凝泣;血凝泣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曰寒中。

先病热中证者,冲脉之火附二阴之里,传之督脉;督脉者,第二十一椎下长强穴是也。与足太阳膀胱寒气为附经督脉,其盛也,如巨川之水,疾如奔,其势不可遏。太阳寒气,细细如线,逆太阳寒气上行,冲顶入额,下鼻尖,入手太阳于胸中,手太阳者,丙,热气也;足膀胱者,壬,寒气也。壬能克丙,寒热逆于胸中,故脉盛大。其手太阳小肠热气不能交入膀胱经者,故十一经之盛气积于胸中,故其脉盛大。其膀胱逆行,盛之极,子能令母实,手阳明大肠经,金,即其母也,故燥旺,其燥气挟子之势,故脉涩而大便不通。以此言脉盛大以涩者,手阳明大肠脉也。

《黄帝针经》∶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三里以补之。

若见此病中一证,皆大寒,禁用诸甘酸药,上已明之矣。

引用:《脾胃论》补中益气汤

下载:《脾胃论》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时病论歌括新编》补中益气汤

《时病论歌括新编》

『主治』烦劳内伤,阳虚自汁,气虚不能摄血,久痢久疟

『药物』人参、黄芪、白术、炙草、归身、陈皮、柴胡、升麻,加姜枣。

『服法』煎服。

引用:《时病论歌括新编》补中益气汤

下载:《时病论歌括新编》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虚损启微》补中益气汤

《虚损启微》

治劳倦伤脾,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外感不解,体倦食少,寒热疟痢,气虚不能摄血等症。

人参 黄 (炒) 白术(炒) 甘草(各一钱半,炙) 当归(一钱) 陈皮(五分) 升麻柴胡(各三分)

上加姜枣水煎,空心午前服。

引用:《虚损启微》补中益气汤(东垣)

下载:《虚损启微》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瘴疟指南》补中益气汤

《瘴疟指南》

治瘴后痢疾.元气下陷者.

黄 (二钱) 人参(一钱) 白术(八分) 当归(五分)陈皮(三分) 甘草(一钱) 升麻(三分) 柴胡(三分)

上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温服.

引用:《瘴疟指南》补中益气汤

下载:《瘴疟指南》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目经大成》补中益气汤

《目经大成》

人参 白术 黄 甘草 当归 柴胡 橘皮 升麻(酒炒)

中气者,脾胃之气也。人身众体皆禀受于兹而后治。故《易》曰∶坤浓物,德合无疆。一为饥困劳倦所伤,则众体无以滋其生。是以李东垣谆谆以脾胃为言也。上方人参、黄 、甘草皆甘温之品,甘者味之中,温者气之中,故曰补中。橘、术辛苦而燥,当归辛温而润,燥可刚中,润能泽土。复用升麻降浊阴于沟渎,柴胡行清阳于腠理,则宇宙太和之气,长居脾胃,自然充发春荣,故又曰益气。凡劳苦伤神,复感风寒,寒热交作,目发赤肿,头痛如破,服外感散剂病愈甚,用此方获效者,盖脾胃中火,以甘温养之自退。书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甘温能除大热,此之谓也。

升麻、柴胡均属凉散之剂,而升麻味苦气腐,锐于柴胡远甚,血气虚衰人,非所宜服。东垣专主内伤,何列入补益。盖以脾味之症,始得则热中,继而气高身烦,头痛而渴,其脉空大,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与外感风寒颇同。法当甘寒以泻火,辛温以升阳,立愈。所谓补中求行,而行不碍真元,行中求补,而补无虑积滞,诚本气自病之良方也。后人不明其理,徒以是汤妙在升麻升地气于右,柴胡升天气以左,乃大力如人参、 、术辈,绝不提起。凡阳虚下陷及中州虚损,似疟疾而类感冒,偏出参、 ,倍入此二物,害不旋踵。前注未妥,再为发明,且以警惯用升柴杀人之不悟者。

引用:《目经大成》补中益气汤

下载:《目经大成》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救伤秘旨》补中益气汤

《救伤秘旨》

黄 (二两) 人参(一钱) 炙草(八分) 半夏(一两) 炒白芍 独活 防风(各五钱)炒白术 茯苓 泽泻 柴胡(各三钱) 连翘(二钱) 羌活(一钱五分) 生姜(三片) 枣(二枚)

