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汤
- 白茯苓汤
- 赤茯苓汤
- 大茯苓汤
- 白术茯苓汤
- 半夏茯苓汤
- 奔豚茯苓汤
- 参附茯苓汤
- 柴胡茯苓汤
- 川连茯苓汤
- 导水茯苓汤
- 丁香茯苓汤
- 防风茯苓汤
- 防己茯苓汤
- 防已茯苓汤
- 附子茯苓汤
- 桂枝茯苓汤
- 厚朴茯苓汤
- 黄耆茯苓汤
- 加减茯苓汤
- 加味茯苓汤
- 经效茯苓汤
- 橘皮茯苓汤
- 理中茯苓汤
- 鲤鱼茯苓汤
- 茵陈茯苓汤
- 知母茯苓汤
- 赤小豆茯苓汤
- 柴胡芍药茯苓汤
- 加减半夏茯苓汤
- 加味半夏茯苓汤
- 小半夏加茯苓汤
- 桂枝加当归茯苓汤
- 半夏茯苓汤加丁香汤
- 茯苓饼
- 茯苓丹
- 茯苓粉
- 茯苓膏
- 茯苓糕
- 茯苓煎
- 茯苓酒
- 茯苓面
- 茯苓散
- 茯苓苏
- 茯苓酥
- 茯苓丸
- 茯苓饮
- 茯苓圆
- 茯苓粥
- 白茯苓散
- 白茯苓丸
- 赤茯苓煎
- 赤茯苓散
- 赤茯苓丸
- 赤茯苓饮
- 大茯苓丸
- 茯苓饼子
- 茯苓皮汤
- 茯苓术散
- 茯苓饮子
- 茯苓煮散
- 艾煎茯苓散
- 八制茯苓丸
- 白术茯苓散
- 白术茯苓丸
- 半夏茯苓丸
- 补肾茯苓丸
- 补药茯苓散
- 参麦茯苓粥
- 辰砂茯苓丸
- 沉香茯苓丸
- 垂命茯苓丸
- 大豆茯苓散
- 大黄茯苓丸
- 大圣茯苓散
- 茯苓安心汤
- 茯苓白术散
- 茯苓白术汤
- 茯苓半夏汤
- 茯苓半夏丸
- 茯苓贝母汤
- 茯苓补心汤
- 茯苓菖蒲丸
- 茯苓川芎汤
- 茯苓大黄汤
- 茯苓大枣粥
- 茯苓导水汤
- 茯苓地黄汤
- 茯苓二陈汤
- 茯苓分气饮
- 茯苓甘草汤
- 茯苓甘露饮
- 茯苓钩藤汤
- 茯苓桂枝汤
- 茯苓厚朴汤
- 茯苓琥珀散
- 茯苓琥珀汤
- 茯苓琥珀丸
- 茯苓黄连丸
- 茯苓黄耆汤
- 茯苓建中汤
- 茯苓椒目丸
- 茯苓蠲暑饮
- 茯苓开胃散
- 茯苓理中汤
- 茯苓利膈汤
- 茯苓六合汤
- 茯苓麻黄汤
- 茯苓木通汤
- 茯苓内托散
- 茯苓前胡汤
- 茯苓人参散
- 茯苓戎盐汤
- 茯苓渗湿汤
- 茯苓升麻汤
- 茯苓生化汤
- 茯苓石膏汤
- 茯苓石脂汤
- 茯苓四逆汤
- 茯苓苏子丸
- 茯苓天麻汤
- 茯苓调血汤
- 茯苓调中散
- 茯苓菟丝丸
- 茯苓五皮散
- 茯苓五味丸
- 茯苓陷胸汤
- 茯苓消气丸
- 茯苓杏仁煎
- 茯苓造化糕
- 茯苓燥湿汤
- 茯苓泽泻汤
- 茯苓正气散
- 茯苓栀子散
- 茯苓钟乳丸
- 茯苓茱萸丸
- 茯苓猪肾汤
- 茯苓煮鸡肝
- 茯苓佐经汤
- 浮萍茯苓丸
- 固齿茯苓散
- 桂枝茯苓丸
- 胡麻茯苓面
- 琥珀茯苓膏
- 琥珀茯苓丸
- 黄连茯苓丸
- 黄耆茯苓散
- 加减茯苓丸
- 加味茯苓饮
- 金箔茯苓散
- 橘皮茯苓丸
- 巨胜茯苓丸
- 葵子茯苓散
- 芡实茯苓粥
- 人参茯苓酒
- 人参茯苓丸
- 人参茯苓粥
- 水肿茯苓煎
- 葶苈茯苓丸
- 土茯苓合剂
- 治痰茯苓丸
- 白茯苓陈皮丸
- 半夏茯苓饮子
- 补肝白茯苓散
- 二物茯苓粉散
- 茯苓车前子饮
- 茯苓车前子粥
- 茯苓菊花浸酒
- 茯苓小泽泻汤
- 淮南子茯苓散
- 山药茯苓包子
- 土茯苓猪骨汤
- 八味茯苓补心汤
- 白术茯苓干姜汤
- 半夏茯苓陈皮汤
- 补虚人参茯苓丸
- 茯苓参甘厚朴汤
- 茯苓橘皮杏仁汤
- 茯苓杏仁甘草汤
- 茯苓栀子茵陈汤
- 桂枝茯苓当归汤
- 桂枝茯苓人参汤
- 加味茯苓半夏汤
- 加味葵子茯苓散
- 调脉理中茯苓散
- 茯苓安肝定精神丸
- 茯苓四逆加半夏汤
- 茯苓四逆加石脂汤
- 土茯苓通淋止痛汤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 茯苓桂枝参甘耆附麻黄汤
- 茯苓桂枝甘草生姜浮萍汤
-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 目录
- 《重订严氏济生方》茯苓汤
- 《万居集·上集》茯苓汤
- 《古今医鉴》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宣明论》茯苓汤
- 《医部全录》茯苓汤
- 《全生指迷方》茯苓汤
- 《鸡峰》茯苓汤
- 《鸡峰》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顾氏医径》茯苓汤
- 《不知医必要》茯苓汤
- 《易简方便》茯苓汤
- 《竹林女科》茯苓汤
- 《妇科玉尺》茯苓汤
- 《临证指南医案》茯苓汤
- 《杂病源流犀烛》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仙拈集》茯苓汤
- 《不居集》茯苓汤
- 《冯氏锦囊秘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医心方》茯苓汤
- 《疝症积聚》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外台》茯苓汤
- 《外台》茯苓汤
- 《外台》茯苓汤
- 《千金》茯苓汤
- 《千金》茯苓汤
- 《千金》茯苓汤
- 《外台》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外台》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医心方》茯苓汤
- 《圣惠》茯苓汤
- 《医方类聚》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外台》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嵩崖尊生》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三因》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圣济总录》茯苓汤
- 《痈疽验方》茯苓汤
- 《古今医鉴》茯苓汤
- 《回春》茯苓汤
- 《肘后方》茯苓汤
- 《医学正印》茯苓汤
- 《外台》茯苓汤
- 《万氏女科》茯苓汤
- 《普济方》茯苓汤
- 《普济方》茯苓汤
- 《杨氏家藏方》茯苓汤
- 《医心方》茯苓汤
- 《普济方》茯苓汤
- 《普济方》茯苓汤
- 《得效》茯苓汤
- 《朱氏集验方》茯苓汤
- 《济生》茯苓汤
- 《兰室秘藏》茯苓汤
- 《保命集》茯苓汤
- 《普济方》茯苓汤
- 《备急千金要方》茯苓汤
- 《备急千金要方》茯苓汤
- 《备急千金要方》茯苓汤
- 《备急千金要方》茯苓汤
- 《备急千金要方》茯苓汤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茯苓汤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茯苓汤
- 《仙传外科集验方》茯苓汤
- 《冯氏锦囊秘录》茯苓汤
《重订严氏济生方》:茯苓汤
【处方】半夏(汤泡七次)赤茯苓(去皮)橘红各30克 枳实(去瓤,麸炒)桔梗(去芦)甘草(炙)各15克
【制法】上哎咀。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生姜七片,煎至21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
《万居集·上集》十九:茯苓汤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万居集·上集》十九
《古今医鉴》卷十二:茯苓汤
【处方】当归3克,川芎3克,炒白芍3克,熟地黄3克,土炒白术3克,茯苓3克,泽泻3克,黄苓3克,栀子(酒炒)3克,炙甘草3克,姜汁厚朴3克,麦门冬3克(去心)。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古今医鉴》卷十二
《圣济总录》卷一六二:茯苓汤
【处方】白茯苓(去黑皮)1两,羌活(去芦头)1两,当归(切,焙)1两,人参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芎藭1两,石膏(火煨)1两,黄耆(锉)1两。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二
《圣济总录》卷一六○:茯苓汤
【处方】白茯苓(去黑皮)1两半,甘草(炙,锉)1两,远志(去心)半两,白薇1两,龙齿(研)1两,熟干地黄(焙)1两半,人参1两,防风(去叉)1两,独活(去芦头)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
《圣济总录》卷一二五:茯苓汤
【处方】白茯苓(去黑皮)1两,人参1两,海藻(洗去咸,焙)2两,海蛤1两,半夏(为末,生姜汁和作饼,晒干)1两,甘草(炙,锉)1两,庵(艹闾)子1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二五
《圣济总录》卷一二二: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2两,前胡(去芦头)2两,生干地黄1两,人参1两,桂(去粗皮)1两,芍药1两,甘草(炙,锉)1两,麦门冬(去心,焙)3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大枣2个(擘),煎至6分,去滓温服,日3次,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二二
《圣济总录》卷—一七:茯苓汤
【处方】白茯苓(去黑皮)半两,大黄(锉,炒)半两,升麻半两,麦门冬(去心,焙)半两,远志(去心)半两,人参半两,葛根(锉)半两,甘草(炙,锉)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
《圣济总录》卷一六四:茯苓汤
【处方】白茯苓(去黑皮)1两半,甘草(炙黄)1两,芍药(锉,炒)1两,桂(去粗皮)1两,当归(切,炒)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黄耆1两半(锉)。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切),大枣2个(擘),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四
《圣济总录》卷一七四:茯苓汤
【别名】茯苓散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茯苓散(《魏氏家藏方》卷十)。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四
《圣济总录》卷一七七: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半两,人参半两,黄芩(去黑心)半两,大黄(锉,炒)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8-9岁儿,每服2钱匕,水1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日2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七
《圣济总录》卷一八四: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1两,淡竹叶1握(切碎),白术1两,甘草(炙)1两,枳实(去瓤,麸炒)1两,人参1两,栀子仁1两,大黄(锉,炒)2两,黄芩(去黑心)3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乳石热肿。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四
《圣济总录》卷一八三:茯苓汤
【处方】白茯苓(去黑皮)4两,泽泻2两,白术1两半,干姜(炮)1两半,桂(去粗皮)1两半,甘草(炙,锉)1两半,小麦2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三
