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膈散
- 目录
- 《奇效良方》凉膈散
-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凉膈散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凉膈散
- 《科正宗》凉膈散
- 《金鉴》凉膈散
- 《玉案》凉膈散
- 《麻症集成》凉膈散
- 《喉科紫珍集》凉膈散
- 《疫疹一得》凉膈散
- 《寿世保元》凉膈散
- 《症因脉治》凉膈散
- 《万氏女科》凉膈散
- 《局方》凉膈散
- 《外科正宗》凉膈散
- 《云歧子脉诀》凉膈散
- 《伤寒大白》凉膈散
- 《活人方》凉膈散
- 《杂病源流犀烛》凉膈散
- 《杂病源流犀烛》凉膈散
- 《症因脉治》凉膈散
-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凉膈散
- 《仁术便览》凉膈散
- 《仁术便览》凉膈散
- 《仁术便览》凉膈散
- 《仁术便览》凉膈散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凉膈散
- 《删补名医方论》凉膈散
- 《时方歌括》凉膈散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凉膈散
- 《汤头歌诀》凉膈散
- 《退思集类方歌注》凉膈散
- 《医方考》凉膈散
- 《医方论》凉膈散
- 《时病论歌括新编》凉膈散
- 《明目至宝》凉膈散
- 《目经大成》凉膈散
- 《重订囊秘喉书》凉膈散
- 《医宗金鉴》凉膈散
- 《儒门事亲》凉膈散
- 《张氏医通》凉膈散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凉膈散
【处方】大黄(二钱),连翘(四钱),黄芩、薄荷、山栀子、朴硝、甘草,各一钱。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入蜜一匙,竹叶十片,煎至三五沸,去滓,温服,不以时候。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凉膈散
【处方】川大黄、朴硝、甘草,各二十两;山栀子仁、薄荷叶(去梗)、黄芩,各十两;连翘二斤半。
【炮制】上粗末。
【用法用量】每二钱,水一盏,入竹叶七片,蜜少许,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小儿可服半钱,更随岁数加减服之,得利下住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凉膈散
【处方】川大黄 朴消 甘草(爁)各600克 山栀子仁 薄荷叶(去梗)黄芩各300克 连翘1.2千克
【制法】上研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6克,水300毫升,入竹叶7片,蜜少许,煎奎210毫升,食后温服,小儿可服1.5克,更随岁数加减。得利下住服。
【注意】体虚患者及孕妇,忌用或慎用本方。
【备注】本方所治之证,属上、中二焦积热所致。方中重用连翘清心肺,解热毒,是为主药;配黄芩清心胸郁热;山栀子泻三焦之火,引火下行;薄荷、竹叶外疏内清;用朴消、大黄荡涤胸膈积热,是借阳明为出路,以泻下而清彻其火热;又用白蜜、甘草,既能缓消、黄峻泻之力,又可调和脾胃。凡证属于上、中二焦邪热炽盛者,均可用本方加减治之。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
《科正宗》卷二:凉膈散
【处方】防风 荆芥 桔梗 山栀 元参 石膏 薄荷 黄连 天花粉 牛蒡子 贝母 大黄各等分
【用法用量】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服。
【摘录】《科正宗》卷二
《金鉴》卷七十八:凉膈散
【处方】芒消1钱,大黄1钱,车前子1钱,黑参1钱半,黄芩1钱,知母1钱,栀子(炒)1钱,茺蔚子1钱。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以水2盏,煎至1盏,食后温服。
【摘录】《金鉴》卷七十八
《玉案》卷六:凉膈散
【处方】当归6分,川芎6分,柴胡6分,黄连6分,龙胆草6分,防风6分,蝉蜕6分,蜜蒙花6分。
【制法】上为末。
【用法用量】以豮猪肝1两切片,同煮服。