水煎服。

引用:《救伤秘旨》补中益气汤

下载:《救伤秘旨》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外科理例》补中益气汤

《外科理例》

疮疡元气不足。四肢倦怠口干发热。饮食无味。或饮食失节。或劳倦身热。脉洪大无力。或头痛。或恶寒自汗。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

黄 (炙一钱半) 甘草(炙) 人参 当归(酒拌) 白术(炒各一钱) 升麻 柴胡 陈皮(各三分)

水二钟。姜二片。枣二枚。煎一钟。空心服。

引用:《外科理例》补中益气汤

下载:《外科理例》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正体类要》补中益气汤

《正体类要》

治跌扑等症,损伤元气,或过服克伐,恶寒发热肢体倦怠,血气虚弱,不能生肌收敛;或兼饮食劳倦,头痛身热烦躁作渴,脉洪大弦虚;或微细软弱,自汗倦怠饮食少思

黄 (炙) 人参 白术 甘草(炙,各一钱五分) 当归(一钱) 陈皮(五分) 柴胡 升麻(各三分)

用姜枣水煎服。

引用:《正体类要》补中益气汤

下载:《正体类要》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冯氏锦囊秘录》补中益气汤

《冯氏锦囊秘录》

治痘虚热

黄 (一钱五分) 人参 甘草(炙,各一钱) 白术(炒黄) 陈皮(留白) 当归(酒炒,五分) 升麻(蜜酒炒) 柴胡(各三分) 姜枣水煎服。

引用:《冯氏锦囊秘录》补中益气汤

下载:《冯氏锦囊秘录》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增订叶评伤暑全书》补中益气汤

《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治暑伤元气,脉虚身弱者用之。

黄 (炙一钱五分) 人参 甘草(炙,各五分) 当归(七分) 白术(土炒,八分) 柴胡(三分)升麻(三分) 广陈皮(留白,一钱)

渴加根五分,咳加麦门冬一钱、五味子十五粒。

一方有白芍药五分,秋冬不用,黄三分,以滋肾水,泻伏火,加红龙三分,入心养血。

上作一服,水煎午前稍热服。

温补但助火,反昏沉,须加连方效。

引用:《增订叶评伤暑全书》补中益气汤

下载:《增订叶评伤暑全书》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周慎斋遗书》补中益气汤

《周慎斋遗书》

补中者,补中气也。参、 、术、草所以补脾,五行相制则生化,广皮以疏肝气,归身以养肝血,清气升则阴阳皆长,故用柴胡、升麻以升提清气,清气既升则阳生,阳生而阴自长矣

引用:《周慎斋遗书》补中益气汤

下载:《周慎斋遗书》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饮膳正要》补中益气汤

《饮膳正要》

补中益气,健脾胃

羊肉(一脚子,卸成事件) 草果(五个) 回回豆子(半升,去皮)

上件,同熬成汤,滤净,熟干胸子一个,切片,炒三升,白菜或 麻,一同下锅,调和匀。

引用:《饮膳正要》汤

下载:《饮膳正要》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医述》补中益气汤

《医述》

是方用以补脾,使地道卑而上行也;亦可以补心、肺,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也;亦可以补肝木,郁则达之也。惟不宜于肾,阴虚于下者不宜升,阳虚于下者,更不宜升也。(柯韵伯)

补中益气汤,为清阳下陷者设,非为下虚者设也。倘人之两尺虚微者,或癸水销竭,或命门火衰,若再升提,则如大木将摇而拨其本,柯韵伯所谓独不宜于肾也。(陆丽京)

补中益气汤,东垣用治劳倦内伤寒热等证。虽曰为助阳也,非发汗也。然实有不散而散之意。若全无表邪,而但中气亏甚者,则升、柴大非所宜。盖升、柴味兼苦寒,性专疏散,惟有邪者固可用之;使或无邪,能不因散而气愈耗乎?且凡属补阳之剂无不能升,正以阳主升也。用其升而不用其散,斯得补阳之大法。要之,能散者,断不能聚;能泄者,断不能补。而性味之苦寒,断非扶阳之物。如表不固,汗不敛者,不可用;外无表邪,阴虚发热者,不可用;阳气无根,格阳戴阳者,不可用;脾、肺虚甚,气促似喘者,不可用;命门火衰,虚寒泄泻者,不可用;水亏火亢,吐血衄血者,不可用;四肢厥逆,阳虚欲脱者,不可用。总之,元气虚极者不可泄,阴阳下竭者不可升。今人但知补中益气汤可以补虚,不知关系判于举指之间,纤微不可紊误者,正此类也。(《景岳全书》)