《宣明论》卷二: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去皮)2两,桑白皮2两,防风1两半,官桂1两半,川芎1两半,芍药1两半,麻黄(去节)1两半。
【制法】上为末。
【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1盏,加大枣1个,煎至8分,去滓温服,以姜粥投之,汗泄为度。
【摘录】《宣明论》卷二
《医部全录》卷四四二:茯苓汤
【处方】茯苓2分,川芎2分,鳖甲(炙)2分,枳壳(炙)2分,芍药2分,柴胡4分。
【制法】上锉。
【用法用量】以水1大升3合,煎至3合,空心为2服,去如人行5-6里再服。
【注意】忌苋子。
【摘录】《医部全录》卷四四二
《全生指迷方》卷四:茯苓汤
【处方】茯苓1两,麦门冬(去心)1两,黄芩1两,秦艽(去土)半两,柴胡(去苗)半两,杏仁(去皮尖)1分。
【制法】上为散。
【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2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
【摘录】《全生指迷方》卷四
《鸡峰》卷十:茯苓汤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用量】每服2钱,白汤点,食后、临卧服。
【摘录】《鸡峰》卷十
《鸡峰》卷十一:茯苓汤
【处方】茯苓1两,麦门冬1两,黄芩1两,秦艽半两,柴胡半两,五味子1两,杏仁1分。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2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鸡峰》卷十一
《圣济总录》卷一七九: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半两,冬葵子半两,木通(锉)半两,车前子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5-6岁儿,每服1钱匕,以水1中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如人行10里以来再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九
《圣济总录》卷一五四:茯苓汤
【处方】白茯苓(去黑皮)2两,旋覆花2两,生干地黄(微炒)2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半,细辛(去苗叶)1两半,芎藭1两半,人参1两半,芍药1两半,桔梗(去芦头,炒)1两半,甘草(炙令赤色)1两半。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以水1盏,加生姜1片(拍碎),同煎至6分,去滓温服,日2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四
《圣济总录》卷九十二: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1两半,黄芩(去黑心)1两半,栀子仁1两半,赤石脂1两,升麻1两,紫菀(去苗土)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半,豉(炒)1合,石膏1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竹叶5片,煎至1盏,去滓,下芒消1钱匕,分2次温服,早食后、日午各1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二
《顾氏医径》卷五:茯苓汤
【功能主治】小儿喜惊易悸,痰热内盛。
【摘录】《顾氏医径》卷五
《不知医必要》卷二:茯苓汤
【处方】白术(净)2钱,茯苓3钱,郁李仁(杵)1钱5分。
【用法用量】加生姜汁,水煎服。
【摘录】《不知医必要》卷二
《易简方便》卷六:茯苓汤
【处方】茯苓8分,川芎8分,苏叶8分,前胡8分,半夏(制)8分,桔梗8分,枳壳8分,干姜8分,陈皮8分,当归1钱,生地1钱,白芍1钱,台党5分,桑白皮6分,甘草3分。
【用法用量】生姜为引,水煎服。
【摘录】《易简方便》卷六
《竹林女科》卷二: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1铢,熟地黄1铢,半夏(制,炒黄)1钱半,旋覆花7分,人参7分,白芍(炒)7分,川芎7分,桔梗7分,甘草(炙)7分,橘红7分。
【用法用量】加生姜7片,水煎服。
【摘录】《竹林女科》卷二
《妇科玉尺》卷四:茯苓汤
【处方】人参、甘草、山药、当归、茯苓、桂心、麦冬、远志、大枣、生姜。
【摘录】《妇科玉尺》卷四
方出《临证指南医案》卷八,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茯苓汤
【功能主治】热蒸湿郁,暑入气阻,目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方出《临证指南医案》卷八,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
《杂病源流犀烛》卷六:茯苓汤
【处方】半夏1钱,陈皮1钱,茯苓1钱,甘草1钱,香附1钱,益智仁1钱,人参1钱,乌梅1个,竹沥2匙,生姜汁2匙。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六
《圣济总录》卷一五六: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1两,防风(去叉)1两,人参1两,白术(锉,炒)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甘草(炙)1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六
《仙拈集》卷四:茯苓汤
【用法用量】水4升,入药熬成2升,去滓用汁,再对入好酒2斤。再入金银花、生地、桔梗、当归各5钱,熬成2升,渣再煎减半,服之。
【摘录】《仙拈集》卷四
《不居集》上集卷十九:茯苓汤
【处方】茯苓5钱,白术(炒)5钱。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不居集》上集卷十九
《冯氏锦囊秘录》卷四:茯苓汤
【处方】柴胡、麦门冬(去心)、人参、赤茯苓、甘草、黄芩。
【功能主治】婴孩温壮,伏热来去。
【摘录】《冯氏锦囊秘录》卷四
《圣济总录》卷一五○: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1两,芎藭1两,当归(切,焙)1两,甘草(炙,锉)1两,桂(去粗皮)2两,栀子仁14枚,吴茱萸(汤洗,焙,炒)1两半,细辛(去苗叶)1两半,干姜(炮)1两半,生干地黄(焙)1两半。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取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
《圣济总录》卷一二八:茯苓汤
【处方】白茯苓(去黑皮)3分,黄耆(锉)1两半,芎藭1两,桂(去粗皮)3分,麦门冬(去心,焙)1两,五味子1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拍碎),大枣2个(擘破),同煎至8分,去滓,空心温服,晚再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二八
《医心方》卷二十一引《深师方》:茯苓汤
【处方】茯苓3两,甘草2两,芍药2两,桂2两。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月经至,绞痛欲死。
【用法用量】以水7升,煮取2升半,分3服。
《疝症积聚》:茯苓汤
【处方】茯苓5分,陈皮2分,附子2分,白术2分,半夏1分,吴茱萸1分。
【用法用量】水煎,临服加姜汁1匙,温服。
【摘录】《疝症积聚》
《圣济总录》卷二十八: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2两,五味子(炒)2两,麦门冬(去心,焙)2两,柴胡(去苗)1两半,桂(去粗皮)1两,槟榔(锉)半两,细辛(去苗叶)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4钱匕,水1大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八
《圣济总录》卷九十三:茯苓汤
【处方】白茯苓(去黑皮)3分,人参3分,麦门冬(去心,焙)3分,独活(去芦头)3分,槟榔3分,桂(去粗皮)1两1分,防风(去叉)1两1分,防己1两1分,桔梗(锉,炒)4两,甘草(炙)4两,防葵4两,枳壳(去瓤,麸炒)4两,地骨皮10两。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切碎),大枣2个(擘破),煎取8分,去滓顿服,早晚、食后各1次。用银器煎尤妙。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三
《圣济总录》卷二十五:茯苓汤
【处方】白茯苓(去黑皮)1两,人参1两,半夏(汤洗7遍,切,炒干)2两,麦门冬(去心,焙)2两,粳米2合,甘草半两(炙,锉)。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用水1盏半,加生姜1分(拍碎),大枣3个(劈破),竹叶3-7片,同煎至8分,去滓温服,日2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五
《圣济总录》卷二十五:茯苓汤
【处方】白茯苓(去黑皮)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炒)半两,枳实(去瓤,麸炒)半两,人参3分,白术3分,五味子3分,半夏(汤洗7遍)1分。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拍碎),大枣3个(擘破),煎至1盏,去滓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五
《圣济总录》卷二十五:茯苓汤
【处方】茯苓(去黑皮)1两,白芍药1两,瞿麦穗1两,白术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入葱白5寸,加生姜1分(拍碎),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五
《圣济总录》卷二十五: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3分,枳实(细锉,麸炒)3分,桂(去粗皮)3分,桑根白皮(锉)3分,人参3分,大腹皮(并子)3分,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甘草(炙,锉)半两,木香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拍碎),煎至7分,去滓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五
《圣济总录》卷二十五: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1两,桔梗(炒)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干)1两,人参半两,高良姜1两,槟榔(煨,锉)3分。
【制法】上为粉末。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半分(拍碎),同煎至半盏,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五