【摘录】《玉案》卷六
《麻症集成》卷四:凉膈散
【处方】连翘、栀炭、苏荷、甘草、黄芩、竹叶、枳壳、力子。
【用法用量】
便闭,加大黄、蒌仁。
【摘录】《麻症集成》卷四
《喉科紫珍集》卷上:凉膈散
【处方】当归、川芎、赤芍、防风、荆芥、玄参、栀子(炒)、黄连、石膏、花粉、连翘、桔梗、薄荷各等分。
【用法用量】水煎服。
风甚,加银花、粘子;痰甚,加贝母、蒌仁。
【摘录】《喉科紫珍集》卷上
《疫疹一得》卷下:凉膈散
【处方】连翘、生栀子、黄芩、薄荷、桔梗、甘草、生石膏、竹叶。
【各家论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故以连翘、黄芩、竹叶、薄荷升散于上;古方用大黄、芒消推荡其中,使上升下行而膈自清矣。予忆疫疹乃无形之毒,投以消、黄之猛烈,必致内溃,予以石膏易去消、黄;使热降清升而疹自透,亦上升下行之意也。
【摘录】《疫疹一得》卷下
《寿世保元》卷六:凉膈散
【处方】连翘3钱,栀子3钱,大黄4钱(酒蒸),芒消1钱,黄芩3钱,薄荷8分,知母1钱5分,升麻4分,石膏3钱,黄连6分,甘草8分。
【制法】上锉1剂。
【用法用量】水煎,频服。
【摘录】《寿世保元》卷六
《症因脉治》卷一:凉膈散
【处方】黄芩、山栀、桔梗、连翘、天花粉、黄连、薄荷。
【功能主治】上焦热甚,表解里热,宜清未宜下之症。
【摘录】《症因脉治》卷一
《万氏女科》卷二引东垣方:凉膈散
【处方】黄芩、黄连、栀仁(各酒炒)、连翘、桔梗、甘草各等分,薄荷叶半钱。
【制法】上为散。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万氏女科》卷二引东垣方
《局方》卷六:凉膈散
【处方】川大黄20两,朴消20两,甘草(爁)20两,山栀子仁10两,薄荷叶(去梗)10两,黄芩10两,连翘2斤半。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养阴退阳,清热泻火,止渴除烦。泻火通便,清上泄下。主上中二焦热邪炽盛,头昏目赤,烦躁口渴,胸膈烦热,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睡卧不宁,谵语狂妄,便秘溲赤,以及小儿惊风、重舌、木舌、牙痛、翳障、疫喉属热火盛者。
【用法用量】连翘饮子(《宣明论》卷六)、连翘消毒散(《外科心法》卷七)。
【注意】孕妇勿服。
【各家论述】①《医方考》:黄芩、栀子,味苦而无气,故泻火于中;连翘、薄荷,味薄而气薄,故清热于上;大黄、芒消,咸寒而味厚,故诸实皆泻;用甘草者,取其性缓而恋膈也;不作汤液而作散者,取其泥膈而成功于上也。②《医方集解》:此上中二焦泻火药也。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故以连翘、黄芩、竹叶、薄荷升散于上,而以大黄、芒消之猛利推荡其中,使上升下行,而膈自清矣;用甘草、生蜜者,病在膈,甘以缓之也。③《张氏医通》:消、黄得枳、朴之重着,则下热承之而顺下;得芩、栀、翘、薄之轻扬,则上热抑之而下清,此承气、凉膈之所攸分也;用甘草者,即调胃承气之义也;《局方》专主温热时行,故用竹叶。④《古方选注》:薄荷、黄芩,从肺散而凉之;甘草从肾清而凉之;连翘、山栀,从心之少阳苦而凉之;山栀、芒消,从三焦与心包络泻而凉之;甘草、大黄,从脾缓而凉之;薄荷、黄芩,从胆升降而凉之;大黄、芒消,从胃与大肠下而凉之。上则散之,中则苦之,下则行之,丝丝入扣,周遍诸经,庶几燎原之场,顷刻为清虚之腑。⑤《成方便读》:以大黄、芒消之荡涤下行者,去其结而逐其热,然恐结邪虽去,尚有浮游之火,散漫上中,故以黄芩、薄荷、竹叶清彻上中之火,连翘解散经络中之余火,栀子自上而下,引火邪屈曲下行,如是则有形无形、上下表里诸邪,悉从解散。⑥《方剂学》:方中重用连翘清热解毒,配栀子、黄芩以清热泻火,又配薄荷、竹叶以清疏肺、胃、心胸之热;胃热伤津而腑实证尚未全具,不宜峻攻,方中芒消、大黄与甘草、白蜜同用,既能缓和消、黄之急下,更利于中焦热邪之清涤,又能解热毒、存胃津、润燥结,使火热之邪,假阳明为出路,体现了“以下为清”之法。