东垣补中益气汤,原为感证中有内伤一种,故立此方,以补伤寒书之所未及,非补方也。今感证家多不敢用,而以为调理补虚之药,则谬矣。(《己任编》)

补中益气汤,人皆知为上焦之药,而不知其为下焦之药也。以脉右大于左,阳陷于阴,乃从阴引阳也。六味地黄丸,人皆以为下焦之药,而不知其为上焦之药也。以脉寸旺于尺,阳亢于上,乃从阳引阴也。

○补中益气汤若欲下达,去升麻、柴胡,加杜仲牛膝

脾虚脉弦者,服补中益气汤后必发疟;脾虚而湿胜者,服补中益气汤后必患痢。此邪寻出路,仍服前汤自愈。

○用补中益气汤,必用归脾汤,引血归经;用归脾汤,必用参苓白术散,使气下达;用十全大补汤,必用虎潜丸,纳气归肾。(周慎斋)

后天脾土,非得先天之气不行。此气因劳下陷,清不升,浊不降,故用升、柴以佐参、 ,补益后天中之先天也。

凡脾胃喜甘而恶苦;喜补而恶攻;喜温而恶寒;喜通而恶滞;喜升而恶降;喜燥而恶湿,此方得之矣。(赵养

引用:《医述》补中益气汤

下载:《医述》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医宗金鉴》补中益气汤

《医宗金鉴》

治阴虚内热,头痛口渴,表热自汗,不任风寒,脉洪大,心烦不安,四肢困倦,懒于言语,无气以动,动则气高而喘。

黄耆 人参 云术 炙甘草 陈皮 当归 升麻 柴胡,右八味,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温服。

【集注】柯琴曰:仲景有建中,理中二法。风木内干中气,用甘草,饴,枣,培土以御木;姜,桂,芍药,平木而驱风,故名曰建中。寒水内凝于中气,用参,术,甘草,补土以制水,佐干姜而生土以御寒,故名曰理中。至若劳倦形衰,气少阴虚而生内热者,表证颇同外感,惟李杲知其为劳倦伤脾,谷气不胜阳气,下陷阴中而发热,制补中益气之法。谓风寒外伤其形,为有余;脾胃内伤其气,为不足。遵『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义,大忌苦寒之药,选用甘温之品升其阳,以达阳春升生之令。凡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耆护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元气不足,懒言气喘,人参以补之。炙甘草之甘,以泻心火而除烦,补脾胃而生气。此三味,除烦热之圣药也。佐白术以健脾,当归以和血。气乱于胸,清浊相干,用陈皮以理之,且以散诸甘药之滞。胃中清气下陷,用升麻,柴胡气之轻而味之薄者,引胃气以上腾,复其本位,便能升浮,以行生长之令矣。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培,此用药有相须之妙。是方也,用以补脾,使地道卑而上行,亦可以补心,肺,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也。亦可以补肝木,郁则达之也。惟不宜于肾,阴虚于下者不宜升,阳虚于下者更不宜升也。凡李杲治脾胃方,俱是益气。去当归,白术,加苍木,木香便是调中,加麦冬,五味辈,便是清暑。此正是医不执方,亦是医必有方。赵献可曰:后天脾土,非得先天之气不行,此气因劳而下陷于太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故用升,柴以佐参,耆,是方所以补益后天中之先天也。凡脾胃不足,喜甘而恶苦,喜补而恶攻,喜温而恶寒,喜通而恶滞,喜升而恶降,喜燥而恶湿,此方得之矣。陆丽京曰:此为清汤下陷者言之,非为下虚而清汤不升者言之也。倘人之两尺虚微者,或者肾中水竭,或者命门火衰,若再一升提,则如大木将摇而拨其本也。

引用:《医宗金鉴》补中益气汤

下载:《医宗金鉴》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功效分类

《医学心悟》补中益气汤

《医学心悟》

中气下陷,宜服此以升举之。

黄 (一钱五分) 白术(陈土炒) 人参 当归 甘草(炙,各一钱) 柴胡 升麻(各三分) 陈皮(五分) 生姜(一片) 大枣(二枚

水煎服。

引用:《医学心悟》补中益气汤

下载:《医学心悟》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方剂拼音索引:b
资助中医宝典
方剂功效分类

补中益气汤

方剂功效分类

相关方剂

方剂功效分类

方剂主治

相关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