《圣济总录》卷十九: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2两,桑根白皮2两,防己1两半,桂(去粗皮)1两半,芎藭1两半,甘草(炙)3两,芍药1两半,当归(切,焙)1两半,麻黄(去根节,先煮,掠去沫,焙干)1两半。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6钱匕,以水2盏,加大枣3个(劈破)同煎,去滓,取1盏,空心温服。临卧时,如欲出汗,服药了,以生姜热粥投之。
【注意】汗出慎外风。
【摘录】《圣济总录》卷十九
《圣济总录》卷二十七: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1两,陈橘皮(去白,炒)1两,人参1两,白术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1两,木香(炮)1两,五味子1两,干姜(炮)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煎至6分,去滓,空心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七
《圣济总录》卷十九: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2两,桑根白皮2两,防己1两半,桂(去粗皮)1两半,芎藭1两半,芍药1两半,麻黄(去根节)1两半。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大枣1个(去核),煎取1盏,去滓温服,连3服后,以热姜粥投之,汗出为度。
【摘录】《圣济总录》卷十九
《圣济总录》卷三十: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半两,木通(锉)3分,升麻半两,羚羊角(镑)半两,前胡(去芦头)半两,桑根白皮(锉)3分,大黄(锉,炒)半两,马蔺根1两,朴消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毒气上冲,喉中痛,闷塞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6分,去滓,食后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
《圣济总录》卷三十一:茯苓汤
【处方】白茯苓(去黑皮)半两,柴胡(去苗)半两,桔梗(炒)半两,细辛(去苗叶)半两,芍药半两,大腹皮半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3分,甘草(炙)1分。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拍碎),同煎至8分,去滓,食后温服,日2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一
《圣济总录》卷三十一: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1两半,人参1分,甘草(炙,锉)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用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一
《圣济总录》卷三十一: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半两,柴胡(去苗)半两,枳壳(去瓤,麸炒)半两,桑根白皮(锉)半两,麦门冬(去心,焙)半两,葛根(锉)3分,甘草(炙,锉)半两,桂(去粗皮)1分,人参1分。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用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2个(擘),煎至7分,去滓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一
《圣济总录》卷三十一:茯苓汤
【处方】白茯苓(去黑皮,锉)1两,人参1两,白术1两,麻黄根(锉)1两,肉苁蓉(切,焙)1两,五味子(炒)1两,甘草(炙,锉)1两,牡蛎(烧)1两,芍药3分。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一
《圣济总录》卷三十三: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1两,鳖甲(醋多,去裙襕)3分,木通(锉)3分,郁李仁(微炒,去皮)3分。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三
《圣济总录》卷二十五: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1两,木香半两,桂(去粗皮)半两,木通(锉)半两,甘草(炙,锉)1分。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半盏,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五
《外台》卷十一:茯苓汤
【处方】茯苓5两,栝楼5两,知母4两,小麦2升,麦门冬5两(去心),大枣20个(去核),生地黄6两,萎蕤4两,淡竹叶3升。
【制法】上切。
【用法用量】以水3升,先煮小麦、竹叶,取9升,去滓,入诸药,煮取4升,分4服。不问早晚,随渴即进。
【注意】忌芜荑、酢物。
【摘录】《外台》卷十一
《外台》卷十六引《删繁方》:茯苓汤
【处方】茯苓5两,黄芩5两,栀子仁5两,芒消5两,赤石脂2两,升麻2两,紫菀2两,生麦门冬5两(去心),竹叶(切)1升,香豉1升(熬),石膏8两(碎,绵裹),生地黄(切)1升。
【制法】上切。
【用法用量】以水9升,煮取2升,去滓,下芒消,分3服。
【注意】忌酢物,芜荑。
【摘录】《外台》卷十六引《删繁方》
《外台》卷八引《延年秘录》:茯苓汤
【处方】茯苓5两,人参2两,生姜2两,橘皮2两,白术2两。
【制法】上切。
【用法用量】以水5升,煮取1升5合,去滓,分3次温服,中间任食。
《千金》卷三:茯苓汤
【处方】茯苓5两,甘草2两,芍药2两,桂心2两,生姜6两,当归2两,麦门冬1升,大枣30个。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去滓,分3服,日3次。无当归可用芎藭。
若苦心志不定,加人参2两,亦可入远志2两;若苦烦闷短气,加生竹叶1升,先以水1斗3升,煮竹叶取1斗,纳药;若有微风,加独活3两,麻黄2两,桂心2两,用水1斗5升;若颈项苦急,背膊强者,加独活、葛根各3两,麻黄、桂心各2两,生姜8两,用水1斗半。
【摘录】《千金》卷三
《千金》卷十五:茯苓汤
【处方】茯苓半两,黄柏半两,黄连半两,龙骨半两,人参半两,干姜半两,黄芩半两,桂心半两,芍药半两,当归半两,栀子仁半两,甘草半两,赤石脂1两,大枣12个。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5升,煮取2升,分2次服。不愈,满3剂。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痢久困竭而至本虚极亢,虽用连、柏、芩、栀苦折之味,不得参、苓、归、芍护持之力,徒伤正气,虚阳愈炽。所以专赖姜、桂之热因热用,不独实脾固脱,兼取发越甘草、大枣之甘缓,宣通龙骨、石脂之涩滞,而风虚冷痢,亦藉姜、桂、参、苓可以挽回造化也。
【摘录】《千金》卷十五
《千金》卷十八:茯苓汤
【处方】茯苓4两,半夏1升,生姜1斤,桂心8两。
【功能主治】胸膈痰满。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8升,煮取2升半,分4服。
冷极者,加大附子4两;气满者,加槟榔3-7个。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痰气聚于胸中,使用小半夏加茯苓汤,不得桂心之辛散,难以逞破的之功。冷极加附子,是指真阳虚者而言,气满加槟榔,是指痰气盛者而言,非谓二味可以并入一方也。
【摘录】《千金》卷十八
《外台》卷六引《广济方》:茯苓汤
【处方】茯苓12分,橘皮12分,白术8分,人参6分,桂心6分,甘草8分(炙),紫苏10分,生姜12分,槟榔7枚。
【制法】上切。
【用法用量】以水9升,煮取2升半,绞去滓,分3次温服。每服如人行7-8里,未好愈,2-3日更服1剂。老小取微利。
《圣济总录》卷二十四: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1两,石膏1两半,芍药3分,半夏1两(汤浸7遍,炒令干),细辛(去苗叶)半两,桂(去粗皮)半两,五味子半两,麻黄(去根节,沸汤掠去沫,焙)1两,桑根白皮(锉)1两。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1分(拍碎),同煎至8分,去滓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四
《外台》卷七引《广济方》:茯苓汤
【处方】茯苓2两,防己1两半,橘皮1两,玄参1两,黄芩1两半,泽泻1两半,杏仁2两半(去尖皮),白术1两半,大豆1升半,郁李仁2两半,桑白皮2两半,泽漆叶(切)1升,猪苓1两半。
【制法】上切。
【用法用量】以水1斗,先煮桑白皮、大豆、泽漆叶,取5升,去滓,澄去下淀,纳诸药,煎取2升,绞去滓,分3服。
咳者,加五味子2两。停2日服1剂。
【注意】忌酢物、桃、李、雀肉、热面、蒜、炙肉、粘食、油腻。
《圣济总录》卷四十: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吴茱萸(汤浸,焙,炒)1两,人参2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2两,白术3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3片,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
《医心方》卷二十二引《产经》:茯苓汤
【处方】茯苓1两,当归3两,甘草2两(炙),黄芩1两,术3两,石膏如鸡子1枚,杏仁30枚,芍药2两,芒消1两。
【制法】上切。
【用法用量】以水8升,煮取3升,纳芒消,上火令烊之,服1升,当下水或吐,便解。
方出《圣惠》卷五十三,名见《普济方》卷一七九: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1两,芦根1两(锉),黄芩1两,知母1两,栝楼根1两,瞿麦穗1两,麦门冬1两(去心),甘草1两(炙微赤,锉),木通1两(锉)。
【制法】上为散。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医方类聚》卷五十四引《通真子伤寒括要》: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1两,桂枝1两,甘草1两。
【制法】上为散。
【用法用量】如桂枝汤煎服。
【摘录】《医方类聚》卷五十四引《通真子伤寒括要》
《圣济总录》卷十: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2两,防风(去叉)2两,当归(焙)2两,白前2两,干姜(炮裂)2两,甘草(炙,锉)2两,独活(去芦头)3两,远志(去心)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人参1两。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用法用量】每服先用水3盏,黑豆半匙,大枣2个(擘破),生姜半分,煎至1盏半,去滓;入药末5钱匕,煎至1盏,去滓温服,空心、日午、夜卧各1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十
《圣济总录》卷十五:茯苓汤
【处方】白茯苓(去黑皮)2两,熟干地黄(焙)2两,人参2两,桂(去粗皮)2两,半夏(汤洗7遍,切,焙)1两半,甘草(炙)半两,麦门冬(去心,焙)半两。