【临床应用】①热厥《临证指南医案》:某,先发水痘,已感冬温小愈,不忌荤腥,余邪复炽,热不可遏,入夜昏烦,辄云头痛,邪深走厥阴,所以发厥,诊脉两手俱细,是阳极似阴,鼻煤舌干,目眦黄,多属邪闭坏败,谅难挽回,用凉膈散。②时疫《南雅堂医案》:时疫来势甚暴,目赤口渴,壮热无汗,斑疹隐隐未透,烦躁不已,脘腹按之作痛,大小便闭,热毒内炽,邪势不能外达,防有内陷昏喘之变。拟仿凉膈法,并加味酌治,俾热从外出,火从下泄,冀其邪去正复,得有转机。连翘3钱,大黄1钱5分(酒浸),芒消1钱5分,牛蒡子1钱5分,枳实1钱,栀子8分(炒黑),甘草1钱5分,淡黄芩8分,薄荷8分,竹叶1钱,生白蜜半盏。③疮疡《外科发挥》:一妇人面患毒,焮痛发热作渴,脉数,按之则实,以凉膈散2剂少愈。④牙痛《口齿类要》:表兄颜佥宪牙痛,右寸后半指脉洪而有力,余曰:此大肠积热,当用寒凉之剂。自泥年高,服补阴之药,呻吟彻夜,余与同舟赴京,煎凉膈散加荆、防、石膏,与服1钟即愈。
【摘录】《局方》卷六
《外科正宗》卷二:凉膈散
【处方】防风、荆芥、桔梗、山栀、玄参、石膏、薄荷、黄连、天花粉、牛蒡子、贝母、大黄各等分。
【用法用量】水2钟,前8分服,不拘时候。
【摘录】《外科正宗》卷二
《云歧子脉诀》:凉膈散
【处方】山栀子仁1两,连翘2两,黄芩2两,大黄半两,薄荷1两半。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松峰说疫》有甘草。治上症加蒌仁、枳壳、桔梗、紫金皮、赤芍。
【摘录】《云歧子脉诀》
《伤寒大白》卷二:凉膈散
【处方】桔梗、天花粉、连翘、薄荷、黄芩、大黄、芒消、山栀。
【摘录】《伤寒大白》卷二
《活人方》卷一:凉膈散
【处方】连翘4两,生大黄2两,玄明粉2两,生山栀1两,薄荷1两,荆芥穗1两,甘草5钱,桔梗5钱。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用量】每服2-3钱,午后以白滚汤调下。
【摘录】《活人方》卷一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九:凉膈散
【处方】连翘2钱,山栀2钱,白芍2钱,黄芩2钱,大黄2钱,芒消2钱,葱白1茎,炙草5分,大枣1枚。
【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九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凉膈散
【处方】桔梗、黄芩、防风、荆芥、花粉、山楂、枳壳、赤芍、甘草。
【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
《症因脉治》卷四引《本事》:凉膈散
【摘录】《症因脉治》卷四引《本事》

-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凉膈散
- 《仁术便览》凉膈散
- 《仁术便览》凉膈散
- 《仁术便览》凉膈散
- 《仁术便览》凉膈散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凉膈散
- 《删补名医方论》凉膈散
- 《时方歌括》凉膈散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凉膈散
- 《汤头歌诀》凉膈散
- 《退思集类方歌注》凉膈散
- 《医方考》凉膈散
- 《医方论》凉膈散
- 《时病论歌括新编》凉膈散
- 《明目至宝》凉膈散
- 《目经大成》凉膈散
- 《重订囊秘喉书》凉膈散
- 《医宗金鉴》凉膈散
- 《儒门事亲》凉膈散
- 《张氏医通》凉膈散
凉膈散
- 凉膈散《明目至宝》
- 凉膈散《目经大成》
- 凉膈散《仁术便览》
- 凉膈散《仁术便览》
- 凉膈散《仁术便览》
- 凉膈散《儒门事亲》
- 凉膈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凉膈散《删补名医方论》
- 凉膈散《时病论歌括新编》
- 凉膈散《时方歌括》
- 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凉膈散《退思集类方歌注》
- 凉膈散《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 凉膈散《医方考》
- 凉膈散《医方论》
- 凉膈散《医宗金鉴》
- 凉膈散《重订囊秘喉书》
- 凉膈散等《仁术便览》
- 疳热凉膈散【方剂大全】
- 回春凉膈散【方剂大全】
- 加减凉膈散【方剂大全】
- 加味凉膈散【方剂大全】
- 清心凉膈散【方剂大全】
- 三黄凉膈散【方剂大全】
- 黄连解毒凉膈散【方剂大全】
- 凉膈散(局方)《张氏医通》
- 凉膈散(局方)《张氏医通》
- 凉膈散(加味凉膈散)《仁术便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