【制法】上锉细,如麻豆大。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切),煎至8分,去滓温服,日2次,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十五
《圣济总录》卷十五: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1两,沉香半两,甘菊花3分,诃黎勒皮2两,藿香(去梗)1两,木香半两,槟榔(锉)1两,白术1两,枇杷叶(拭去毛,炙)10片,枳壳(去瓤,麸炒)1两,甘草(炙)1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加生姜、盐各少许,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十五
《外台》卷六引《广济方》:茯苓汤
【处方】茯苓4两,厚朴4两(炙),橘皮2两,白术2两,生姜10两。
【制法】上切。
【用法用量】以水9升,煮取2升7合,绞去滓,分3次温服,每服相去如人行7-8里。须利,加槟榔末1两半,汤欲熟时纳之,甚安稳,3日服1剂,频服5-6剂,可则停。
【注意】忌酢物、桃、李、雀肉。
《圣济总录》卷八十六: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半两,大腹皮(锉)半两,枳壳(去瓤,麸炒)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半夏(汤洗7遍,晒干)半两,杏干(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令黄)半两,槟榔(锉)半两,诃黎勒皮半两,桑根白皮(锉)半两,甘草(炙,锉)半两,人参1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八十六
《圣济总录》卷七十八: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1两,白术(锉,微炒)1两,防己3两,黄芩(去黑心)3两,射干3两,泽泻3两,桑根白皮(炙黄色,锉)3两,泽漆叶(切,微炒)1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用5钱匕,先以水3盏,煮大豆1合,取2盏,去滓入药,煎取1盏,分为2服。未愈,频服两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八
《圣济总录》卷八十二: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锉)2两半,桑根白皮(炙,锉)2两半,白术2两半,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半,防己1两半,旋覆花3分,槟榔(锉)、大黄(锉,微炒)、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黄)80枚。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先别用麻黄1分,水1盏半,煎5-7沸,掠去沫,下药并生姜1分(拍破),同煎至6分,去滓,空腹服,日晚再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八十二
《圣济总录》卷八十二: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1两半,桑根白皮(锉)1两半,防己1两半,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半,旋覆花半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1两,麻黄(去根节)1两,白术1两,紫苏茎叶1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先以水煮黑豆,取汁1盏半,加生姜半分(拍碎),同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八十二
《圣济总录》卷八十二: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2两,干姜(炮)2两,泽泻2两,桂(去粗皮)3分。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6分,去滓,空心、日午、近晚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八十二
《圣济总录》卷八十三: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3两,木香1两半,半夏(汤洗7遍去滑)1两半,独活(去芦头)1两半,犀角(镑)2两,羚羊角2两,吴茱萸(汤浸,炒)2两,人参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龙齿(捣碎)2两半,贝母(去心,炮)7枚。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1枣大(拍破),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八十三
《圣济总录》卷八十三:茯苓汤
【处方】白茯苓(去黑皮)3两,紫苏叶3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炒)3两,升麻3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3两,柴胡(去苗)3两,槟榔(锉)12枚,犀角(镑)3两,栀子仁3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1枣大(拍碎),同煎至6分,去滓,空心温服,晚食前再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八十三
《圣济总录》卷三十七: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1两,桂(去粗皮)1两,黄芩(去黑心)1两,升麻半两,常山半两,蜀漆甘草(炙,锉)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七
《圣济总录》卷八十四:茯苓汤
【处方】白茯苓(去黑皮)3两,薏苡仁(炒)4两,丹参2两半,独活(去芦头)2两半,防风(去叉)2两半,牛膝(酒浸,切,焙)3两,防己3两,五加皮3两,黄耆3两,枳壳(去瓤,麸炒)3两,升麻3两,麻黄(去根节)4两,羚羊角(镑)2两,桂(去粗皮)1两半,石膏(研如粉)10两。
【制法】上药,除石膏外,锉如小豆大。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浸1宿,来晨煎取8分,去滓,空腹温服,日2次。
心腹气胀,加连皮大腹1颗;心胸虚热,加麦门冬(去心)1分;小腹痛,加芍药、黄芩各1两;心胸有痰,加旋覆花1分;肺气咳嗽,加杏仁(去皮尖)14枚、桑根白皮1分;小便数,加杜仲末1分;言语謇涩,加附子1钱;小便涩,加木通1分;肾虚耳聋,加磁石末1钱匕;不睡,加酸枣仁末1钱;烦渴不止,加栝楼1分。
【摘录】《圣济总录》卷八十四
《圣济总录》卷六十七: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1两,人参3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以水3盏,煎取1盏半,去滓,分3次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七
《圣济总录》卷八十八: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半两,前胡(去芦头)半两,人参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黄耆(锉)1两,鳖甲(去裙襕,醋浸,炙黄)1两,半夏(汤洗7遍去滑,炒干)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分,木香1分。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半分(拍碎),大枣2个(去核),煎至6分,去滓,空腹温服,日午、临卧再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八十八
《圣济总录》卷九十:茯苓汤
【处方】白茯苓(去黑皮)2两,人参2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陈橘皮(去白,焙)1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1两,紫苏(微炒)1两,酸枣仁(炒)5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拍碎),煎至1盏,去滓,空腹温服,分2服相次服之。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
《圣济总录》卷九十:茯苓汤
【处方】白茯苓(去黑皮)半两,桂(去粗皮)半两,干姜(炮)半两,甘草(炙,锉)半两,芍药半两,食茱萸半两,熟干地黄(洗,焙)3分。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加大枣2个(去核),煎至1盏,去滓,空腹温服,日2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
《嵩崖尊生》卷九:茯苓汤
【处方】麦冬1钱半,茯苓1钱半,半夏1钱半,陈皮1钱半,白术1钱半,人参1钱,甘草1钱,乌梅半个。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摘录】《嵩崖尊生》卷九
《圣济总录》卷九十三:茯苓汤
【处方】白茯苓(去黑皮)6两,麦门冬(去心,焙)6两,款冬花6两,独活(去芦头)6两,槟榔(锉)6两,桂(去粗皮)5两,防风(去叉)5两,防己5两,甘草(炙)4两,枳壳(去瓤,麸炒)4两,地骨皮(去土)10两。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以水2盏,先煎山泽根,取水1盏半,入药并生姜半分(切),大枣3个(擘破),同煎取1盏,去滓温服,每早晨、日晚各1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三
《三因》卷十一:茯苓汤
【处方】半夏3两(汤洗10次),茯苓1两8钱,熟地黄1两8钱,橘皮1两2钱,细辛1两2钱,人参1两2钱,芍药1两2钱,川芎1两2钱,旋覆花1两2钱,桔梗1两2钱,甘草(炙)1两2钱。
【制法】上锉散。
【用法用量】每服4大钱,水2盏,加生姜7片,煎7分,去滓空腹服。
客热烦渴口疮者,去橘皮、细辛,加前胡、知母;肠冷下利者,去地黄,入桂心(炒);胃中虚热,大便秘,小便涩,去地黄,加大黄1两8钱,黄芩6钱。
【摘录】《三因》卷十一
《圣济总录》卷八十四: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去皮)3两,桑根白皮(锉)3两,防己3两,木香3两,黄芩(去黑心)3两,郁李仁(汤浸,去皮,研)2两半,木通(细锉)2两,大腹七颗(连皮子锉)。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1分(拍碎),煎取7分,去滓,早、晚食前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八十四
《圣济总录》卷五十七: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2两,木通(锉)2两,芍药1两半,吴茱萸(汤洗,倍干,炒)1两,郁李仁(汤浸,去皮尖)1两,槟榔3枚(锉),紫菀(去苗土)1两。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空心温服,日2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七
《圣济总录》卷一○○: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3分,桂(去粗皮)3分,芍药半两,当归(切,焙)半两,生干地黄(焙)半两,木香半两,芎藭半两,鬼箭羽3分,桃仁(去皮尖双仁,炒)3分。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
《圣济总录》卷四十五: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4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4两,甘草(炙,锉)2两,人参2两,黄芩(去黑心)2两,桂(去粗皮)5两,半夏(汤洗7遍)5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3片,煎至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五
《圣济总录》卷四十七:茯苓汤
【处方】白茯苓(去黑皮)1两,半夏(汤洗7遍,焙干)1两,人参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半,丁香半两,木香半两,白术1两,草豆蔻(去皮)2两,槟榔(锉)半两,桂(去粗皮)3钱,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半,枳壳(去瓤,麸炒)半两。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七
《圣济总录》卷五十一: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1分,当归(切,焙)1分,牛膝(酒浸,切,焙)1分,羌活(去芦头)1分,枳壳(去瓤,麸炒)1分,荆芥穗1分,槟榔(锉)1分,木香3铢。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8分,去滓,空心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一
《圣济总录》卷五十六:茯苓汤
【处方】白茯苓(去黑皮)1两,人参1分,麦门冬(去心,焙)1两1分。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1分(拍碎),同煎至8分,去滓温服。良久,煮淡浆粥补之。服枳壳汤吐后,服本方。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六
《圣济总录》卷五十六: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3两,桔梗(锉,炒)2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透)2两,白术2两,人参2两,陈橘皮(去白,焙)1两半。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1小块(拍破),煎至6分,去滓温服,日3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六
《圣济总录》卷七十四: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1两,厚朴(去粗皮,姜汁炙)1两,黄连(去须,炒)1两,干姜(炮)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4钱匕,以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空心、日午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四
《圣济总录》卷五十七:茯苓汤
【处方】白茯苓(去黑皮)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人参1两,白术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五味子1两,黄耆1两,桂(去粗皮)2两。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2盏,加生姜3片,煎至1盏,去滓温服,日3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七
《圣济总录》卷六十九: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3分,黄连(去须)3分,生干地黄(焙)3分,栀子仁3分,桂(去粗皮)3分,栝楼根3分,大黄(锉,炒)1两,黄芩(去黑心)1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1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九
《圣济总录》卷五十八:茯苓汤
【处方】白茯苓(去黑皮)4两,麦门冬(去心,焙)4两,石膏5两,茅根(锉)1升。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4钱匕,水1盏半,加冬瓜1片,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八
《圣济总录》卷五十九: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1两,泽泻1两,白术1两,黄连(去须)1两,桂(去粗皮)1两,甘草(炙,锉)1两,大黄(生)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心脾壅滞,暴渴引饮。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半,加小麦半匙,煎至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九
《圣济总录》卷五十九: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2两,泽泻2两,麦门冬(去心,焙)2两,杜仲(去粗皮,炙)2两,桑白皮(锉)3两,桂(去粗皮)1两,磁石(捣如麻粒大,淘去赤水)4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6钱匕,水2盏,加大枣3个(擘破),薤白5茎(细切),煎至1盏,去滓,分2服,空腹温服,如人行10里,再服,至晚亦然。此药内消,不吐利,服1剂讫,津液未通,血脉未行,肌肤未润,更服1剂。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九
《圣济总录》卷六十:茯苓汤
【别名】茯苓加减汤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3两,陈橘皮(去白,焙)3两,泽泻3两,桑根白皮(锉)3两,芍药4两,白术4两,人参2两,桂(去粗皮)2两,石膏8两,半夏6两(汤洗7遍)。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茯苓加减汤(《宣明论》卷一)。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
《圣济总录》卷六十二: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1两,人参1两,麦(薛米)(炒)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炒)1两,陈曲(炒)1两,半夏(姜汁浸2宿,切,焙干)1两,草豆蔻(去皮)3个,青橘皮(汤浸,去白)半两(炒)。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同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二
《圣济总录》卷六十三:茯苓汤
【别名】茯苓散
【处方】茯苓(去粗皮)1两,知母1两,白术1两,枳壳(麸炒,去瓤)1两,人参(去芦头)1两,芦根(切)1两,甘草(微炙赤,锉)1两,半夏(汤洗,去滑)1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茯苓散(《普济方》卷二○六)。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三
《圣济总录》卷三十八:茯苓汤
【处方】白茯苓(去黑皮)3两,人参3两,甘草(炙)2两,白术2两,干姜(炮)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霍乱,心下筑悸,肾气动。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日3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八
《圣济总录》卷五十六:茯苓汤
【别名】小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3两,人参2两,陈橘皮(去白,焙)2两,桔梗(锉,炒)2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小茯苓汤(《宣明论》卷二)。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六
《痈疽验方》: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1钱,桃仁(去皮尖)1钱,甜瓜子(研)2钱,芒消2钱,大黄(炒)2钱,牡丹皮2钱半。
【用法用量】作1剂。水2钟,煎1钟,食前服。
【摘录】《痈疽验方》
《古今医鉴》卷十五:茯苓汤
【处方】薏苡仁1两,皂角刺1两,木瓜1两,白芷1两,当归尾1两,生地黄1两,川牛膝1两,白芍药1两,黄柏1两,防风1两,大皂角5钱,川椒5钱,红花5钱,甘草节7钱,羌活7钱,金银花2两。
【制法】上锉作10剂。
【用法用量】每1剂和土茯苓4两同煎,空心服。
【注意】忌茶。
【摘录】《古今医鉴》卷十五
《回春》卷八:茯苓汤
【处方】土茯苓4两(捣汁),桔梗1两,防风1两,乳香5分,没药5分。
【制法】上锉。
【用法用量】水5碗,煎至3碗,温服,1日服尽。
【注意】忌茶水、铁器。
【摘录】《回春》卷八
方出《肘后方》卷三,名见《圣济总录》卷十四:茯苓汤
【处方】茯苓4两,干地黄4两,人参3两,桂3两,甘草2两,麦门冬1升(去心),半夏6两(洗去滑),生姜1斤。
【功能主治】惊忧怖迫逐,或惊恐失财,或激愤惆怅,致志气错越,心行违僻,不得安定者。
【用法用量】以水1斗,又杀乌鸡取血及肝心,煮3升,分4服,日3次,夜1次。其间少食无爽,作3剂愈。
《医学正印》:茯苓汤
【处方】茯苓1钱,阿胶1钱,吴茱萸1钱,麦冬1钱,人参1钱,芍药1钱,白术1钱,甘草5分,生姜3片。
【制法】上锉。
【用法用量】每用水2钟,煎1钟,入胶再煎2沸,看胶烊,放温,空心服,滓再煎,饥时服。
【摘录】《医学正印》
《外台》卷十四引《深师方》:茯苓汤
【处方】茯苓2两,芎藭1两,干姜1两,芍药1两,白术1两,当归1两,人参1两,枳实3分(炙),甘草(炙)1两。
【制法】上细切。
【用法用量】以水9升,煮取3升,1日服3次。若病剧者,可相去如人行5里顷1服。服1剂不愈,不过2剂。
胸中有气,加人参2两。
【注意】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大酢。
《万氏女科》卷二:茯苓汤
【处方】白茯苓1钱,白术1钱,陈皮1钱,香附1钱,乌药1钱,炙草5分,紫苏茎叶5分,木瓜3片。
【用法用量】生姜为引,水煎,空心服。
【摘录】《万氏女科》卷二
《普济方》卷三七八:茯苓汤
【处方】茯苓2分,蚱蝉3个(炙),雀瓮2个(炙),蛇蜕皮半分,铁精1分,芍药1分,麻黄(去节)1分,黄耆1分,柴胡1分,当归1分,人参1分。
【功能主治】少小滞实不去,内有热,摇头弄舌,欲作痫。
【用法用量】上切。以水3升,先煮麻黄10沸,去沫,纳诸药,煮1升5合,分为4服,100日儿1日服尽。
【摘录】《普济方》卷三七八
《普济方》卷三七八:茯苓汤
【处方】茯苓1分,黄芩1分,钩藤1分,大黄1分。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儿生7日后,有热欲作痫。
【用法用量】以水1升,煮3合,为3服或5服。多者加黄芩1分;出生3-7以后者,加大黄1分。
【摘录】《普济方》卷三七八
《杨氏家藏方》卷十:茯苓汤
【处方】白茯苓(去皮)、泽泻、香附子、橘红、大腹皮、干生姜、桑白皮(细锉,炒)等分。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5钱,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十
《医心方》卷六引《深师方》:茯苓汤
【处方】饴胶8两,白术4两,茯苓4两,干姜2两,甘草2两。
【功能主治】肾着之为病,从腰以下冷痛而重如5000钱,腹肿。
【用法用量】以水1斗,煮取3升,去滓,纳饴令烊,分4服。
《普济方》卷三四一:茯苓汤
【处方】赤茯苓1两,白术1两,郁李仁1两,杏仁1两,旋覆花1两,槟榔5枚(锉)。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空心服。
【摘录】《普济方》卷三四一
《普济方》卷三十五:茯苓汤
【处方】茯苓4两,厚朴4两,槟榔2两,白术2两,生姜10两(一方有吴茱萸人参各2两)。
【功能主治】心头气结,连胸脐皆痛,及吐酸水,日夜不止。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9升,煮2升7合,绞去滓,分温3服,每服约去如人行7-8里。须利,加槟榔末1两5钱,汤欲热时入之,3日服1剂,屡服5-6剂,可则停。
【注意】忌酢物、桃、李、雀肉。
【摘录】《普济方》卷三十五
《得效》卷四:茯苓汤
【处方】半夏1两(汤洗7次),茯苓2两,熟地黄2两,橘皮1两2钱,细辛1两2钱,人参1两2钱,芍药1两2钱,川芎1两2钱。
【制法】上锉散。
【功能主治】忧怒并气攻,血溢停留胃管,嗳闻血腥,呕吐饮食及妊娠恶阻,中脘宿冷,冷血侵脾,恶闻食气。
【用法用量】每服4大钱,水2盏,加生姜7分,煎7分,去滓空腹服。
【摘录】《得效》卷四
《朱氏集验方》卷二:茯苓汤
【处方】白茯苓。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用量】每服2钱,煎乌梅、陈艾汤调下。
【摘录】《朱氏集验方》卷二
《济生》卷三:茯苓汤
【别名】六味茯苓汤
【处方】半夏(汤泡7次)1两,赤茯苓(去皮)1两,橘红1两,枳实(去瓤,麸炒)半两,桔梗(去芦)半两,甘草(炙)半两。
【用法用量】六味茯苓汤(《景岳全书》卷五十四)。
【摘录】《济生》卷三
《兰室秘藏》卷下:茯苓汤
【处方】生黄芩3分,当归身4分,肉桂5分,炙甘草5分,猪苓6分,茯苓6分,泽泻1钱,芍药1钱5分,苍术2钱,生姜2钱,升麻2钱,柴胡2钱。
【制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分作2服。
【用法用量】每服水2盏,煎至1盏,去滓,食前稍热服。
【摘录】《兰室秘藏》卷下
《保命集》卷中:茯苓汤
【处方】白术1两,茯苓(去皮)7钱半。
【功能主治】湿泻。饮食伤泻。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煎1两,食前服。
食入而泻,谓胃中有宿谷也,加枳实5钱;酒入而泻,湿热泻也,加黄芩5钱。
【摘录】《保命集》卷中
《普济方》卷四○三:茯苓汤
【处方】白茯苓(去皮)、桔梗(去芦)、天花粉(净)、半夏(汤泡)、甘草。
【制法】上锉。
【用法用量】生姜、麦门冬煎服。
【摘录】《普济方》卷四○三

- 《备急千金要方》茯苓汤
- 《备急千金要方》茯苓汤
- 《备急千金要方》茯苓汤
- 《备急千金要方》茯苓汤
- 《备急千金要方》茯苓汤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茯苓汤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茯苓汤
- 《仙传外科集验方》茯苓汤
- 《冯氏锦囊秘录》茯苓汤
茯苓汤
- 茯苓汤《备急千金要方》
- 茯苓汤《备急千金要方》
- 茯苓汤《备急千金要方》
- 茯苓汤《备急千金要方》
- 茯苓汤《备急千金要方》
- 茯苓汤《冯氏锦囊秘录》
- 茯苓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茯苓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茯苓汤《仙传外科集验方》
- 白茯苓汤【方剂大全】
- 赤茯苓汤【方剂大全】
- 大茯苓汤【方剂大全】
- 大茯苓汤《备急千金要方》
- 黄茯苓汤《备急千金要方》
- 黄茯苓汤《仙传外科集验方》
- 白术茯苓汤【方剂大全】
- 白术茯苓汤《医方考》
- 半夏茯苓汤【方剂大全】
- 半夏茯苓汤《备急千金要方》
- 半夏茯苓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半夏茯苓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半夏茯苓汤《医方考》
- 奔豚茯苓汤【方剂大全】
- 参附茯苓汤【方剂大全】
- 柴胡茯苓汤【方剂大全】
- 川连茯苓汤【方剂大全】
- 川连茯苓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导水茯苓汤【方剂大全】
- 丁香茯苓汤【方剂大全】
- 防风茯苓汤【方剂大全】
- 防己茯苓汤【方剂大全】
- 防己茯苓汤《金匮悬解》
- 防己茯苓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 防己茯苓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防已茯苓汤【方剂大全】
- 防已茯苓汤《伤寒杂病论》
- 附子茯苓汤【方剂大全】
- 桂枝茯苓汤【方剂大全】
- 厚朴茯苓汤【方剂大全】
- 黄耆茯苓汤【方剂大全】
- 加减茯苓汤【方剂大全】
- 加味茯苓汤【方剂大全】
- 经效茯苓汤【方剂大全】
- 橘皮茯苓汤【方剂大全】
- 理中茯苓汤【方剂大全】
- 鲤鱼茯苓汤【方剂大全】
- 人参茯苓汤【补气补血偏方】
- 茵陈茯苓汤【方剂大全】
- 茵陈茯苓汤《医方考》
- 知母茯苓汤【方剂大全】
- 知母茯苓汤《仁术便览》
- 知母茯苓汤《外科理例》
- 半夏茯苓汤方《伤寒杂病论》
- 半夏加茯苓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赤小豆茯苓汤【方剂大全】
- 防己茯苓汤方《医宗金鉴》
- 黄连茯苓汤方《伤寒杂病论》
- 栝蒌茯苓汤方《伤寒杂病论》
- 麻黄茯苓汤方《伤寒杂病论》
- 半夏加茯苓汤方《医宗金鉴》
- 柴胡芍药茯苓汤【方剂大全】
- 加减半夏茯苓汤【方剂大全】
- 加味半夏茯苓汤【方剂大全】
- 小半夏茯苓汤方《医宗金鉴》
-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剂大全】
- 小半夏加茯苓汤《备急千金要方》
- 小半夏加茯苓汤《备急千金要方》
- 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悬解》
- 小半夏加茯苓汤《删补名医方论》
- 小半夏加茯苓汤《汤头歌诀》
- 小半夏加茯苓汤《汤头歌诀》
- 小半夏加茯苓汤《医方论》
- 小半夏加茯苓汤《医学心悟》
- 小半夏加茯苓汤《医宗金鉴》
- 桂枝加当归茯苓汤【方剂大全】
-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伤寒杂病论》
- 小柴胡加茯苓汤方《伤寒杂病论》
- 半夏茯苓汤加丁香汤【方剂大全】
- 桂枝去桂加白术茯苓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黄连阿胶半夏桃仁茯苓汤《伤寒杂病论》
- 木防己去石膏加芒硝茯苓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人参地黄龙骨牡蛎茯苓汤方《伤寒杂病论》
- 百合地黄牡丹皮半夏茯苓汤方《伤寒杂病论》
茯苓汤 知识
茯苓
- 茯苓【本草纲目】
- 茯苓【本草纲目】图文版
- 茯苓【中草药图片】
- 茯苓【中药】
- 茯苓【中药大全】
- 茯苓【中药图谱】
- 茯苓《本草备要》
- 茯苓《本草便读》
- 茯苓《本草乘雅半偈》
- 茯苓《本草乘雅半偈》
- 茯苓《本草崇原》
- 茯苓《本草崇原》
- 茯苓《本草从新》
- 茯苓《本草撮要》
- 茯苓《本草分经》
- 茯苓《本草分经》
- 茯苓《本草分经》
- 茯苓《本草分经》
- 茯苓《本草纲目》
- 茯苓《本草害利》
- 茯苓《本草经集注》
- 茯苓《本草经解》
- 茯苓《本草经解》
- 茯苓《本草蒙筌》
- 茯苓《本草求真》
- 茯苓《本草思辨录》
- 茯苓《本草思辨录》
- 茯苓《本草图经》
- 茯苓《本草图经》
- 茯苓《本草衍义》
- 茯苓《本草易读》
- 茯苓《本草易读》
- 茯苓《本经逢原》
- 茯苓《顾松园医镜》
- 茯苓《雷公炮炙论》
- 茯苓《雷公炮炙论》
- 茯苓《名医别录》
- 茯苓《千金翼方》
- 茯苓《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 茯苓《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 茯苓《汤液本草》
- 茯苓《吴普本草》
- 茯苓《新修本草》
- 茯苓《药鉴》
- 茯苓《药鉴》
- 茯苓《药笼小品》
- 茯苓《药笼小品》
- 茯苓《药征》
- 茯苓《药征》
- 茯苓《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茯苓《长沙药解》
- 茯苓《长沙药解》
- 茯苓《证类本草》
- 茯苓《证类本草》
- 茯苓《中药学》
- 白茯苓《得配本草》
- 白茯苓《冯氏锦囊秘录》
- 白茯苓《雷公炮制药性解》
- 白茯苓《外科全生集》
- 白茯苓《药性切用》
- 白茯苓《医学入门》
- 白茯苓《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 赤茯苓【本草纲目】
- 赤茯苓【中药大全】
- 赤茯苓《本草崇原》
- 赤茯苓《本草分经》
- 赤茯苓《本草分经》
- 赤茯苓《本草害利》
- 赤茯苓《外科全生集》
- 服茯苓《千金翼方》
- 服茯苓《千金翼方》
- 服茯苓《饮膳正要》
- 茯苓饼【方剂大全】
- 茯苓饼【健体活血偏方】
- 茯苓饼【膳食养生】
- 茯苓茶《茶饮保健》
- 茯苓丹【方剂大全】
- 茯苓粉【方剂大全】
- 茯苓膏【方剂大全】
- 茯苓糕【方剂大全】
- 茯苓煎【方剂大全】
- 茯苓酒【方剂大全】
- 茯苓酒《饮膳正要》
- 茯苓面【方剂大全】
- 茯苓面《医学入门》
- 茯苓皮【本草纲目】
- 茯苓皮【中药大全】
- 茯苓皮《本草崇原》
- 茯苓散【方剂大全】
- 茯苓散《妇人大全良方》
- 茯苓散《妇人大全良方》
- 茯苓散《明目至宝》
- 茯苓散《普济本事方》
- 茯苓神《本草害利》
- 茯苓苏【方剂大全】
- 茯苓酥【方剂大全】
- 茯苓丸【方剂大全】
- 茯苓丸《备急千金要方》
- 茯苓丸《备急千金要方》
- 茯苓丸《备急千金要方》
- 茯苓丸《备急千金要方》
- 茯苓丸《冯氏锦囊秘录》
- 茯苓丸《冯氏锦囊秘录》
- 茯苓丸《冯氏锦囊秘录》
- 茯苓丸《妇人大全良方》
- 茯苓丸《普济本事方》
- 茯苓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茯苓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茯苓丸《外科理例》
- 茯苓丸《医方论》
- 茯苓丸《医学心悟》
- 茯苓饮【方剂大全】
- 茯苓饮《金匮悬解》
- 茯苓圆【方剂大全】
- 茯苓粥【方剂大全】
- 茯苓粥【偏方】
- 茯苓粥《医学入门》
- 土茯苓【本草纲目】
- 土茯苓【本草纲目】图文版
- 土茯苓【中草药图片】
- 土茯苓【中药大全】
- 土茯苓【中药图谱】
- 土茯苓《本草备要》
- 土茯苓《本草便读》
- 土茯苓《本草乘雅半偈》
- 土茯苓《本草乘雅半偈》
- 土茯苓《本草从新》
- 土茯苓《本草撮要》
- 土茯苓《本草分经》
- 土茯苓《本草分经》
- 土茯苓《本草纲目》
- 土茯苓《本草求真》
- 土茯苓《本草易读》
- 土茯苓《本草易读》
- 土茯苓《本草择要纲目》
- 土茯苓《本草择要纲目》
- 土茯苓《本经逢原》
- 土茯苓《得配本草》
- 土茯苓《冯氏锦囊秘录》
- 土茯苓《外科全生集》
- 土茯苓《药笼小品》
- 土茯苓《药笼小品》
- 土茯苓《药性切用》
- 土茯苓《玉楸药解》
- 土茯苓《中药炮制》
- 土茯苓《中药学》
- 白茯苓散【方剂大全】
- 白茯苓散《妇人大全良方》
- 白茯苓丸【方剂大全】
- 白茯苓丸《汤头歌诀》
- 白茯苓丸《汤头歌诀》
- 白茯苓丸《医方论》
- 白土茯苓【中药大全】
- 赤茯苓煎【方剂大全】
- 赤茯苓散【方剂大全】
- 赤茯苓散《冯氏锦囊秘录》
- 赤茯苓丸【方剂大全】
- 赤茯苓饮【方剂大全】
- 大茯苓丸【方剂大全】
- 饵茯苓方《备急千金要方》
- 服茯苓赋《苏沈良方》
- 服茯苓赋《苏沈良方》
- 服茯苓说《苏沈良方》
- 服茯苓说《苏沈良方》
- 茯苓包子《保健药膳》
- 茯苓包子《保健药膳》
- 茯苓包子《食物疗法》
- 茯苓贝梨【食物解毒偏方】
- 茯苓饼子【方剂大全】
- 茯苓蚕茶《茶饮保健》
- 茯苓粉粥《保健药膳》
- 茯苓粉粥《保健药膳》
- 茯苓膏方《备急千金要方》
- 茯苓皮汤【方剂大全】
- 茯苓术散【方剂大全】
- 茯苓酥方《备急千金要方》
- 茯苓酸奶【膳食养生】
- 茯苓小方【药物养生】
- 茯苓饮子【方剂大全】
- 茯苓饮子《仁术便览》
- 茯苓煮散【方剂大全】
- 土茯苓茶《茶饮保健》
- 艾煎茯苓散【方剂大全】
- 艾煎茯苓散《医方考》
- 八制茯苓丸【方剂大全】
- 白赤、茯苓《本草择要纲目》
- 白术茯苓散【方剂大全】
- 白术茯苓丸【方剂大全】
- 半夏茯苓丸【方剂大全】
- 补肾茯苓丸【方剂大全】
- 补药茯苓散【方剂大全】
- 参麦茯苓粥【方剂大全】
- 车前茯苓茶《茶饮保健》
- 辰砂茯苓丸【方剂大全】
- 沉香茯苓茶《茶饮保健》
- 沉香茯苓丸【方剂大全】
- 垂命茯苓丸【方剂大全】
- 大豆茯苓散【方剂大全】
- 大黄茯苓丸【方剂大全】
- 大圣茯苓散【方剂大全】
- 当归茯苓散《妇人大全良方》
- 茯苓安心汤【方剂大全】
- 茯苓白术茶《茶饮保健》
- 茯苓白术散【方剂大全】
- 茯苓白术汤【方剂大全】
- 茯苓白术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茯苓半夏汤【方剂大全】
- 茯苓半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茯苓半夏丸【方剂大全】
- 茯苓贝母汤【方剂大全】
- 茯苓补心汤【方剂大全】
- 茯苓补心汤《备急千金要方》
- 茯苓补心汤《仁术便览》
- 茯苓补心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茯苓菖蒲丸【方剂大全】
- 茯苓赤芍茶《茶饮保健》
- 茯苓川芎汤【方剂大全】
- 茯苓大黄汤【方剂大全】
- 茯苓大枣粥【方剂大全】
- 茯苓导水汤【方剂大全】
- 茯苓地黄汤【方剂大全】
- 茯苓二陈汤【方剂大全】
- 茯苓分气饮【方剂大全】
- 茯苓分气饮《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茯苓甘草汤【方剂大全】
- 茯苓甘草汤《伤寒括要》
- 茯苓甘草汤《伤寒寻源》
- 茯苓甘草汤《伤寒寻源》
- 茯苓甘草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 茯苓甘草汤《医方考》
- 茯苓甘草汤《医方论》
- 茯苓甘草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茯苓甘草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茯苓甘草证《医学摘粹》
- 茯苓甘露饮【方剂大全】
- 茯苓钩藤汤【方剂大全】
- 茯苓桂枝茶《茶饮保健》
- 茯苓桂枝汤【方剂大全】
- 茯苓厚朴汤【方剂大全】
- 茯苓琥珀散【方剂大全】
- 茯苓琥珀汤【方剂大全】
- 茯苓琥珀丸【方剂大全】
- 茯苓黄连丸【方剂大全】
- 茯苓黄耆汤【方剂大全】
- 茯苓建中汤【方剂大全】
- 茯苓椒目丸【方剂大全】
- 茯苓蠲暑饮【方剂大全】
- 茯苓开胃散【方剂大全】
- 茯苓理中汤【方剂大全】
- 茯苓利膈汤【方剂大全】
- 茯苓六合汤【方剂大全】
- 茯苓麻黄汤【方剂大全】
- 茯苓木通汤【方剂大全】
- 茯苓内托散【方剂大全】
- 茯苓前胡汤【方剂大全】
- 茯苓人参散【方剂大全】
- 茯苓戎盐汤【方剂大全】
- 茯苓戎盐汤《金匮悬解》
- 茯苓戎盐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茯苓山药茶《茶饮保健》
- 茯苓渗湿汤【方剂大全】
- 茯苓渗湿汤《冯氏锦囊秘录》
- 茯苓渗湿汤《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 茯苓升麻汤【方剂大全】
- 茯苓升麻汤《医学心悟》
- 茯苓生化汤【方剂大全】
- 茯苓石膏汤【方剂大全】
- 茯苓石脂汤【方剂大全】
- 茯苓四逆汤【方剂大全】
- 茯苓四逆汤《删补名医方论》
- 茯苓四逆汤《伤寒括要》
- 茯苓四逆汤《伤寒寻源》
- 茯苓四逆汤《伤寒寻源》
- 茯苓四逆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 茯苓四逆汤《医宗金鉴》
- 茯苓四逆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茯苓苏子丸【方剂大全】
- 茯苓苏子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茯苓天麻汤【方剂大全】
- 茯苓调血汤【方剂大全】
- 茯苓调中散【方剂大全】
- 茯苓菟丝丸【方剂大全】
- 茯苓五皮散【方剂大全】
- 茯苓五味丸【方剂大全】
- 茯苓夏姜茶《茶饮保健》
- 茯苓陷胸汤【方剂大全】
- 茯苓消气丸【方剂大全】
- 茯苓消肿茶《茶饮保健》
- 茯苓杏仁煎【方剂大全】
- 茯苓造化糕【方剂大全】
- 茯苓燥湿汤【方剂大全】
- 茯苓泽泻汤【方剂大全】
- 茯苓泽泻汤《金匮悬解》
- 茯苓泽泻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茯苓泽泻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茯苓正气散【方剂大全】
- 茯苓栀子散【方剂大全】
- 茯苓止利茶《茶饮保健》
- 茯苓钟乳丸【方剂大全】
- 茯苓茱萸丸【方剂大全】
- 茯苓猪肾汤【方剂大全】
- 茯苓煮鸡肝【方剂大全】
- 茯苓佐经汤【方剂大全】
- 浮萍茯苓丸【方剂大全】
- 枸杞茯苓茶【偏方】
- 固齿茯苓散【方剂大全】
- 桂枝茯苓丸【方剂大全】
- 桂枝茯苓丸《金匮悬解》
- 桂枝茯苓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桂枝茯苓丸《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胡麻茯苓面【方剂大全】
- 琥珀茯苓膏【方剂大全】
- 琥珀茯苓丸【方剂大全】
- 黄连茯苓丸【方剂大全】
- 黄耆茯苓散【方剂大全】
- 加减茯苓丸【方剂大全】
- 加味茯苓饮【方剂大全】
- 金箔茯苓散【方剂大全】
- 橘皮茯苓丸【方剂大全】
- 巨胜茯苓丸【方剂大全】
- 葵子茯苓散【方剂大全】
- 葵子茯苓散《金匮悬解》
- 葵子茯苓散《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莲子茯苓糕《保健药膳》
- 莲子茯苓糕《保健药膳》
- 葡萄茯苓茶《茶饮保健》
- 芡实茯苓粥【方剂大全】
- 芡实茯苓粥《保健药膳》
- 芡实茯苓粥《保健药膳》
- 全生茯苓散《仁术便览》
- 人参茯苓酒【方剂大全】
- 人参茯苓丸【方剂大全】
- 人参茯苓粥【方剂大全】
- 人参茯苓粥《重楼玉钥》
- 水肿茯苓煎【方剂大全】
- 葶苈茯苓丸【方剂大全】
- 土茯苓合剂【方剂大全】
- 土茯苓简介【中药基础】
- 外台茯苓饮《医宗金鉴》
- 指迷茯苓丸《删补名医方论》
- 指迷茯苓丸《时方歌括》
- 指迷茯苓丸《医方考》
- 指迷茯苓丸《医宗金鉴》
- 治痰茯苓丸【方剂大全】
- 治痰茯苓丸《是斋百一选方》
- 竹沥茯苓茶《茶饮保健》
- 白茯苓陈皮丸【方剂大全】
- 半夏茯苓饮子【方剂大全】
- 补肝白茯苓散【方剂大全】
- 赤茯苓(附)《本草崇原》
- 二物茯苓粉散【方剂大全】
- 二物茯苓粉散《备急千金要方》
- 茯苓(白赤)《本草择要纲目》
- 茯苓(茯神)《本草新编》
- 茯苓(茯神)《本草新编》
- 茯苓、茯神解《医学衷中参西录》
- 茯苓、茯神解《医学衷中参西录》
- 茯苓车前子饮【方剂大全】
- 茯苓车前子粥【方剂大全】
- 茯苓车前子粥【健体活血偏方】
- 茯苓甘草汤方《伤寒论》
- 茯苓甘草汤方《伤寒杂病论》
- 茯苓甘草汤方《伤寒杂病论》
- 茯苓甘草汤方《医宗金鉴》
- 茯苓菊花浸酒【方剂大全】
- 茯苓皮(附)《本草崇原》
- 茯苓戎盐汤方《医宗金鉴》
- 茯苓四逆汤方《伤寒论》
- 茯苓四逆汤方《伤寒杂病论》
- 茯苓四逆汤方《医宗金鉴》
- 茯苓五味子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茯苓小泽泻汤【方剂大全】
- 茯苓泽泻汤方《伤寒杂病论》
- 茯苓泽泻汤方《医宗金鉴》
- 茯苓真假识别【中药鉴别】
- 桂枝茯苓丸方《伤寒杂病论》
- 桂枝茯苓丸方《医宗金鉴》
- 桂枝茯苓丸证《临证实验录》
- 桂枝茯苓丸证《临证实验录》
- 淮南子茯苓散【方剂大全】
- 葵子茯苓散方《医宗金鉴》
- 山药茯苓包子【方剂大全】
- 山药茯苓包子《保健药膳》
- 山药茯苓包子《保健药膳》
- 土茯苓炖猪骨【偏方】
- 土茯苓炖猪骨【食物解毒偏方】
- 土茯苓猪骨汤【方剂大全】
- 土茯苓猪骨汤《食物疗法》
- 泻利药之茯苓【中药基础】
- 张真君茯苓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良方》茯苓散《普济本事方》
- 《外台》茯苓饮《删补名医方论》
- 八味茯苓补心汤【方剂大全】
- 白术茯苓干姜汤【方剂大全】
- 白术茯苓干姜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半夏茯苓陈皮汤【方剂大全】
- 补虚人参茯苓丸【方剂大全】
- 茯苓病虫害防治【中药种贮】
- 茯苓参甘厚朴汤【方剂大全】
- 茯苓大枣山药粥【健胃补肾偏方】
- 茯苓大枣山药粥【偏方】
- 茯苓的炮制方法【中药炮制】
- 茯苓橘皮杏仁汤【方剂大全】
-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剂大全】
- 茯苓杏仁甘草汤《金匮悬解》
- 茯苓杏仁甘草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茯苓栀子茵陈汤【方剂大全】
- 茯苓种植新方法【中药种贮】
- 桂枝茯苓当归汤【方剂大全】
- 桂枝茯苓人参汤【方剂大全】
- 加味茯苓半夏汤【方剂大全】
- 加味葵子茯苓散【方剂大全】
- 莲子赤豆茯苓羹【偏方】
- 莲子茯苓糕养生【膳食养生】
- 人参茯苓生姜粥《保健药膳》
- 人参茯苓生姜粥《保健药膳》
- 湿气重 喝茯苓【膳食养生】
- 苏辙疗疾用茯苓【中医文化中医八卦】
- 调脉理中茯苓散【方剂大全】
- 土茯苓(光菝)《滇南本草》
- 土茯苓(光菝)《滇南本草》
- 土茯苓真假识别【中药鉴别】
- 白术茯苓厚朴汤方《伤寒杂病论》
- 茯苓安肝定精神丸【方剂大全】
- 茯苓白术甘草汤方《伤寒杂病论》
- 茯苓白术戎盐汤方《伤寒杂病论》
- 茯苓的种植和加工【中药种贮】
- 茯苓酒二(眩晕)【百病药酒】
- 茯苓四逆加半夏汤【方剂大全】
- 茯苓四逆加石脂汤【方剂大全】
-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伤寒杂病论》
-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医宗金鉴》
- 茯苓与薏苡仁异同【中药鉴别】
- 土茯苓(金荞麦)《滇南本草》
- 土茯苓(金荞麦)《滇南本草》
- 土茯苓的鉴别方法【中药鉴别】
- 土茯苓通淋止痛汤【方剂大全】
- 治疗虚劳—茯苓酒【偏方】
- 茯苓车前子粥治带下【带下病偏方】
- 茯苓甘草五味姜辛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剂大全】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伤寒括要》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伤寒寻源》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伤寒寻源》
- 茯苓桂枝甘草白术证《医学摘粹》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剂大全】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伤寒括要》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伤寒寻源》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伤寒寻源》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医方考》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金匮悬解》
-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茯苓芝麻相配治痔疮【部位养生】
-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剂大全】
- 桂枝茯苓丸的新用途【妇科妇科用药】
- 野茯苓的采挖及加工【中药种贮】
- 益寿延年中药之茯苓【药物养生】
- 长寿饮食秘方茯苓粥【长寿秘诀】
- 白术茯苓半夏枳实汤方《伤寒杂病论》
- 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汤方《伤寒杂病论》
- 半夏厚朴茯苓生姜汤方《伤寒杂病论》
- 地黄黄柏茯苓栝蒌汤方《伤寒杂病论》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伤寒论》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伤寒杂病论》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伤寒杂病论》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医宗金鉴》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医宗金鉴》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伤寒论》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伤寒杂病论》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伤寒杂病论》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医宗金鉴》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医宗金鉴》
-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伤寒杂病论》
-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医宗金鉴》
- 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方《伤寒杂病论》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剂大全】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伤寒括要》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伤寒寻源》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伤寒寻源》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证《医学摘粹》
- 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方《伤寒杂病论》
- 健脾方茯苓大枣山药粥【补气补血偏方】
- 桔梗甘草茯苓泽泻汤方《伤寒杂病论》
- 面色萎黄—人参茯苓酒【偏方】
-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方《医宗金鉴》
- 小柴胡加茯苓白术汤方《伤寒杂病论》
- 早点——茯苓糕(饼)《趣味中医》
- 早点——茯苓糕(饼)《趣味中医》
- 枳实白术茯苓甘草汤方《伤寒杂病论》
- 治梦中遗泄,茯苓散。《苏沈良方》
- 治梦中遗泄,茯苓散。《苏沈良方》
- 茯苓甘草五味姜辛半夏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茯苓桂枝参甘耆附麻黄汤【方剂大全】
- 茯苓桂枝甘草生姜浮萍汤【方剂大全】
- 茯苓四逆汤、干姜附子汤《医述》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伤寒论》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伤寒杂病论》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伤寒杂病论》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医宗金鉴》
-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方剂大全】
- 肩背伛偻—茯苓菊花浸酒【偏方】
- 参附养荣汤去茯苓加炮姜方《临症验舌法》
- 地黄黄柏秦皮茯苓泽泻汤方《伤寒杂病论》
- 茯苓品种不同 功效有差异【中药基础】
- 茯苓酥秘方(华佗茯苓酥)《华佗神方》
- 茯苓用药部位不同功用不一【中药基础】
- 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方《伤寒杂病论》
-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方《删补名医方论》
-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方《伤寒杂病论》
- 桂枝汤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删补名医方论》
- 桂枝汤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医宗金鉴》
-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金匮悬解》
- 土茯苓与粉萆薜的饮片鉴别【中药鉴别】
- 增白养颜药膳方-茯苓贝梨【中医食疗美容食疗】
- 左归饮去茯苓加花粉归地方《临症验舌法》
- 茯苓四逆证十五 太阳一百六《伤寒悬解》
- 莲子、茯苓、芡实属养胃佳品【膳食养生】
- 木防已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伤寒杂病论》
- 女性增白养颜药膳-茯苓贝梨【膳食美容】
- 女性增白养颜药膳-茯苓贝梨【中医食疗美容食疗】
- 女性增白养颜药膳-茯苓贝梨【中医养生偏方】
- 幼儿腹泻食疗方-茯苓大枣粥【中医食疗儿科食疗】
- 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方《伤寒杂病论》
- 茯苓 茯神 茯苓皮 药用异同【医药诗词】
- 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方《伤寒杂病论》
- 茯苓杏仁甘草汤证治本位的意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茯苓杏仁甘草汤证治本位的意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茯苓杏仁甘草汤证治推论的意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茯苓杏仁甘草汤证治推论的意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妇女带下病食疗方-茯苓车前子粥【中医食疗妇科食疗】
- 脾胃气虚食疗方-茯苓大枣山药粥【中医食疗儿科食疗】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证十五 太阳八十五《伤寒悬解》
- 茯苓蒸鳜鱼 癌症患者放化疗后的最佳饮食【肝胆外科】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四十六 方见《伤寒·太阳》《金匮悬解》
茯苓 知识
- 茯苓【中医知识】
- 茯苓圖片【中医知识】
- 茯苓小方【中医知识】
- 茯苓的功效【中医知识】
- 茯苓治斑秃【中医知识】
- 桂枝茯苓丸【中医知识】
- 土茯苓的功效【中医知识】
- 土茯苓莲藕汤【中医知识】
- 土茯苓外治方【中医知识】
- 茯苓药粥益心脾【中医知识】
- 苏辙疗疾用茯苓【中医知识】
- 土茯苓治病验方【中医知识】
- 药食两用话茯苓【中医知识】
- 中药养生话茯苓【中医知识】
- 滋补佳品话茯苓【中医知识】
- 茯苓的采收和加工【中医知识】
- 茯苓食疗保健两法【中医知识】
- 茯苓与薏苡仁异同【中医知识】
- 太子參茯苓豬骨湯【中医知识】
- “红楼”美食话茯苓【中医知识】
- 从北京的茯苓饼说起【中医知识】
- 茯苓健脾利湿宁心神【中医知识】
- 桂枝茯苓丸方证特征【医案心得】
- 野茯苓的采挖及加工【中医知识】
- 《本经》茯苓功效释义【中医知识】
- 茯苓的抗癌效果不一般【中医知识】
- 茯苓双花黄柏汤治淋病【中医知识】
- 茯苓多糖具有抗衰老作用【中医知识】
- 桂枝茯苓丸治前列腺肥大【医案心得】
- 松木蔸茯苓“钱”景看好【中医知识】
- 茯苓品种不同 功效有差异【中医知识】
- 土茯苓与粉萆薜的饮片鉴别【中医知识】
- 增白养颜药膳方-茯苓贝梨【中医知识】
- 《红楼梦》里的茯苓霜是啥?【中医知识】
- 茯苓的副作用-茯苓中毒解救【中医知识】
- 女性增白养颜药膳-茯苓贝梨【中医知识】
- 幼儿腹泻食疗方-茯苓大枣粥【中医知识】
- 茯苓(Fuling)Poria【中医知识】
- 妇女带下病食疗方-茯苓车前子粥【中医知识】
- 脾胃气虚食疗方-茯苓大枣山药粥【中医知识】
- 用药指征 姜良铎用土茯苓经验(1)【医案心得】
- 养颜健脾老松华——引出柳五芳官姐妹情的茯苓霜【中医知识】
- SPA-120水溶性茯苓多糖在保健食品中的应用【中医知识】
- 土茯苓配“二草”治肺癌 姜良铎用土茯苓经验(4)【医案心得】
- 土茯苓配防风白芷治乙肝 姜良铎用土茯苓经验(2)【医案心得】
- 茯苓伪品——假茯苓块(Jiafulingkuai)【中医知识】
- 土茯苓配制大黄仙鹤草治肠澼 姜良铎用土茯苓经验(3)【医案心得】
- 土茯苓配生苡仁白花蛇舌草治痤疮 姜良铎用土茯苓经验(5)【医案心得】